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坐落在倫敦南肯辛頓地區,形似中世紀大教堂,總建築面積為 4萬多平方米。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1881年正式對外開放,而實際上加上前身的歷史,已有250多年之久,擁有7500萬動植物和化石礦物標本,是歐洲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目錄
發展歷史
原為1753年創建的不列顛博物館的一部分。
1881年由總館分出。
1963年正式獨立。
建築布局
生物館
恐龍[21展廳]
恐龍展廳是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生物館中最熱門的地方了,許多遊客包括我一進門便迫不及待的奔向這裡。這兒有許多機器人恐龍,最有名的是名為T-Rex的巨型恐龍了。這個1:1尺寸的仿真恐龍能隨着人的移動來迴轉身並發出咆哮聲。還有恐龍蛋孵化的模擬現場,真實感一流!
人類生物展[22展廳]
這個展廳通過各種人機對話形式的展覽,演示了人體各部分是如何科學運作的,如荷爾蒙和遺傳基因。2樓的「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105展廳]則更詳細地介紹了遺傳學和遺傳工程的各種可能性,原來現在種瓜不一定得瓜,種豆也不一定得豆哦。
哺乳動物展[23和24展廳]
這裡展出的哺乳動物標本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有的標本也許你在動物園都看不到活體了。其中有關物種滅絕的統計數據也警醒了我們有更多的物種正不斷從地球上消失。
魚類和兩棲動物展[12展廳]
這裡展出的魚類標本品種多樣,有生活在海平面下400米海洋過渡區的,也有在海平面下1000米完全黑暗中生存的,有的還會自己發光照明。巨大無比的藍鯨是這裡最吸引眼球的。我覺得這裡比倫敦水族館要好看。
沃特豪斯長廊
這條中央走廊的牆上,布滿了各種海洋化石,仿佛進入了海底的時光隧道一般。
爬行動物展[33展廳]
這裡除了看到動物標本,我們還可以坐在實物大小的白蟻穴模型內,或觀看南美切葉蟻的群居活動。
地質館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地質館看起來很有科幻氣息。地面上是幾個神話雕塑守護着化石,我們需要搭上長長的電梯進入樓上一個巨型的旋轉地球模型。
其他展廳
萬變地面廳[Restless Surface,62展廳]展示了地震和火山噴發現場,身臨其境感覺到自然災難的可怕。強烈建議不要錯過地震模擬的體驗!切記要抓牢扶手。
萬物之初廳[From the Beginning,63展廳]則講述了宇宙間的許多故事,從15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直到預想的50億年後太陽系的終結。
地球寶藏廳[Earth’s Treasury,64展廳]中展出了許多岩石、寶石和礦石。估計用價值連城來形容這個展廳也毫不誇張。
館藏文物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其中古生物化石標本700多萬號,圖書館有書刊50萬種,並保存着大量早期的自然研究手稿和圖畫等珍貴品。全館有20間大陳列廳,內容包括古生物、礦物、植物、動物、生態和人類等六個方面。中央大廳為現代生命科學陳列廳,用立體景觀、展櫃介紹進化論和人類學知識。1層右翼各陳列廳展示古生物化石標本,它展出有魚龍,蛇頸龍,5米高的霸王龍,體態極小的新頜龍,尾翼達17米的翼龍以及完整的始祖鳥骨骼等;左翼各陳列廳展出現代動物,包括海洋無頸椎動物,魚類,鳥類及爬行動物。其中以鳥類的陳列最為出色。2層左側展出哺乳動物,其中較精采的是非洲熱帶草原動物和澳大利亞有袋動物的陳列;右側陳列礦物、岩石、寶石,大理石並有專室陳列隕石。3層是現代植物和化石植物的陳列。
科學研究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1978年有工作人員750人,其中有300名各類科學家,分別在動物學、昆蟲學、古生物學[1]、礦物學和植物學等5個研究部工作。科學家除了從事本學科的室內研究外,還組織和參加野外研究活動。該館是植物、動物和礦物的國際分類學研究中心之一,為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所利用。該館對動植物和礦物鑑定和命名,研究不同物種之間的親緣關係和生物進化的理論,還致力於解決醫藥、農業、林業、漁業、礦業和石油[2]勘探等各方面的實際問題。
公共服務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倫敦群眾性科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每年觀眾和參加各種活動的人數達200萬以上。該館設有教育部門和講演廳,組織對公眾演講,傳授自然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還開展多種對外服務和國際性活動,為有關的科研和生產單位進行科學考察和研究工作,與其他國家的科研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參加大學的教學工作,擔任講課和培養研究生。作為一家公共機構,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通過對IT網絡進行升級來改進網絡管理方面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該博物館每周七天要僱傭2500個人接待訪問博物館的遊客,並進行重要的調研項目。他們最近選擇了與IP通信公司Mitel進行合作,安新網絡的應用將為博物館減少開支,並改進工作人員以往由於工作量過大而造成的工作和生活不平衡的狀況。除了應用新的網絡之外,該博物館的另外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準備搬進正在建設之中的新樓。Estcourt表示,雖然整個項目的完成還需要四年的時間,但新網絡的應用已經使原來既費時又費錢的工作變得簡單多了裝一個綜合的分布式計算機系統,以代替從1988年開始使用的舊網絡,以新的IP通信系統代替舊的PBX電話交換系統。
