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夷陵分鄉蕭氏來源考略(肖啟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於夷陵分鄉蕭氏來源考略》是中國當代作家肖啟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於夷陵分鄉蕭氏來源考略
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集鎮中心的正西面,有一山脈,它西南起自於黃花鄉鎮古龍溪龍興寺,北抵分鄉太陽山盡頭,長達10餘公里。它宛如一條蛟龍,緊緊守護着分鄉集鎮正西處。它分別與集鎮東面的八里崗、正南面的吳家崗、西南的天嶺崗(一說為天燈崗),東北面的勝利崗(又名土城嶺或左家崗)等四條山脈遙相呼應,形成四周高、中間低的形狀,把分鄉集鎮圍成一個天然盆地。特別是在西北面龍首的大嘴處,一條自東北往西南流向的通天大河,似被龍嘴吞服口中,然後,又沿着山腳而下,與另一條從夷陵區霧渡河、黃花的曉峰河穿山而來的「西河」相匯,合二為一,再經湯渡河、蔡家河直達蝦子溝而入長江。這就是聞名全區的「三河一江」之一的「黃柏河」。若站在太陽山盡處的最高端,你便會發現一個用巨大的石塊堆砌而成的古石寨,便赫然屹立在集鎮西首。在古石寨方圓一公里內,寨內的古街道,用過的鍋盆碗灶遺址,均清晰可辨。如站在寨頭高石上遠眺,東可以望見20多公里開外的旅遊勝地——分鄉百里荒和夷陵區龍泉的柏家坪村;南可以瞭望15公里黃花鄉鎮的豐寶山;西可以看見25公里的上洋郭家坪;北可以望見離分鄉鎮20多公里的棠埡界嶺村。總之,方圓百里內的一切天然景物可盡收眼底。真是遠山近水,山清水秀,林茂草青,風景如畫啊。如此風水寶地,遠近聞名了。這就是分鄉蕭氏家族的發祥地——「蕭家寨」,又名「蕭家嘴。」
更有意思的是,在蕭家寨山腰至山腳方圓十里內,集鎮西面近兩百戶的人家中,有一百戶以上的人家都來自一個姓氏——蕭姓。而且,又出自於一個公祖——蕭華之。這似乎令人不可思議。如計算占集鎮總人口數近四萬人口的姓氏比率,加上相鄰的鄉鎮黃花、上洋、龍泉、延安苟家埡等蕭姓人數的話,當不下5%,足見蕭氏為望族之家。
1
更為驚訝的是,在蕭家寨山腰中心地帶的(張家嘴)處,有一古老的碑亭,始建於大清光緒十三年(即公元1888年),已長達一百二十多年,至今巍然屹立不倒,保存的十分完好。刻寫在碑亭上面的序言文字依然清晰可見。其文如下:
」嘗思墓誌創自傳奕則知墓之所在子孫安危所係也憶我先祖自江西以來人往風微邈矣□(筆註:所缺字可能為「然」字或「而」字)追厥後蕭華之妣孫氏所生一子國棟妣黃氏一傳再傳箕裘不替降及朝字後金榜等輩□(筆註:所缺字可能為「生」字)衍繁昌人文蔚起烈祖之默佑良足幸也顧一門之內雖屬共祖而同宗而九族之間莫不□(筆註:所缺字可能為「繁」或者「分」字)支而別派誠恐閱暦良久時異勢殊顛倒錯亂莫知淵源之所自因而擇取派序六十字自朝字起某派在前某派在後僂晰條分一毫不庸紊亂而(不)(筆註:此處「不」可能為「又」字之筆誤)慮代逺年湮始同終異不能效葛藟(筆註:即「虆」字)之庇蔭安敢擬江漢之朝宗爰命石工建造碑誌俾後人綱常丕振統緖相承履霜露而薦馨□(筆註:「馨」字可能為筆誤,應為「罄」字)上溯先人之令德敦詩書而興仁譲下綿奕世之家聲共切追逺之思誰無返本之念迨其後螽斯蟄蟄瓜瓞緜緜族雖分爲五服派實傳於一脈由是和睦成風虞詐悉泯若綱再綱派飭紀振繩其祖武貽厥孫謀方且由庻(註:即「庶」字)而富由富而教則寖熾寖昌誰不謂我祖之德有以致之也哉謹將派序紀錄於後以昭示來茲雲 監生 曾玉山筆 匠人 李起懷 地主三人 蕭鎮 蕭釗 蕭銘。」
