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信陽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信陽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信陽市機構改革組建的新部門。

機構介紹

組建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將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糧食局)的糧食管理和物資儲備職責以及市民政局、市商務局的組織實施國家戰略和應急儲備物資收儲、輪換和日常管理職責等整合,組建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不再掛市糧食局牌子。

機構領導

局長:楊自清

相關資訊

信陽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中國飯碗裝滿優質糧

"不離土不離鄉,在家種糧也小康。"望着眼前的玉米田,安徽省阜南縣苗集鎮農民王輝一臉笑容,「今年夏收,50多畝優質專用小麥淨賺4萬多元,這季玉米長勢喜人,秋糧收成也不會低。」

「有機米香、生態魚肥,增收空間更寬了。」四川省通江縣三溪鎮金碑村的蒲克武靠着立體種養、品牌經營,將有機大米銷往城市商超,「稻花香里說豐年,好糧賣出好價錢。」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全國自2017年啟動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以來,統籌推進糧食產後服務體系、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和"中國好糧油"行動。截至2020年,"中國好糧油"行動增加優質糧食超過5000萬噸,全國糧食產業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2萬億元。產業強、糧食安全,糧食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實現穩產與增收互促共進,促進了國家糧食安全向更高層次躍升。

"五優聯動"提質增效,種糧更有賺頭

「好種子產好糧,看來,種優質專用小麥這條路走對了。」夏糧賣了好價,安徽省渦陽縣陳大鎮孫老家村種糧大戶孫子富介紹,"今年我選的是優質強筋麥,畝產增加10%,品質都達到國標二等以上,一等率高達60%。"如今在渦陽縣,「種優質、種專用」成為種糧農民的新選擇。

「好糧食首先是種出來的。"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說,」推進優質糧食工程,我們堅持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聚焦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國家先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撐,促進保障糧食安全[1]、推進鄉村振興同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相統一。"在好政策引導下,各地各有關部門通過良種供應、訂單農業等方式,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不斷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益。

標準化種糧,提質增效促增收

在江西省于都縣段屋鄉康梁村,早稻一開鐮,收糧車輛就開到地頭搶購一空。「種糧有標準,效益大不一樣。」農民段曉榮說,今年從購買種子、肥料到銷售,一條龍全託管給中化農業,「工廠化育秧、無人機植保,光這兩方面,一畝地能節約200多元成本。」

「帶着農民干、領着農民賺。」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負責人熊志翔說,通過科技示範、育秧播種、精準施肥等,實現了節本增效,大大提高了糧食品質。

看全國,從高產到優質,目前農作物[2]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為糧食生產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提供了關鍵支撐。

訂單化收購,好糧賣上好價錢

「拿着訂單種糧,心裡不慌。」江蘇省東海縣駝峰鄉八湖村田間,農民曹元錦正察看莊稼長勢。今年,他把水稻面積擴大到1300多畝,"好糧不愁賣,加工企業早早下了訂單,一斤優質稻穀高出市場價10%。"

優糧優價,農民種糧積極性更高。各地各有關部門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行「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着力解決好品種混收混儲、優質難以優價的問題,讓糧食既能「產得出、產得優」,也能「賣得出、賣得好」。

品牌化經營,"中國好糧油"叫響市場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中國好糧油」行動扶持389個示範縣和1200多家示範企業,湧現出「吉林大米」「山西小米」「廣西香米」「齊魯糧油」「天府菜油」「水韻蘇米」等一大批區域品牌。

今年安徽省阜南縣篩選6個優質品種,主打弱筋小麥,依託中化農業和中糧貿易等龍頭企業,發展優質小麥30多萬畝。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阜南小麥的優勢凸顯出來,今年夏收全縣小麥一等率達60%,不少加工企業紛紛來求購優質糧。

服務跟得上,產後儲得好,糧食流通服務體系更健全。

產後服務更完善,用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

「產後不犯愁,種糧有底氣。」山東省嘉祥縣金屯鎮燕屯村,農民喬小德收完小麥又種下300畝玉米。去年,他種的鮮玉米棒還沒下地,就被天成農業糧食產後服務中心直接收購變成了現錢。「每斤比市場價高兩分錢,還少了運輸、晾曬、儲存等環節的成本。」喬小德說。

糧好也要儲得好。優質糧食工程實施以來,各地建立糧食產後服務中心5400多個,農戶科學儲糧倉近56萬套,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需求匹配、功能完善的專業化、社會化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

