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你把愛給了誰(拙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你把愛給了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你把愛給了誰》中國當代作家拙夫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你把愛給了誰

「人總要有一份事業去做,哪怕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也要盡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到極致」 「既然選擇了教師,就要在教育這條路上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做一個奮發有為的好老師」。這是李老師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

由於工作性質和工作環境的不同,我與教師打交道非常少。在我的認知里,教師既是一份苦差事,又是一份難營生。根據文聯的組織安排,我以作家的身份走進校園,讓我對教師這份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那就是執着與愛。

李老師是一名初中語文老師,二十餘年如一日,奮戰在教學第一線。也許單純用一個時間跨度,無法評判她到底有多優秀。翻開工作履歷,我被這位年輕的女老師震驚了。「孝義市十佳班主任」 「孝義市優秀班主任」 「孝義市模範教師」,這些榮謄已讓我看得目瞪口呆。她的教學水平與工作業績,更是讓我眼花繚亂。2014年1月,她撰寫的《課外閱讀初探》榮獲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刊舉辦的徵文評比大賽一等獎;2014年3月,她撰寫的《作文教學的看法》入選《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並榮獲全國論文評比大賽一等獎;2014年6月,她撰寫的《「少教多學」在語文課中的運用——<海燕>》榮獲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優秀科研成果教學案例類一等獎;2017年4月,她撰寫的《語文教學中的合作教育法》在《中學生報教研周刊》發表,獲得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一等獎。2014年5月,榮獲第十二屆「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指導三等獎;2014年6月,又榮獲第十三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杯」作文徵文指導一等獎。2014年還榮獲第九屆全國學生作文新奧賽輔導一等獎。

她,就是孝義六中初三年級508班班主任李曉琴。

立志當一名老師

農村的孩子懂事早,農民的孩子早當家。雖然父親是煤礦工人,母親卻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微薄的收入除了要養活爺爺奶奶及自己家5口人外,父親還要接濟兄弟姐妹、叔伯姑嬸,撐起這個大家庭。家裡有幾畝土地,下地勞作的擔子自然就落到母親柔弱的肩上,父親心疼母親,總在下班後搶着做地里的農活。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窮是一樣的窮,家家戶戶的日子都是緊緊巴巴的。為了讓日子過得紅火,農閒時母親會做些裁剪、縫補等縫紉活計,用來補貼家用。

和大多數七零後一樣,李曉琴的童年及少年都是在農村度過的。每逢寒暑假或禮拜天,便隨母親一起下地勞作,割草、放羊、撿麥子等農活她都干過。見慣了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輩子未曾離開土地的生活,幼小的李曉琴心頭便埋下了「跳出農門、改變命運」的種子。這顆種子在她的童年、少年時代開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其實,「跳出農門」這樣的念頭,對於每一個農民家庭來說都是一種企盼。「俺孩兒要好好讀書,將來考上大學,尋一份體面的工作」,父母親每每念叨起,總會說這樣的話。看到父母親和村民們對學校老師萬分地尊敬,想到自己每次站在講台上領讀課文時的驕傲和滿足,李曉琴心裡有了一個更為明確的目標,那就是長大後要當一名老師。

讀書是一種精神寄託,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橋樑,是讓靈魂得以升華的帆船。打小就懂事、聰明、好學的李曉琴,深知父母工作的艱辛,農民生活的不易;深知唯有讀書才可改變命運,考上大學才能有體面的工作。 父母親雖不是什麼知識分子卻酷愛讀書,家中柜子里滿滿的全是書。也許是受了父母親的薰陶,李曉琴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博覽群書。最早吸引她的,是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會在牆上掛起或貼着的年畫。《蘇三起解》玉堂春落難逢夫的悲悲切切;《岳飛傳》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家國情懷;《六郎斬子》穆桂英獻寶救夫的奮不顧身。花花綠綠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是童年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戶。識字以後,李曉琴便隨着年畫上的描述,走進了歷史或故事的深處。林黛玉落淚葬花;關雲長千里走單騎;孫悟空三借芭蕉扇;豹子頭雪夜上梁山,初中時李曉琴就把古典四大名著全部讀完了。遨遊在書的海洋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同學們都戲稱她為「書蟲」。