這一段古文字雖不是很長,從斷句和譯文,如果沒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要讀懂它實屬不易。但至少可以告訴人們這樣幾個信息:第一是交代立碑建祠的原因,是告訴蕭氏子孫們,了解先祖墓址所在的緣由,因為它關係到後世子孫的安危;第二是告訴後人,我們的先祖蕭華之他來自於江西,流落到此地後挽草為業,再沒有遷走;第三是介紹始祖名蕭華之及其夫人孫氏,所生一子取名為蕭國棟,其妻黃氏;四是蕭國棟與夫人黃氏一傳再傳之後到了朝字金字輩,已是人口大增,生衍繁昌,家族興旺,人才濟濟,金榜題名。五是立碑建亭取派譜,是為傳承先輩美德,敦督子孫讀詩書,行仁義,寬容謙讓下屬,讓宗族和睦成風,不互相欺詐,整頓綱紀,振興家族,使子孫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最後告訴人們這是祖宗留下來的輩分和留言,千萬不可忘記。並交代寫這段文字的人是當時的大清監生曾玉山和刻寫碑文的工匠李起懷。捐獻土的人是蕭鎮、蕭釗和蕭銘。因此,依據此文來推斷,若從始祖蕭華之從江西流落到此算起,蕭氏在分鄉的起源不下三百四十餘年了。
更為珍貴的是,在距古石寨東面坡下1500米的山腳小河處有一小石橋,在離小石橋西南面的100米處,蕭姓始祖蕭華之的墳墓便在此處(現已遷往正西白楊樹槽)。其墓碑上清楚的也刻寫着這樣的文字:「清顕考蕭公華之大人之墓 孝男蕭國棟 孫自仁自義自智自禮 曾孫渭溥淳清澤沂淮淑渤沛注漣 乾隆六年春吉立」。這裡,告訴人們:碑為一子、四孫、十二曾孫所立。如按此時間推算,應為公元1742年。因此,如果按始祖蕭華之的年齡七十歲來計算的話,蕭華之應出生在清康熙年間的初期(約1670年左右)。由此可見,分鄉蕭氏來源很早。何況來此地的人還有他的族兄蕭淸雨及夫人袁氏。 經查證,現今蕭氏已遺傳到第十四輩「良」字輩了。若從「朝」字輩算起,目前蕭氏的人數約在千數以上。而且絕大多數在本地和宜昌城區,還有部分因工作在外,散居於北京、武漢、長沙、四川等地,足見分鄉蕭氏之族的旺盛了。
2
當然,若說到蕭氏的來源古老,還可以遠溯到數千年以上。據史書記載:蕭氏出自姬姓,更可以遠溯到殷商時期(公元前16世紀——11世紀)。史書《左傳》上說:「殷民六族,一為蕭氏」意思是說,殷民有六族人,其中就有蕭氏一族.。另一部古書《姓氏考略》云:「蕭氏,殷舊姓也。望出蘭陵,廣陵」。蘭陵,就是今天的山東繹縣。廣陵,就是今天的江蘇蕭縣。又查唐朝《元和姓纂》上云:「宋微子(西周時)之後,支孫封於蕭,蕭叔大心(即蕭大心)子孫有功,因邑名氏焉。代居豐沛,至不疑(即蕭不疑),為楚申君之客(即春申君)。」另一書《通志·氏族略》則更詳盡地指出:「蕭氏,古之蕭國,其地即徐州蕭縣(今江蘇),後為宋所並,封於蕭,以為附庸。宣(王)十二年,(即周宣王,公元前849年)楚滅之,子孫因以為氏。」《風俗通》也說:「宋樂叔以討南宮萬有功,受封於蕭,列附庸之國。漢相國蕭何即其後。」這幾部書共同揭示了一個問題:即蕭氏起源於殷商時代,出自周代的公族。當時,蕭國是由殷商的後裔宋微子(姬姓)所創建的。他本人是奉湯祀的官(即管祭祀祖廟淋浴的官)。而蕭氏則由微子之孫蕭大心所創,因此,蕭氏源流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這是確信無疑的。《左傳》是公認的的史書。在《左傳》一書上,曾數次提到商湯世代所建的蕭,在《莊公十二年》一篇中有「群公子奔蕭」之句。