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保亭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保亭縣博物館自治縣成立後,為了傳承保亭地區的民族文化,縣文體局三次組織文物普查隊,配合國家文物研究專家多次深入全縣各鄉鎮黎村苗寨徵集歷史文物,經過幾十年的徵集整理,收藏了舊石器時代至今的文物[1]500佘件。1991年9月成立縣博物館,股級事業單位,由縣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主管,1996年12月,縣博物館完成組建工作,正式開放展覽,1998年12月,縣民族博物館新樓建成,共建設館舍270平方米,其中展廳173平方米,庫房43平方米,辦公室與工作間54平方米。

介紹

這裡主要展出黎苗族歷史文物,讓遊客了解黎苗族人民從混濁蒙昧跨到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史,各種發黃或發黑的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各種編織物,古老的服飾和交易用的錢幣,還有祭祀時用的吉祥物——祭神葵。形形色色,琳琅滿目。2015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定為「博物館致力於一個可持續發展社會」。根據《博物館條例》要求,博物館應當根據自身的特點、條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為慶祝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保亭縣民族博物館舉辦了「國際博物館日館藏書畫展」及「博物保亭民俗手機攝影活動」。本次書畫展共展出保亭縣民族博物館收藏的省內外多名書畫名家作品80餘幅,書畫家們通過筆墨,捕捉精彩瞬間,書畫雋秀之靈,給觀展者帶來美的享受。

「博物保亭民俗手機攝影活動」,則首次啟用保亭民俗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系統平台中的微信平台作為活動官方平台。遊覽者只需在微信公眾號中搜索「保亭民族博物館」即可通過相關鏈接在網上遊覽保亭民族博物館,查閱相關活動及信息。通過數字化[2]平台建設,更好的讓遊客了解博物館相關館藏文物,也更快捷有效的提高遊客參與及互動性。是博物館在實踐可持續發展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一環。

保亭民族博物館成立於1991年,歷經3次搬遷。2013年8月12日位於保亭縣城文化中心南樓的新館正式揭牌。新館建築面積1668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多平方米。是保亭縣目前最為完整的以徵集、收藏、陳列和研究保亭歷史和黎苗族傳統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目前館藏文物600餘件套,是保亭縣歷史、文化、民族發展的印記及佐證。

塑像

古代名人真實的故事和民間優美的神州傳說,深深地融合在黎族的生活、勞動和文化之中,它們成為保亭乃至整個海南人民的寶貴文化遺產。如蘇東坡到海南、黃道婆織綿、三月三對歌、七仙女下溫泉、黎族青年千里追鹿等。每尊像都通了電,遊人走到面前或投以硬幣,它們就會自動唱歌跳舞,詠詩作對,念經說佛。

紋身、織綿

女子紋身是黎族祖傳習俗,多在於婚聘時起紋,或叫「開面」,它包含着黎族獨特的審美意識,不過,現已被廢止,只能從老亞婆臉上看到一道道清晰、深刻的黑線。 黎錦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記載,它是黎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黃道婆在幾千年前就把紡織技術傳到了大江南北。黎族的綿織工藝精湛。形式多樣、色彩鮮明、圖案奇異。

視頻

保亭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5月19日 傳承文明 服務發展 保亭縣民族博物館建館30載
國家文物局宋新潮:《博物館條例》帶來了什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