倘塘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倘塘鎮 |
中文名 :倘塘鎮 所屬地區:雲南省宣威市 |
倘塘鎮位於雲南省宣威市北部雲貴兩省結合處,距宣威市區43公里,全鎮轄18個行政村,居住着漢、回、彝、苗、壯5個民族,總人口80403人(2017年)。是原紅十軍軍長周建屏將軍的出生地。倘塘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南方絲綢之路穿境而過,今有古驛道400餘米。明洪武十六年,倘塘為後所屯鋪堡,後設驛丞署;清雍正五年倘塘始設可巡檢衙署;民國二年,改設倘可縣佐署,一九九八年撤舊制建倘塘鎮。倘塘是外省入滇的重要門戶。總面積382.58平方千米。 [1]
鄉鎮概況
倘塘鎮直屬曲靖宣威市,地處宣威北部邊境,鎮政府所在地距市城43公里,市鎮公路為二級油路,交通便利,全鎮有公路412公里。東連樂豐,南臨來賓,西接龍潭得祿,北鄰楊柳與貴州威寧隔河相望。全鎮轄倘塘、得宜、法宏村委會、舊堡等18個村委會、167個村民小組、251個自然村。居住着漢、回、彝、苗、仲五種民族,常住人口80403人(2017年),全鎮國土面積382.5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760米,年平均氣溫14.4℃,年降水量98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烤煙、馬鈴薯等農作物。主要種植核桃、板栗、梨等經濟林果;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4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8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勞務為主,屬典型的山區農業大鎮。
歷史沿革
倘塘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4年),倘塘為後軍屯鋪堡,後設驛丞署。清世祖順世八年(公元1651年),倘塘改歸霑益州管轄。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歸流,革除土知州,設宣威州,倘塘始設倘可巡檢衙署。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6年),倘塘為汛所在地。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宣威州改設宣威縣,倘塘改設倘可縣佐署(倘可巡檢衙署建築今仍完好保存在倘塘政府院內)。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改倘塘為宣威四鎮之一。解放後,倘塘先後設區、公社建制。1988年,倘塘撤舊制設鎮。
倘塘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軍長周建屏將軍的出生地。古南方絲綢之路穿境而過,今存400餘米。1994年全鎮有文化經營戶10戶。1996年松林村的"萬人坑"、"人頭樹"等遺蹟列為宣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文化站達雲南省二級規劃達標站。1997年倘塘被評為曲靖地區社會文化先進鄉鎮。2002年周建屏將軍故居被列為曲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倘可巡檢衙署升級為曲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礎設施
2006年,全鎮農戶已通電,電網改造率51%,全鎮公路412公里,通公路的自然村167個,硬化主幹道自然村4個。通自來水農戶6935戶,飲用井水農戶10828戶,隨着基本煙農田工程的穩步推進,全鎮水利化程度33%。全鎮建成移動機站7個,聯通機站1個,電信機站2個,信號覆蓋率98%。安裝固定電話或移動電話7879戶,安裝有線電視農戶5268戶,擁有電視機農戶11127戶。全鎮有廣電站1個,可視頻道33個,文化站1個,藏書800餘冊。倘塘集鎮面積0.9平方公里,有農貿市場,客運站等,功能齊備,集鎮人口近萬人。全鎮貿易市場5個。全鎮居民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
1994年投資60餘萬元建成鎮政府運動場。1995年投資200餘萬元新建倘塘民樂大橋。1999年~2000年投資500餘萬元硬化集鎮街道3.36千米,安裝路燈40盞。2005年投資110萬元對大街截彎改直,投資130萬元硬化建屏路中段,投資130萬元新建農貿市場。2007年投資569.2萬元的政府機關辦公大樓投入使用;投資300餘萬元的鎮二中校舍完善工程掃尾,同年投資900餘萬元的鎮一中改造工程順利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