在《宣公十二年》篇也有「楚子伐蕭,宋華椒(通叔)以蔡人救蕭,王怒圍蕭,蕭潰。」這個蕭國的所在地,就是現在的江蘇蕭縣。所以,在後世蕭姓發源這個地方,也是不容置疑的。順便提一句,古時並沒有「肖」這個姓,只有「蕭」。而現在的「肖」字,是在「蕭」字之外創建的字。 秦朝以後,大名鼎鼎的西漢開國功臣之一的蕭何,更是聞名遐邇。他與漢高祖劉邦是同鄉。為劉邦出謀劃策,籌辦軍務,掌管錢糧,參贊軍機,功勳卓著,被漢高祖劉邦推崇為「興漢三傑」(蕭何、張良、韓信)之首,後封為「相國」。其子蕭望之,曾扶正匡君西漢太子,官拜太子太傅。其後代子孫歷朝為官,地位顯赫。 再後來,到了南北朝時期,蕭氏更是飛黃騰達。西漢蕭何孫蕭彪(蘭陵郡)之子蕭令整(為南宋淮陽令),是南宋時期蕭承之兒子蕭道成的五世祖。公元478年,南宋(右將軍)蕭承之的兒子,是西漢相國蕭何第二十四代孫南宋大將蕭道成,他滅掉南宋順帝劉隼而建南齊,(被尊為齊高帝)。高帝共有十九子,其中第九、十三、十四、十七子,因早死未授王位以外,其餘都被封帝或王,他們是齊武帝蕭賾(zé,太子公元483年即位)、蕭嶷(yí,豫章王)、蕭映(臨川王)、蕭晃(長沙王)、蕭曄(yè,武陵王)、蕭暠(gāo,安成王)、蕭鏘(qiāng,鄱陽王)、蕭鑠(shúo,桂陽王)、蕭鑒(廣陵王)、蕭鈞(衡陽王)蕭鋒(江夏王)、蕭銳(南平王)、蕭鏗(kēng,宜都王)、蕭銶(晉熙王)、蕭鉉(河東王)。齊武帝即位以後,又大封其子二十三人為王,他們是蕭長懋(máo,封太子),蕭子良(竟陵王)、蕭子卿(廬陵王)、蕭子響(豫章王那個)、蕭子敬(安陸王)、蕭子懋(晉安王)、蕭子隆(隨郡王)、蕭子真(建安王)、蕭子明(武昌王)、蕭子罕(南海王)、蕭子倫(巴陵王)、蕭子岳(臨川王)、蕭子文(西陽王)、蕭子駿(衡陽王)、蕭子琳(南康王)、蕭子珉(宣威王)、蕭子建(湘東王)、蕭子夏(南郡王),其餘未封的五人,不是早死就是因年齡太小被人所殺。可惜的是太子蕭長懋因病早死,只留下四子蕭昭業(海陵王)、蕭昭文(新安王)、蕭昭秀(臨海王)蕭昭璨(永嘉王)。公元494年武帝蕭賾之孫蕭昭業繼皇位,因暴虐後被蕭鸞西昌侯蕭鸞所殺,蕭昭業其弟蕭昭文繼位。同年,與蕭道成同胞的兄弟蕭道生之子蕭鸞謀殺蕭昭文,奪取皇位,自稱明帝。給長子封蕭寶義為晉安王、封蕭寶卷為太子、蕭寶玄為江夏王、蕭寶夤(yīn)為建安王、蕭寶融為隨王、蕭寶攸為南平王、蕭寶暠為晉熙王)、蕭寶貞為桂陽王、蕭寶源為廬陵王等八人。後來東昏侯蕭寶卷(公元499年)繼皇位,以後又傳至和帝蕭寶融,共統治南齊長達23年.公元502年,與蕭道成同宗的族弟蕭順之的兒子——南齊大將蕭衍又推翻南齊而建南梁,史稱梁武帝。他除分封兄弟蕭懿(長沙王)、蕭融(桂陽王)、蕭敷(永陽王)、蕭宏(臨川王)、蕭秀(安成王)、蕭暢(衡陽王)、蕭偉(建安王)、蕭恢(鄱陽王)蕭憺(始興王)九人為王外,又封子蕭統(昭明太子)、蕭綜(豫章王)、蕭剛(皇儲)、蕭績(南康王)、蕭續(廬陵王)、蕭倫(邵陵王)、蕭繹(湘東王,後為梁元帝)、蕭紀(武陵王)等八人為王。從公元502年登基開始,蕭衍傳位給兒子簡文帝蕭剛(公元550年),蕭剛封其子蕭大器(為太子)、蕭大款(江陵王)、蕭大臨(南海王)、蕭大連(南郡王)、蕭大春(安陸王)、蕭大成(山陽王)、蕭大球(建平王)、蕭大封(宜都王)、蕭大晰(義安王)、蕭大心(潯陽王)、蕭大鈞(西陽王)等十一人為王。蕭剛被廢後,蕭衍第七子蕭繹即位,是為梁元帝。元帝蕭繹封子蕭方矩為太子,並封子蕭方等、蕭方略(始安王)、蕭方諸、蕭方智(晉安王)為王,後又傳位給蕭方智,是為敬帝。