一九九五年高考時,李曉琴毅然決然地報考了師範院校。她要圓自己「當一名老師」的夢,像曾經教過她,讓她深深愛着的老師一樣「傳道、授業、解惑」。她要像他們一樣做到愛生如子,對所教學生了如指掌,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她要像他們一樣做到以德施教,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嗜書如命,廢寢忘食,李曉琴度過了短暫而充實的大學時光,一九九八年山西晉中師範畢業後,李曉琴如願當了一名老師,仼教於柱濮二中。吃公家飯當老師,對於一個農民家庭來說,是莫大的欣慰。在老輩人眼中,能吃上皇糧,那都是有出息的孩兒。二零零二年九月,由於教學成績突出,李曉琴又被調往孝義六中仼語文老師兼初三班主仼至今。

李曉琴成了父母親的驕傲。

梅花香自苦寒來

初登講台,李曉琴激情滿懷,始終將學生放在首位,她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識,一股腦兒全部倒給學生。為了上好每一節課,她認真細緻地準備教案。總是及時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總是虛心地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總是及時掌握新課標及新教學方法;每天下班總是最後一個拖着疲憊的身影離開辦公室。然而,她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努力,起初並沒收到應有效果。學生們對她呆板的課堂教學並不接受,有幾個搗蛋學生還與她對着幹。剛開始教學那兩年,她常常因為學生們的不聽話而哭鼻子。

當一名老師不容易,當一名班主仼不簡單,當一名初三班主仼更是難上加難。班主仼工作瑣碎而繁重,尤其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們,是極具挑戰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這就需要作為班主任要有無限的愛心、耐心和如針般的細心。如何讓學生愛上她的教學,如何與學生的關係不那麼「劍拔弩張」,成了李曉琴心頭思考的頭等大事。

一位詩人說過:如果種下的是葵花,秋天收穫的會是一片金黃;如果種下的是甘蔗,秋天收穫的定是甜蜜;如果種下自己一顆愛心,收穫的會是一輪火紅的太陽。

李曉琴是個要強的人,不會輕易言敗。她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業務培訓,上網查看一些名校教師和優秀教師的課件,學習先進教學經驗和管理模式。工作之餘還翻閱各種教學刊物,如《班主仼之友》、《德育報》、《愛心教育》等雜誌。尤其是同事送給她的《做一個聰明的老師》,讀完後讓她「智如泉涌、茅塞頓開」。經過多年的探索鑽研,無論是語文教學還是班級管理,李曉琴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論模式。

「對學生的教育,對教學的規劃,要循序漸進各有側重」,李曉琴這樣說道:

在初一,着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面對學生書寫不規範,同學之間自選對手進行書法比賽;找專業老師進行硬筆書法輔導,力爭字跡工整、卷面整潔;定期拿學生作業或作文進行卷面優劣評比並在全班展示。面對學生聽課不認真,組織開展「一分鐘知多少」 「一幫一結對子」 「加分制促效率」 「優秀筆記展評」等活動。從細節着手用各種辦法糾正學生的壞習慣,逐步形成「比學趕超、勤奮好學」的良好氛圍。

在初二,注意預防學生的兩極分化。成績的差距往往是從初二拉開的,經過一年的觀察了解,班裡每個學生的性格脾氣、行為習慣、資質天賦都要了如指掌。學生按好中差搭配成立互助組,讓好學生擔仼組長幫助監督偏科差生或接受理解能力薄弱的學生。這樣做便於培養學生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道德品質,縮短學生之間成績的差距。

在初三,鼓勵學生向名校高分衝刺。有了良好的學習功底和自律習慣,到了初三重點便放在目標衝刺上。強化學生從細節入手、從基礎入手、從答題技巧入手,對知識點進行全面梳理,查漏補缺總結經驗教訓。這一年對於畢業班來說,可以說是爭分奪秒般地去戰鬥、去拼搏。 教育是求真和向善的過程

