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余流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詞解釋

亦稱「潮余流」。潮波內水質點經過一個潮汐周期後,水質點起點與終點的位置差。從動力學看,是由非線性底摩擦效應、連續方程中的非線性項和動力方程中非線性平流項3種原因引起。是一部分周期性潮汐能量轉變而成非周期性流動。因此,它隨大小潮期而變。在大潮期間,如朔日、望日後幾天,余流速度強;在小潮期間,如上弦日、下弦日前後,余流速度變弱。實際潮汐余流場中還有其他因子導致的流動,情況十分複雜。

生態學

生態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

生態學已經創立了自己獨立研究的理論主體,即從生物個體與環境直接影響的小環境到生態系統不同層級的有機體與環境關係的理論。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60年代形成了系統生態學而成為系統生物學的第一個分支學科。如今,由於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緊密相關而產生了多個生態學的研究熱點,如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