在長達55年的南梁統治的歷史發展史上,重重地寫上了一筆。 又據《崇正同人家譜蕭氏條》一書記載,蕭氏從江蘇再度南遷,是在唐代開始的。該譜這樣寫道:「……至三十世孫蕭覺仕唐,值世亂,舉族出逃,分居湖廣及江西、泰和、廬陵(安徽)」等縣。 到了宋代以後,隨着時代的變遷,朝代的更替,蕭氏大家族一方面更加人才輩出,另一方面們也加入了許許多多新的分子,那就是占據我國北方的遼、夏、金、元等少數民族,因為這些少數民族先後進入中原,部分人也改姓為蕭,進一步壯大了蕭氏大家族的陣營。而發源於今江蘇北部的蕭氏望族,經過幾千年的繁衍或搬遷,已經遍布祖國各地,成為我國重要的姓氏之一。後來宋代著《百家姓》的時候,就把「和穆蕭尹「列為一組,居28位。現在已成為中華百家姓氏人口的第三十位。由此可見,蕭氏望族的興旺與發達。就是在今天的海外台灣,蕭姓人家以彰化和嘉義兩地為最多。此外大陸上除東海、蘭陵兩大郡外,還有河南等郡也有不少蕭姓。 在歷史上,由於歷年戰亂不休,黎民百姓居無定所。蕭氏大家族也不得不四處漂泊。其中,蕭姓大家族的一支人,從南宋初年(指宋代的南宋,公元127年)到元朝開始搬遷,爾後,又到明成化年間(1642年),從江蘇的蕭縣遷到江西,又從江西過幕埠山(江西與湖北交界處),到湖北的陽新縣定居。到了大清康時代,又從湖北的陽新遷到武昌漢口,然後又沿漢水溯江西上至宜昌。於是一部分就定居下來;另一部分繼而西進,再由宜昌到四川。在這漫長的數百年歷史進程中,一起撰寫了「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的搬遷歷史,共同書寫了一部變遷歷史的一頁又一頁。
3
據現存的物證和先輩的口授遺傳,湖北宜昌夷陵區分鄉的蕭氏家族,其祖先蕭華之與諸位兄弟,曾從江西紅廟的柳樹坑出發,經過江西與湖北的分界線——幕埠山,到湖北的陽新作短暫的停留之後,又輾轉到武昌漢口,再經漢水溯江西上,遷至宜昌。然後,諸位兄弟才瓜分隨身行李,撒手分開定居,在宜昌地區安居下來。有一個落戶於宜昌市城區蕭家巷;另一個落戶於分鄉蕭家寨(有兄弟二人,族兄為蕭淸雨,妻袁氏);第三個安居在分鄉鎮普溪河柳林壩(以後改為蕭家壩),第四個落戶在分鄉界嶺的蕭家院。諸位兄弟及其子孫相互往來,各憑物證。至於落到分鄉蕭家寨的蕭華之,共分到四件公共財產:即公祖偶像「九火銅老爺」一尊(後分配給大房執掌);銅罄一具(以後分給其幺房掌管);銅鑼一柄(後分配給三房執掌);銅罐一個(後分配給二房執掌)。這些祖傳的遺物,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時期才遺失。事實證明,湖北夷陵分鄉的蕭氏家族,其祖先來自於江蘇,又流落到江西,而後又遷徙到湖北武漢的武昌,後沿漢水流域溯江西上到宜昌,他們是西漢相國蕭何的後裔實屬無疑。 自然,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中,蕭氏作為一大望族,也不乏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除了封王拜侯,稱孤道寡的帝王外,後世名人也大有人在像東漢時期的中郎將蕭咸,北周大將蕭岑,南梁著名文學家蕭統,唐左僕射蕭踽,右丞相蕭嵩,詩人蕭穎士,宋太常卿蕭達,遼蘭陵郡王蕭匹敵,大金右丞相蕭裕,元朝詩人蕭國寶,畫家蕭舟潭,明禮部尚書蕭雲峰,布政使蕭良干,巡撫蕭大賓,清畫家蕭從雲、蕭九成等都是出名的人才。就是到了近代史上,參與太平天國起義的領袖之一,官拜西王的蕭朝貴;在現代史上,像參加反帝反封建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後被授予大將的蕭勁光、上將蕭華,蕭克等等,也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較大貢獻。男性尚且如此,女性也素有才名。如大遼的蕭太后,南梁武帝蕭衍的女兒臨安公主、安吉公主和長城公主都曾素才名。即使到了近代有名的蕭楚女,也因有才而揚名於世啊。 4