求真是探索和發現幸福的過程,教育理應在滿足學生好奇心方面作出貢獻,而不要因為膚淺的升學率,使學生沉溺於枯燥、機械的題海操練中,使學生失去發現真理的愉悅,失去探索未知的衝動。

向善是體驗和感悟幸福的過程,教育在進行知識教授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善念、善行、責任心的培養,使學生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由於教學方法新穎得當,課堂氣氛輕鬆愉快,學生們特別喜歡李曉琴的課。散文課堂就配樂朗誦;記敘文課堂就分角色朗讀;小說課堂就進行故事編排;議論文課堂就進行小品演出,說、寫、演、唱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在她的課堂上尤為常見。

寫一寫,我當小編劇。在學了《詠雪》一文後,李曉琴鼓勵每名學生都當編劇,最大限度地拓展思維空間,舞動想像的翅膀,現場編寫小劇本。並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指導,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演一演,我當小演員。在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李曉琴讓學生們自行進行角色分配,提前一周準備編排,人人參與表演,盡情地「展示自己」。參演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提高了語言表達與演出表現能力。

逛一逛,我當觀察家。在學習四季景物描繪時,李曉琴帶領學生圍着校園逛了一圈,讓學生耐心細緻地觀察各種花草樹木的生長習性、形態特徵等,並用文字記錄下所看到的景色,提高了學生細心觀察與景物描寫的能力。

看一看,我當思想家。李曉琴組織學生觀看俞敏洪在北大演講視頻,看《百忍堂》里的故事,引導學生們進行思考。思考百味人生,思考前途未來。提高學生善于思考,勤於總結的能力。

唱一唱,我當戲曲家。在學《木蘭詩》時,專門請戲曲名家教學生們唱豫劇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讓學生在學唱豫劇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的了解。提高對戲曲藝術的領悟,感受藝術魅力的薰陶。 在課後作業的布置上,李曉琴也是煞費苦心,花樣百出。經常安排一些針對性、趣味性十足的快樂作業。用她的話說,布置作業的初衷就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培養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學生們完成作業是智慧與閱歷增加的時候,也是享受快樂語文的時候。

針對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李曉琴自費包場觀看《厲害了,我的國》,讓教學走進影院。讓學生們在影院的輕鬆氛圍與視覺刺激的尖叫聲中感受祖國的強大,培養他們濃厚的愛國情懷。

針對社會上不規範用字現象,她讓學生走上街頭,開展「我是一名文字小衛士」活動。到大街小巷、亭台樓榭、賓館飯店糾正錯別字現象,讓學生養成規範寫字的好習慣。鍛煉學生社交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多年的工作歷練,讓李曉琴具備了過硬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成為了學校勇挑重擔的骨幹教師。教學成績多次受到上級表彰,所帶班級多次被評為「文明班級」,她帶出來的學生成績全校排隊名列前茅。每年收學季,總有一些家長找關係、走後門想讓孩子當她的學生。有人羨慕地問她說:「是什麼辦法讓學生和家長都喜歡你?」李曉琴總是笑着說:「澆花澆根,育人育心」。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愛是教育的根基,愛是教育的歸宿。作為一名老師,李曉琴關愛着每位學生。用高尚靈魂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用愛與奉獻喚醒學生的自信從容。

在孝義六中,只要問起李曉琴,無論是老師、學生還是家長,無一不豎起大拇指。這種佩服是由衷的,是發自內心的。這種佩服源於她正直嚴謹、以身做責的人格魅力;緣於她大愛無私的高尚情懷和從善如流的思想品德;緣於她不放棄不拋棄仼何一個學生的教育理念。

