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侗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侗笛侗族吹奏樂器。竹製,上端劈開竹皮,兩端用細竹條墊高並用竹篾纏繞固定,距上端吹嘴5厘米處開一哨孔[1],將竹片夾在哨孔下端形成簧哨。全長約30——40厘米,豎吹,管身開六個按音孔,音量較大,音域可達十度(b——d2)。吹奏時可用循環換氣,使聲音連綿不斷。還有人用鼻孔吹奏,邊吹邊唱。侗笛一般在夜間吹奏,小伙子「會姑娘」時,一吹一和,可用於伴奏「小歌」(笛子歌)或獨奏。

簡介

侗笛,是侗族獨特的吹口氣鳴民間樂器。侗語稱介各、濟各斯。又稱各笛、草笛。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和黔、桂、湘三省毗鄰的廣大地區。

侗笛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既可表現婉轉抒情的情調,又可奏出熱烈歡騰的旋律。富有山野風味,常用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流行於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區,以貴州省黎平、 榕江、從江最為盛行。

起源

起源故事

關於侗笛的起源,除侗族古歌中有:「地平金富人造笛」外,在侗族韻文敘事詩歌《祖公河上》中也載有:在「苗娘(姑娘名)還不會打扮,銀漢(男子名)也不會玩,年老的不會結親家 ,姑娘們不會嫁丈夫」的年代裡,「金轉造蘆笙,金燒造笛子……,姑娘聽了笛聲跟着唱… …[2]。」這就是民間流傳的有關侗笛和笛子歌的傳說。在黔、桂、湘三省廣大侗族地區,峰巒 呈秀、溪流錯綜,在這山清水秀、如詩如畫的自然環境中,聚居着勤勞勇敢、多才多藝的侗 族人民。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素有「音樂之鄉」譽稱 。在侗鄉,幾乎人人會吹侗笛,個個都能自制侗笛。每到夜晚,就會從飛閣重檐的鼓樓上傳 出侗笛伴奏的夜歌,或從寨邊飄起一陣陣優美動聽的笛聲和情歌聲。

吹奏

侗笛是侗族青年男女戀愛或 社交活動中最喜愛的吹奏樂器之一,它和木葉一樣,常用來為 情歌伴奏,木葉一般是白天在野外吹奏,侗笛則多在夜晚吹奏,用以伴奏曲調流暢、節奏自由的侗歌獨唱——夜歌。侗家後生「會姑娘」時,常邊走邊吹,姑娘們可以從那音調不同、悠揚動聽的笛聲中,辨別出自己的心上人來。在通道侗族自治縣,還有「情妹唱歌郎吹笛」的戀 愛過程,這是由侗笛伴奏的一種「歌跟笛」的情歌。這裡的吹奏侗笛能手,可以堵住一側 鼻孔,而用另一側鼻孔吹奏,雖然發音輕弱,但奏者可以一邊吹 笛一邊唱情歌,形成風趣別致 的自吹自唱,為戀愛生活增添了奇異的色彩。此外,侗族老年人,也用侗笛為敘事歌或酒歌伴奏。著名民間藝人有梁老開、 胡漢文、 石國興等。

結構特徵

傳統的侗笛,管身多用水竹製作,也有用紫竹金絲竹或黃枯竹製作的,長短、粗細規格不定,一般管長30厘米~40厘米、內徑1.3厘米~1.5厘米。上 端除有坡形吹口外,並留竹節或堵以笛塞,下端敞口,管身上開有六個按音孔,在近上端吹口處,開有一個裝着竹片的哨孔(圖)。製作時,通常使用八月砍下的竹材,選擇竹節距離較長和粗細較均勻者 ,經陰乾或蒸乾後,以較粗的一端為吹口,先在距上端5厘米處的管身上開一個方形哨孔(也稱發音孔或音窗),孔長1厘米、寬0.8厘米。再將哨孔正上方的管壁劈開一道 竹皮,修削掉3/4,成為深0.15厘米、寬0.8厘米的長方形溝槽,竹槽兩側用細竹條墊高,上面蓋一竹片並用竹篾或細線纏繞固定,形成一個進氣孔道。哨孔的薄竹片作為分氣閥,也通過竹篾固定在哨孔下半部,使之成為笛哨。在哨孔以下的管身上,垂直開有六個圓形按音孔,下端管口至第一孔的距離,完全和下端管口的周長相等,在哨孔至第一孔的1/2 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開四個按音孔,六個按音孔等距排列。

視頻

侗笛 相關視頻

侗笛藝術
《擺古》侗笛

參考文獻

  1. 帶你了解侗族樂器有哪些,第一星座網, 2015-8-28
  2. 豎着吹的笛子--侗笛,道客巴巴 ,20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