當然,到這裡,還需要進一步說說蕭氏家族的發展。在古人的思想中,除了注重傳宗接代,休養生息以外,向來都是以鞏固根基,拓展領域,為子孫的人衍繁昌和生存發展作為首要任務的。從現殘存的分鄉蕭氏祖先墓碑文中,筆者研究發現,分鄉蕭氏祖先是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思想謀略的。從祖先蕭華之本人到他的曾孫輩,在分鄉立足紮根以後,從朝「字」輩起,就開始向外拓展。到了「金」字輩,已達到鼎盛時期。一方面,在家族內部,他們加強團結,積極擴大種植面積,為兒孫們的休養生息做充分準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族制度,鞏固了根據地。另一方面,又不斷向四面擴張勢力,擴大區域,加快蕭氏大本營的發展速度與規模。表現了這樣幾個特徵:一是向東南方向發展,派出了第一大房中實力強大的蕭朝檉、蕭朝相的後人,以蕭鈴夫人為代表的蕭林昌等人,先後到了緊毗黃花鄉鎮的劉家沖,繁衍了蕭作聰一支人。並把劉家沖一大塊山林坡地作為今後子孫們的棲息地,取名為「蕭家林」。二是向西南方向發展,派出了當時家族實力最雄厚的第三大房,以蕭朝楷兒子蕭銳(清太學生蕭林春之父)、蕭鋐夫人楊太君為代表的一支人,先後安居在黃花鄉鎮的大坪、姜家畈一帶的五桂溪(俗稱大沙灣、小沙灣),與當時黃花最發達的黃氏家族似乎可分庭抗禮,也繁衍了蕭林大、蕭林寬一支人。並把緊毗龍興寺主山脈中的支脈的一大塊山地改名為「蕭家堡」,為以後兒孫們的休養生息紮下了根基。三是在正東方向,則派出了幺房實力最旺盛的蕭朝傑兒子,以蕭鎮(蕭林坤之父)為代表的一家人,在八里崗安營紮寨,準備向劉家沖、王家衝進一步拓展,從而繁衍了蕭作福一支人。在正西面方向,還準備過「黃柏河」以後,通過「和族」來與上洋的「蕭家溝」蕭氏的另一支人和蔡家灣蕭氏的一支人。四是向北,準備越過普溪河,把柳林壩正式命名為「蕭家壩」,納入自己的勢力版圖。他們通常採用的方法是:
1、通過購買已經破產了的農民土地來發展壯大自己,如當時的大財主蕭作明,大力收購黃花鄉鎮童家沖一帶上百畝的上等水田就是例子。 2、由最具創業精神和勢力的領軍人物帶隊向外擴張勢力,通常是長子帶母親,向外通過大量開墾荒山野嶺,擴大地域種植面積,增加收入,來發展生產,拓展勢力。如第三大房的蕭朝楷兒子蕭銳、蕭鋐,第四大房的蕭超傑兒子蕭鎮,第一大房的蕭朝檉的兒媳蕭鈴夫人楊太君等人率先走出蕭氏大本營,就是最好的明證。
3、通過結姻親來繁殖人口,擴張勢力,從而擴大地域生存空間。從現殘存的大量碑文中,我們發現,蕭氏家族娶進來的劉氏、楊氏、王氏、程氏、陳氏、高氏、李氏、何氏、黃氏、閻氏、施氏、朱氏、趙氏、池氏、黎氏、郭氏、張氏……以及嫁出去的姑娘劉蕭氏、李蕭氏、黃蕭氏、張蕭氏、高蕭氏、魏蕭氏、吳蕭氏……也都是向這些地方伸展的。這些謀略計劃和實施行動,充分反映了蕭氏家族為什麼在分鄉會有這樣大的地域空間,子孫如此遍布四方的原因。