她帶過的學生中有個叫劉浩的男孩,高二時參加高考就以超過一本線一百多分的成績,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然而就是這個劉浩,初中時曾是讓李曉琴最為頭疼的學生。初一剛開始,數學老師就把這小子交回教導處,他是班上唯一不寫作業的學生。問他為什麼不寫?他說太簡單,一看就知道答案。對於這個學生,李曉琴還是了解的,劉浩從幼兒園、小學就和自己兒子同班,小學四年級開始完成作業就缺斤短兩。「做作業是學生應盡的義務,不能只享受聽老課的權利,而不盡完成作業的義務」,李曉琴開始苦口婆心一遍又一遍地講着完成作業的大道理,什麼「溫故而知新」;什麼「好腦子不如爛筆頭」;什麼「謙虛才能進步」之類的話語。嗓子眼都冒煙兒了,這小子才答應做作業,選他認為值得做的去完成。這小子是個天才,腦子反應快,課堂效率又極高,他的優勢是在聽課上,但不能因天賦而驕傲誤了前程。課本中有《傷仲永》的故事,現實中也有許多幼時天資聰惠的人,長大後資質平平。一棵好苗子不能還未長大就被毀了,在與數學老師及家長商量後,李曉琴建議劉浩去買「5·3」全優同步輔導書,做同步的中考題,團材施教進行拔優訓練。

三年時間,李曉琴一邊說教一邊鼓勵,時而生氣時而訓斥。讓家長配合、讓同學監督,用名人故事引導、用名校目標引領。不厭其煩地與劉浩在學習的路上「較量」了三年,中考時劉浩數學成績全市第一,順利考入孝義中學。

上大學前,劉浩和他媽媽來看望曾經對他訓斥無數又關愛有加的李曉琴老師。此時的劉浩已經是成熟懂事、陽光帥氣的大男孩了,他知道李老師為他付出的太多了,一輩子都不能忘記。「如果不是您,孩子怕是毀了!無論學習還是做人,能遇上您這樣的老師,是孩子的福氣」,劉浩媽媽拉着李曉琴的手,已是淚眼娑婆。

努力成為一名有影響力的老師,教學生三年,要為學生的三十年着想。李曉琴坦言,就是想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正向引領。

由於教育經驗豐富、教學成績突出、班級管理嚴格,學校領導總是讓李曉琴帶畢業班兼班主仼。一名老師向我調侃道:「李老師是我們學校的救火隊員,哪個班不好帶,學生不好管理,就派李老師去整治」。談及此時,李曉琴笑着說:「其實我更願跟班帶,從初一到初三不換班,這樣可以對每名學生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因材施教,因人施策」。

有個叫張東的學生,是她從初一就跟班帶上來的。這個孩兒天資聰惠、刻苦好學,各科成績能穩中有進,唯有政治忽上忽下很不穩定。了解到該學生家長工作都很忙,根本顧不上對小孩兒的學習進行監督,政治背誦作業有時很難完成。李曉琴便讓張東每晚回家後,自錄一段政治背誦視頻單發給她,加強對知識點的專項記憶,慢慢養成自律自學的好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督促與鞭策,張東的政治成績與其他學科一樣能穩步提高了,在今年特優生選撥中順利進入特優班進行強化訓練。「這孩兒是個好苗子,自己帶出來的學生,真捨不得讓他去別的班」,說是這麼說,為了孩子們的前途,李曉琴還是親自把她班選出的6名特優生交到了新班主仼手上。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一名教師不僅僅教書更要育人。多年來,李曉琴一直注重學生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把養成教育作為班級管理的基礎,大到班規制定,小到鎖門關燈,人人都參與班級的管理,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翁。為學生們提供鍛煉的平台,調動自我管理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和愛校愛班的責任心。

張東、田毓主動請求搬礦泉水,讓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優等生」坐立不安;樊嬌、田婷自覺承擔澆花仼務,臉上總是掛着無比燦爛的笑容;辛佳、馮慧每天義務關燈,同學們投去讚賞的目光;王吉、楊超掌管教室前後門鑰匙,沒有一次開遲過,沒有一次忘鎖過。為班級服務的意識逐漸強烈,孩子們懂得了同學間的團結互助,也懂得了自身存在的價值與無私奉獻的意義。