世界最大魷魚
2006年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了一條世界上最大的魷魚,引起了眾多參觀者極大的興趣。這條魷魚長約9米。2005年4月,它在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被捕獲,目前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展出。巨型魷魚通常生活在海下1000米深處,它們很少被人發現且從來沒有被科學家進行過合適的研究。它們通常有8隻粗「手臂」,外加兩條超長的用於捕食的觸鬚。日前展出的這條巨型魷魚還擁有一雙長約0.25米的巨眼。有關巨型魷魚的傳說很多。早在1530年,海員就發現了巨型魷魚,並把它們誤認為傳說中的男性人魚或海中毒蛇。2005年9月,日本科學家首次拍到巨型魷魚的照片。
寶石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收藏着一塊罕見的「德里紫藍寶石」,然而60年來,這塊寶石卻一直被鎖在博物館的柜子中,因為據稱這塊寶石攜帶「詛咒」,它的多任主人都災難連連,甚至突遭橫禍。該博物館本周將公開展出這塊塵封了百年的「魔咒寶石」。
據報道,這塊「德里紫藍寶石」是1857年印度兵變期間被士兵掠奪得到,並被一名叫做W·菲里斯的騎兵上校帶到英國的。然而,寶石的新主人菲里斯來到英國後,就遭遇了連串厄運,他不但失去了所有金錢,並且還百病纏身。
菲里斯的兒子繼承了這塊寶石後,也遭遇了同樣的厄運。菲里斯的一名家庭朋友將這塊寶石借去把玩了幾天,結果沒多久,他就自殺身亡了。
這塊價值連城的「德里紫藍寶石」頓時成了災禍的象徵,人們紛紛謠傳它遭到了「詛咒」,任何擁有它的人都會厄運纏身。1890年,英國科學家愛德華·海倫·艾倫得到了這塊寶石,成了它的新主人。愛德華本是一名律師和小提琴製作者,但後來卻成了一名科學家,對有孔蟲類、單細胞水上有機生物深有研究,愛德華還是英國著名作家王爾德的朋友。
愛德華得到了這塊「德里紫藍寶石」後,結果也遭遇了一連串倒霉事。愛德華的兩個朋友曾向他借這塊寶石回家觀賞,結果一個朋友從此屢屢遭遇不幸事件;而另一個朋友則是一名歌手,自從她借回這塊寶石觀看後,她竟突然開始「失聲」,從此再也沒有唱過歌。
儘管愛德華一開始並不相信什麼「魔咒」,但當他的朋友雙雙遭遇厄運後,愛德華終於一狠心,將這塊無價寶石扔進了倫敦攝政運河裡,可沒想到3個月後,這塊寶石又離奇地回到了他手中。原來一艘挖泥船從運河中撈到了這枚寶石,一名商人從船員那兒買下了它,並將它「物歸原主」還給了愛德華。1904年,愛德華終於受夠了這枚「魔咒寶石」的陰影,將它寄給了自己的銀行管理人,要求銀行將它保管起來,直到他死都不要再被他看到。據稱愛德華當時說:「我感到它會對我新生的女兒帶來不利的影響。」
愛德華在1943年去世,去世前,他將自己的許多收藏品都捐給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愛德華最後在遺囑中,將那枚「魔咒寶石」也捐給了自然歷史博物館。讓博物館官員意想不到的是,愛德華竟然還在盒子中留下了一張警告性紙條,上面寫道:「這塊寶石顯然受到了詛咒,它上面沾染了鮮血,每個擁有它的人都會失去榮譽。無論誰打開這個盒子,都應該先閱讀一下這份警告,然後按自己的意願處理這塊寶石。我對他或她的建議是,他們應該立即將它扔進大海里。」
直到日前,這枚被冷藏多年的「魔咒寶石」才得以重見天日,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決定在公共礦石館重新開館之際,將「德里紫藍寶石」進行永久性展出,同時展出的還有它的「詛咒故事」。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礦石收藏部主任艾倫·哈特承認,對於這樣一個世界知名的科學博物館,講述一塊寶石的「超自然」故事顯然很不適宜,但哈特聲稱,這樣的故事能給博物館中的收藏品帶來一種文化視角,並能夠吸引更多的遊客。然而,愛德華的後人卻深信這塊「德里紫藍寶石」的確具有「魔力」,愛德華77歲的孫子艾弗·瓊斯是一名前海軍軍官,他拒絕和這塊寶石打任何交道。瓊斯對記者說:「我的母親生前從來不願觸碰這塊寶石,她也要求我們不要和它扯上任何關係。
舉辦賽事
2006年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BBC野生生物雜誌合辦了2006年度野生動植物年度圖片。獲獎者不僅能夠得到野生動植物年度攝影師稱號,還能得到巨額獎金。此次評選分為五個大類:年度野生動植物攝影大獎、特別獎類、成年組、少年組及票選最佳。同時,每個大類還包括若干小類。這一比賽吸引了來自78國家的32000件作品。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10月26日將展出2007年殼牌野生生物攝影獎獲獎作品,獲獎作品隨後還將在英國和海外展出。
參考文獻
- ↑ 合成生物學顛覆傳統,萬億增量市場未來可期,搜狐,2022-09-26
- ↑ 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搜狐,201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