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分鄉蕭氏大家族的後人能夠有今天這樣的生存空間,真該感謝這些祖先們開發的戰略思想和戰略行動。是他們為家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十分可惜的是,後來蕭氏家族的祖先們,他們同中華民族其他民族一樣,遇上了近代史上上百年的戰爭,如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北洋軍閥年年內戰以及後來的日寇侵華戰爭,還有國民黨發動的內戰等等,如果不這樣的話,也許蕭氏大家族比今天還要更強大。
至於分鄉的蕭氏家族開宗立派分輩問題,則更是有據可查。在始祖蕭華之墓碑上有明確的記載:「清顕考蕭公華之大人之墓 乾隆六年春吉旦 孝男蕭國棟 孫自仁義智禮 曾孫渭溥淳清澤沂淮淑渤沛注漣仝立」。從碑文上刻寫了四輩人名字,即兒子蕭國棟一人,孫子仁、義、智、禮四人,曾孫十二人。然後按照古代慣例,三代以後開始分堂,於是有了大、二、三、幺房。嗣後,到了金字輩時,又四代同堂,集體商議,為傳承子孫後代,長幼有序,不止混亂宗族,於是才遍邀當地的飽學名士,舉辦隆重的儀式,於大清光緒十三年(即公元1888年)開宗(堂)立派,並張榜告示相鄰友好和社會百姓。從「朝、金、林、作、昌」起,到「聲、聞、定、顯、揚」為止,共排輩六十,以供子孫按輩分傳承下去,並於古歷十一月十九日建亭立碑為證。至此,分享蕭氏一族安居樂業,子孫繁衍昌盛。經從亭祠碑文和現存有關墓碑文查證,蕭國棟傳子女實為(仁、義、智、禮、士、秀)六人,孫十二人,朝字輩二十一人,金字輩二十九人,林字輩五十二人左右,作字輩六十五人左右。昌字輩以下人更多。目前已傳至十四輩「良」字輩。其姓氏取名按輩譜基本沒變。雖然原族譜早毀於上一世紀戰爭烽火歲月之中,但宗派至今未亂。足見蕭氏一族的基礎之牢非同小可。現將原碑亭上的宗譜六十輩附後:
蕭氏宗族譜
大清光緒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吉立
朝金林作昌,世運啓賢良。
宏發傳家逺,治安守澤長。
高明全達道,正大振綱常。
德立光先業,學成有義方。
存仁思紹祖,惟善慶餘堂。
繼述宗昭代,聲聞定顯揚。
筆者是分鄉蕭姓一脈,曾參與族譜修訂和續編,有感於此姓的歷史悠遠與興旺,也特賦詩一首編入族譜尾頁。奉獻讀者分享: 附本人所作古風一首
詩詠分鄉蕭姓族譜
中華一蕭姓,史書有一章。
出自於姬姓,源出是周王;
分封於蕭國,後代大吉昌。
到了西漢後,蕭何做國相;
建功創偉業,敕封三傑郎。
歷經數代後,南北建國忙;
梁齊兩朝君,蕭姓做帝王。
自此而以後,文武有賢良;
東西南北中,此姓遍四方。
湖北一蕭姓,祖籍在西江(即:江西)。
地點紅廟場,根本不可忘。
清康大遷移,輾轉於漢江;
溯江而西上,奔波到宜昌 。
兄弟有數人,流落去他鄉;
吾祖蕭華之,結廬在分鄉。
傳子蕭國棟,生子立四房;
仁義智禮名,自此子孫旺。
歷經數百年,築碑建祠堂;
族譜六十輩,依次排上榜。
如今百年後,兒孫更滿堂;
工農兵學商,處處把名揚。
為國建功勳,聲譽也昭彰;
家因國而顯,國因家而康。
告稟蕭家人,教誨放心上:
仁義禮智信,正大振綱常;
忠厚傳家遠,詩書濟世長。
善良行大道,天地共輝煌;
光大祖宗業,世代出賢良。
國強家興旺,家興國無疆;
修立此族譜,史冊也留香。[1]
作者簡介
蕭啟權(筆名蕭源),男,湖北宜昌夷陵區分鄉鎮人,大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