走上三尺講台,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台,為人師表。師德不是簡單說教,是深厚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無論從思想作風到生活作風,還是從言行舉止到素質涵養,李曉琴時時處處體現着一名教師應有的精神風貌。

未能在床前盡孝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號角剛剛吹響,大多數家庭並不富足,日子還很艱難。即便這樣,父親還是會從工資里擠出一些錢來用於買書,買各種各樣的讀物滿足孩子們日益強烈的求知慾。父親是柳灣煤礦的一名工人,每次從書店買下書後,工友們都會有一番揶揄,「老李,計劃陪你孩們一起上大學呀」 「看那多麼書,老李想當礦長哩吧?」從工友們的笑聲中,父親能覺察出他們的羨慕,能感覺到自己內心深處自豪感油然而生。培養出個大學生,是那個年代多少家庭的念想,也是多少家庭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李曉琴是塊上學的好料,打小就聰明伶俐、勤奮好學,父親是看在眼裡的。人一輩子圖個啥?不就是為孩們謀個好前程。只要她好好讀書,無論日子怎麼緊,也會想辦法供她上完大學的。

父親並不擅交際,平日裡也無太多言語,但每每談起二女兒,話匣子猶如洪水般滔滔不絕。他向工友們炫耀女兒得了雙百的成績單;向家人朋友們發布女兒考上高中的好消息。女兒考上大學時請老哥兒幾個喝慶祝酒;女兒領到了學校獎學金後,老倆口高興的幾宿沒睡......

李曉琴沒給父母丟臉。從小學到大學,學習成績在班裡一直是遙遙領先。參加工作後,教學業績在教育系統也是有目共睹的。周圍的人很羨慕父親,羨慕父親有個優秀的女兒,羨慕父親晚年的幸福生活。李曉琴何嘗不是這樣想,父親為這個家,為兒女們操勞了大半輩子,也該好好享清福了。李曉琴盤算着,等有時間了一定要陪父母出去旅遊一次。

那年退休,閒下來的父親一下蒼老了許多,做兒女的也能覺察出父親的落寞。正趕上李曉琴生了小孩,又是初三年級班主任,繁重的教學仼務讓她根本顧不上家。母親心疼女兒,看着李曉琴為了工作那麼拼,嗷嗷待哺的小外孫也沒人照看。老頭子退休在家,閒也能閒出病來,一合計便把小外孫接回村里,老兩口替女兒照看,盡享天倫

父親還是沒能閒住。2002年的時候,承包了村里十來畝土地用於種植蔬菜、雜糧等,開始規劃他理想中的田園生活。春時播種、秋時收割,山花浪漫時與心愛的人攜手夕陽,也許這是父親年輕時便有的夢,也許這是父親當年對母親許下的諾言。這個諾言在父親的心裡藏了很久了,並一次又一次在夢中提醒着他。

然而,這個夢定格在2002年9月19日這天。在這一天夢碎了,父親被急馳而過的大貨車撞飛,司機醉駕。聽到這個噩耗時,李曉琴整個人都懵了,癱坐在辦公室的椅子上,久久沒緩過勁來。「不會的」 「這不可能」一次次淚濕衣襟讓李曉琴不能自已。

子欲孝而親不待。父親突然的離開,讓李曉琴的世界如天塌了般灰暗。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在她腦子裡全是父親的身影。是父親佯裝嚴厲的訓斥;是父親滿臉慈愛的微笑;是父親粗壯大手扶她學步的童年;是父親送她上大學留在車站不忍離去的目光。她多麼希望父親能回來陪她說說話,能聽她講述學校里孩子們的頑皮;能聽她講述學生們學習成績的進步;能聽她講述不忙時帶二老外出旅遊的想法,似乎這一切都不可能了。父親拿出積蓄幫女兒在市區付了房子首付後,沒能兌現裝修時幫她監工的承諾了;前些日子在飯桌上許諾帶小外孫去地里勞動,也不能兌現了。父親就這樣走了,沒有留下仼何言語,只留下兒女們無盡的思念。