綠色儲糧更放心,產後損耗不斷降低

「新糧倉既通風防蟲,又隔熱美觀,豐收後更放心。」在山東省梁山縣大路口鄉西張博村村民劉傳征家,兩個天藍色新型科學儲糧倉里,麥子金黃飽實。去年,劉傳征家裡儲存的小麥質量穩定,錯峰銷售,一斤多賣了1毛多錢,"靠着新技術,一畝增收200多元。"

目前,全國已推廣建設約1000萬套儲糧新裝具,使用儲糧裝具的農戶儲糧損失率由8%降至2%以下。通過提升儲糧技術水平,國有糧食儲備倉庫綜合損失率降至1%以內。

質量檢驗嚴把關,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我們抽取了包括稻穀、玉米、油菜籽在內的糧食品質樣品36個,覆蓋全區15個重點產糧鎮街、40餘個村、200多戶農戶。」近日,重慶市合川區啟動新收穫糧食質量安全檢測,合川區相關負責人說,「根據檢測結果,我們進一步壓實糧食收儲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保障消費者吃上『放心糧』。」

全國累計增加檢驗參數2.9萬個,月均檢驗樣品數量增加2.6萬個……隨着優質糧食工程深入實施,各地健全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提升國家、省、市、縣四級1500餘個糧食質檢機構功能,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流通網絡更高效,進一步激活市場機制

「開拓線上市場後,銷量一直在提升,好糧油賣到千家萬戶。」北大荒集團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綠色智慧廚房七星專營店內,負責人楊春燕正和工作人員將網絡直播銷售的農產品打包用快遞發往全國,「線上開店近兩年,13個系列220餘款綠色農產品銷售額達300餘萬元。」

各地積極推進「互聯網+糧食」行動,發展糧食電子商務和新型零售業態,通過搭建「中國好糧油」交易平台,依託電商平台,開展線上銷售;利用大型綜合超市等設立「好糧油」專櫃和建設直營店,加大線下銷售力度,構建新型銷售網絡,使「好糧油」產品更加高效便捷地擺上百姓餐桌。

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糧食產業持續優化升級

糧食生產既要保數量,也要保質量,這是在更高水平上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的出發點。各地借鑑推廣典型經驗,着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動「三鏈協同」。前端建立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中端推動糧油精深加工,後端推進主食產業化,構建從原糧到成品、產區到銷區、田間到餐桌的「大糧食」「大產業」「大流通」格局。

精深加工,充分利用每一粒糧食

走進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鎮五得利麵粉廠的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在這裡,小麥有多種用途。」車間負責人高國剛介紹,「麥皮用來生產雜糧餅乾,麥胚經過技術提取,變成化妝品和保健品等高端原料,身價倍增。」

延伸產業鏈,原字號產品少了,精深加工品多了。各地增加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等食品有效供給,促進居民膳食多元化。

龍頭帶動,有力支撐糧食產業

"產業鏈上種糧,好麥就有好出路。"河南省永城市新橋鎮種糧大戶劉新全介紹,3000多畝的強筋麥被河南滙豐集團購買。在生產線上,劉新全收穫的麥子變成餃子粉、餛飩粉等專用麵粉,銷往20多個速凍食品廠家。在眾多龍頭企業帶動下,河南不僅是糧食主產區,也是農產品加工主產地,全國1/3的方便麵、7/10的水餃產自河南。

糧好需要加工好,好糧源吸引好企業。山東省中裕集團在安徽省阜南縣新建30萬噸小麥加工生產線,改變了當地買原糧、賣原糧的局面。正在建設的皖西北糧食產業園,集糧食倉儲、精深加工、物流配送、檢驗檢測、科技研發等功能於一體,為進一步發展糧食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產業融合,讓農戶得到更多收益

橙黃的稻穀壓彎了腰,通紅的小龍蝦正在上水。在江西省吉水縣盤谷鎮稻蝦共作示範基地,運送小龍蝦的車輛往來穿梭。"畝產有機稻800斤,小龍蝦300斤,畝利潤達5300元,是普通種糧的四五倍。"基地負責人王銀笑說,不少農戶跟着開起農家樂,帶動1423戶脫貧戶穩定增收。

各地發展糧食循環經濟,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稻蝦共作、農田觀光等成為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亮點。據統計,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戶經營收入增加了67%。

糧食產業興旺,為鄉村振興添動力。張務鋒表示,「十四五」時期,要努力打造優質糧食工程升級版,做好糧食綠色倉儲、糧食品種品質品牌、糧食質量追溯、糧食機械裝備、糧食應急保障能力、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六大提升行動」,進一步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端牢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糧食安全是我國的頭等大事,搜狐,2022-06-23
  2. 農作物的種類有多少種,搜狐,20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