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性(英文:Humanity),一般指人的本性。作為人應有的正面、積極的品性,比如慈愛、善良,包含所有正義性的人類價值觀。以人為本,也包括對「人」個體的尊重,無論國家功能機器還是社會資源對於「人」的不可凌駕性,不走極端路線。通常所說的「人性」,也指同情心與同理心,是隸屬於人性這一定義中的分支。但人性中的不受歡迎的性質,應該也屬於人性的一部分卻多被刻意匆略掉,這能看出人普遍的良好期望。

關於人性的問題,一直是學術上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目前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但是大部分人相信人性的存在,相信這是一種人類的特有標籤。區別於「人格」。

人性,作為人類特性解釋者,很有可能需要一併研究的功用,即思想和心態等範疇中的普遍存在,又歷久不衰的特質特性。

現代社會學定義

現代社會學家則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類,所以只有一種人性。這是不同民族之間能夠交流、達成理解的前提。但根據對嬰兒反覆實驗,顯示人性是進化的結果,與生俱來的有:由於祖先生存的險惡環境衍生的對生存需要,對勝利的渴望,以及對與自己相似伴侶的渴望,對同類間自己地位的關心,由於始前人類的習慣和同理心對還有同類幫助的衝動。從人的結構來看這些都直接對前額葉造成影響,但可以被出生後的記憶和周圍事物所改變。 另有說;個別受後天影響的「人性」應分開稱作「個人人性」(個性),或這人或這群、族、片土地上的等等人的人性特質,以作有別於「人類人性」(方便哲學人類學等課題上的研究總稱人性human nature之用)的解釋。

中國文化的定義

中國文化中,對人的本性,大致有四種觀點:

  1. 人性本善論,以儒家孟子為代表。《三字經》開篇即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2. 人性本惡論,以儒家荀子為代表,有「人之性惡,其善偽也」的論斷[1]
  3. 人性無善無惡論,代表人物為告子,他認為人性無善無不善,「生之謂性」,「食色,性也」。
  4. 人性既善又惡,代表人物是西漢的揚雄,他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其他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雖承認人性的存在,但否認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從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出發,才能得出對人性的正確解釋,並由此斷言,在階級社會中沒有超階級的人性。所以無產階級有一個人性,資產階級有另一個人性。這兩種人性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通過鬥爭解決。

(西方諺語):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民主是必須的;正因為人性向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2]

視頻

人性 相關視頻

現實人性
白岩松說人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