李曉琴熱愛教育事業,愛校如家、愛生如子。她知道時間對於初三畢業班的學生來說十分珍貴,「哪怕是一分鐘也耽誤不起」。在處理完父親喪事,安頓好母親後,她便匆匆趕回學校。「俺孩們肯定想我了」每一名學生在她眼裡,都是自己的孩子。

你把愛給了誰

我問李曉琴老師,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愛心,愛心是對工作的熾熱,對學生的真摯。有了愛才能產生工作的原動力,有了愛才能在工作中傾注滿腔熱情,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共振」。

李曉琴對待學生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既關心他們的學習成績,又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還要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她每天總是早早到校巡視教室,看看學生有沒有到齊,問詢早上是否吃過早餐,各種學習用品是否都帶齊。遇到天冷或天熱的時候,看學生們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這些看起來平常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這正是李曉琴愛心的真實表現。

班上有個學生劉浩,性格孤僻很少與同學來往。在班裡,他只有張桐一個朋友,初一時兩人是同桌,共同學習玩耍便成了十分要好的夥伴。劉浩膽小自卑少言寡語,這樣的性格其實是非常渴望一種友誼、一種關愛、一份理解的。張桐性格開朗愛交朋友,和同學關係融洽。張桐陽光的性格和與人為善的品德,無疑給了劉浩莫大的欣慰和安全感,他是十分信仼張桐的,這種信任慢慢地變成了依賴。

有了依賴,慢慢就有了一種自私的念頭。這種自私的念頭是極不好的,青春期如果沒有正確的心理疏導是很可怕的。劉浩逐漸不喜歡張桐與別的同學玩耍了,不讓他和其他同學說話,看到張桐和別的同學在一起,就覺得自己被拋棄了。劉浩的嫉妒甚至可用男女間「吃醋」這一詞形容了,周末一大早就去了張桐家,要張桐與他一起跑步。「劉浩愛上了張桐,要搞同性戀」,一種流言在班裡傳得沸沸揚揚。班長把這種情況反眏上來時,李曉琴驚呆了。

劉浩是個學習天才,他的成績足以證明這些。但一個人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成長環境,路是不會走長的。他孤獨純粹,欣賞的人相對又少,種種表現無非是渴望友誼,更害怕失去友誼而已。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如何幫助孩子們度過困惑,着實讓李曉琴動了一番腦筋。她決定召開「和他做朋友」的主題班會,並邀請劉浩媽媽參加。利用一節睌自習,全班師生圍成一圈,從劉浩喜歡的話題談起,從劉浩擅長的方面聊起,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着。有的同學及時向劉浩請教一些難題知識點;有的同學把平時想說的心裡話都倒了出來;有的同學直接給了劉浩一個深深地擁抱。點讚聲鼓勵聲不絕於耳,劉浩的臉上慢慢地露出了笑容,自信與幸福感從他的臉上漸顯出來。劉浩媽媽則早已淚流滿面,那是感激的淚水、是開心的淚水、是幸福的淚水。

主題班會開過以後,李曉琴告訴學生們,要主動和劉浩交往,讓他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有學習難題多向他請教,讓他養成幫助同學的習慣。學生們分成幾個組,由組長帶頭主動與劉浩談心交流,課後一起玩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經過全班師生不懈努力,辛勤的汗水終於結出了碩果。劉浩漸漸地融入了班集體當中,慢慢變得活潑了,也願意和同學們一起玩了。

辛勤耕耘,無私奉獻。對於教師這份職業,李曉琴問心無愧,無愧於學生、無愧於家長、無愧於學校。而對於家人、對於孩子,她說虧欠的太多太多,「我是一個稱職的老師,卻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

李曉琴有一雙兒女。在孩子們的世界裡,早上七點醒來,媽媽已經離開了家門,晚上9點半睡覺,媽媽還沒有回來。「媽媽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為什麼不能陪我玩一會兒」。孩子們每天幾乎見不到媽媽。在問到孩子最開心的事和最大的願望時,小女兒說最開心的事就是禮拜天早晨醒來,能看到媽媽在家,最大的願望就是放學後媽媽能接我回家。

