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色絲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色絲線是端午節吉祥飾物。端午習俗甚多,由陰陽五行術數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辟邪習俗。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極盛,藉助天地純陽正氣辟陰邪是端午習俗之一。拴五色絲線之俗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或為古代南方人的文身遺俗,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五色絲線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這些習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五色絲線原圖鏈接

傳統之俗,是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五色絲線飾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會帶來一年的好運。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1]

  • 中文名 ;五色絲線
  • 性   質 ;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
  • 別   稱五彩線、五彩長命縷、五色線、朱索、百索
五色絲線原圖鏈接
  • 出   處 :東晉葛洪《抱朴子
  • 顏   色 ;紅綠黃白黑色
  • 來   源 ;古代的五行觀念

傳統民俗

由陰陽、五行術數及季節時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極盛,藉助天地純陽正氣辟陰邪是端午習俗之一。五色絲線是端午節吉祥物兼飾物。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絲命可續」,指的就是這種習俗。漢·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2]

五色絲線原圖鏈接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另外又有稱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紹、五色縷、朱索等。拴五色絲線之俗傳到另外還有其他佩飾之物,比如,《太平御覽》引《風俗通))佚文:「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條達,即彩色織絲帶,亦與五色絲相行。又有佩贍賒以辟兵之俗(此俗久已失傳,僅《太平御覽》中有記載)。

五色絲線原圖鏈接

中國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或為越人文身遺俗。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硃砂、 雄黃、香藥, 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3]

淵源發展

五色絲線原圖鏈接

五色絲線,又稱五彩線、五彩長命縷、五色線、朱索、百索等。端午節系五彩長命縷,是古老習俗。在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中記述有將五色紙掛于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或為古代南方古越人的文身之俗,如《漢書·地理志》記越人「文身斷髮,以辟餃龍之害」。這習俗自漢代時已流傳到中原各地。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在後世的傳承發展中,即發展成許多種漂亮好玩的香囊等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4]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