「她對學生的愛,遠遠超過了對我們父子的愛」,李曉琴的愛人苦笑着說。2009年春天,兒子得了紫癜,病情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紫癜是一種出血性疾病,是因為血小板的數量減少,或是血小板功能出現凝血因子缺乏,引起毛細血管壁部、皮膚或皮下組織損壞。紫癜患者會伴有關節痛,出現輕微發熱及其他一些異常情況。特別是過敏性紫癜,如果不及時治療會有嘔吐、腹瀉、血尿等症狀,甚至會危及生命。

而當時李曉琴帶的293班是初三畢業班,學生們正衝刺在中考的路上。「我是個母親,不能扔下生病的孩子不管;我又是老師,也不能耽誤學生的學習」。一頭兒是病床上只有十歲的兒子,一頭兒是不足百天就要參加中考的畢業生,李曉琴面臨着兩難抉擇。

「安心上課,一切有我」當收到丈夫的短信後,李曉琴當場就哭了。對父母生活上的照顧、對愛人工作上的關心、對兒女心靈上的呵護,自己做得遠遠不夠!是這個男人為這個家付出了全部,付出了他全部的愛。

李曉琴的愛人也是一名老師,在另一所學校教務處工作。大學時和李曉琴同學,為了愛情從河南老家來到孝義。他深知中考前的模擬衝刺,對學生們是多麼重要;他深知兒子的病若得不到精心照顧與調養,是很難好徹底的;他深知愛是一副良藥,能治癒萬千煩惱。為了能讓李曉琴放下包袱安心工作,他承攬了家裡一切事務,洗衣做飯、收拾家務、照顧兒女、侍奉雙親。

在孩子生病期間,李曉琴一天假都沒有請。而她初三時才接手帶的293班,硬是從全年級排隊十七名的成績,追趕到中考時排名第三的成績。

「愛生如子,善教樂教師德高尚;誨人不倦,默默耕耘春風化雨」。長年累月伏案備課,久站、久講、久坐讓咽喉炎、頸腰椎病成為了教師這一群體的職業病。

2012年5月的一天,李曉琴發現自己不能說話了,嘴能動卻發不出聲來,愛人忙帶着她去市人民醫院做了檢查。檢查結果顯示,聲帶上長了兩顆息肉聲帶不能閉合,兩側對頂着且已經腫大,市人民醫院建議她去省城治療。

太原山大二院,醫生要求立即住院手術。「一個多月後再做手術行不行?俺班的孩兒們6月20號就要中考了」,李曉琴不能說話,只能用筆書寫與醫生交流。這個憨實的女人呀,都病倒了還念叨着她的學生;這個倔犟的女人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看好病再去工作麼。愛人心疼她,用各種辦法勸她儘快手術,軟磨硬泡終究拗不過她。醫生也被這名患者的敬業精神所感動,無奈之下,只好讓她先回孝義,但必須要進行霧化、吃藥自我調節,中考一完必須馬上手術。

七月底做完手術後,只在家休養了十五天,李曉琴就把醫生「禁聲三個月,不能再登講台」的叮囑扔到了九霄雲外,新接手了初一班主仼。過早開口說話,導致術後沒有達到最佳療效,變成了現在沙啞的聲音。 驀然回首,李曉琴已經在教學的路上酸甜苦辣地走過了二十二個春秋。二十二年來,她是傾着一腔熱血,帶着一份執着,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走過來的。她處處律己,做學生的表率!她處處用心,工作做到最好!沒有半點懈怠、沒有半點退縮,有的僅僅是對孝義這片沃土深深地眷戀。

她用汗水和智慧哺育桃李,譜寫了一曲人民教師的優秀讚歌,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李曉琴願永遠和孩子們在一起,共同踏出一條色彩斑斕的美麗之路。

李曉琴無愧「四有好老師」的光榮稱號。 [1]

作者簡介

楊秀智,筆名拙夫。男,70後,山西省孝義市人,鄉鎮幹部,喜愛文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