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十四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二十四拐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二十四拐

分類;公路

定義;抗日戰爭 公路

二十四拐,位於貴州黔西南州晴隆縣縣城南郊1公里,盤旋曲行於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脈和磨盤山之間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俗稱二十四道彎,又稱史迪威公路。古代稱鴉關,當地人又稱之為半關。公路二十四拐雖險要,然其設計之精巧,造工之龐大,可謂巧奪天工獨具匠心。道旁的上下擋牆,均由五面石砌成,經半個世紀之風雨,仍完好如初,既可見西方的先進建築技術,又可見當地民工的精工巧琢,不失為罕見之歷史珍寶。[1]

此處是蜿蜒的古驛道,關口建有「湧泉寺」,寺外設茶亭,專供路人遊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勝跡」、「雲陵山色」、「烏道乾重」、「且以飲人」等石刻。鴉關之雄險,名噪滇黔,明詩吟誦「列哉風高仰萬山,雲空葉積馬蹄艱,一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圖鎖鑰關」。

公路二十四拐,始建於民國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築時毀之。民國16年(1927年)賈善祥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貴州公路局局長馬懷沖(晴隆人)之命,進行踏勘。民國24年(1935年),工程師周岳生領隊,再度進行勘測設計,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長曾養甫督工動工,於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經之路。當時修築的路,路況極差,時常發生土崩,--般只通馬車,兒乎沒有通過機動車,即便勉強通了車,常有車輛衝出路面。在乾燥的天氣里,車一開便起很大的灰塵,駕駛員根本看不清路,而陰雨天,道路泥濘又很容易滑入深谷,車禍頻繁,被人們喻為「鬼門關」。

二戰時期

美國的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後必須要經「二十四拐」的滇黔線才能送到前線和當時中國的「陪都重慶。二十四拐成了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承擔着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任務。日本對華發動侵略,多次派飛機對二十四道彎進行轟炸,欲截斷黔滇咽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陸軍准將約瑟夫.史迪威受任美軍中緬印戰區總司令兼盟軍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美陸軍部長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維持滇緬公路」的運輸,並致力於「改進中國陸軍的戰鬥效能」。1942年,美國的公路工程部隊1880工兵營進駐貴州晴隆修築滇黔公路,駐紮在沙子嶺(今貴州省晴隆縣沙子鎮)3公里處(又稱美國車站),由其連長麥頓負責,用美國製造的水泥砌擋牆,對二十四拐進行維修,在當地群眾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務,保證了運輸暢通。美國工兵一直駐守到日軍無條件投降後一個多月才逐漸撤離。

1945年

第一批由美軍駕駛的車隊通過中印公路到達「陪都」重慶後,蔣介石重慶發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義》的講話,將滇黔公路重新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拐由此而隨史迪威公路載入史冊。美軍搶修後保留至今的二十四拐公路,全長4公里,有效路面寬約6米,山腳第一道拐與山頂第二十四道拐間的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50米,坡的傾角約60度左右,驅小汽車由下至上,爬完24拐約需8分鐘,由上至下約6分鐘,雖坡陡彎急,但視線卻很明朗開闊,心緒平穩,無驚恐之感。由縣公路局養護,仍可通車,但只有很少車輛通行。己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4年,貴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縱坡放緩,設計新修了一條6公里的.回頭彎泥青路,在山腳與二十四拐的下山路口相銜接,作為國道320線的主要通車道。

相關信息

為何又稱「史迪威公路」

「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急需開闢一條新的國際通道,連接昆明,西至緬甸臘戍。從昆明至畹町,須趕修下關至畹町547.8公里公路,途經地形地質極為複雜的滇西橫斷山脈末支,穿越高黎貢山等6座大山,跨越怒江、瀾滄江等5條深谷急流,穿越懸岩峭壁8處。時間緊、任務重、氣候環境惡劣、施工條件極差,時為中國公路建設史上最艱巨的浩大工程。國民政府於1937年10月下令徵調雲南民工20萬人「須最速完成」,總工程處設在保山,分設關漾、漾雲、雲保、保龍、龍潞、潞畹6個工程處。

據載,時有龍陵縣長接到雲南省政府「雞毛信」緊急命令,同時收到一副手銬,命令:該縣工程土石方限期完成,否則縣長自戴手銬來昆明聽候處分。這位縣長來到潞江如法炮製,拿出省政府的緊急命令和手銬對土司兼區長說:我是流官,你是世襲土司,潞江修路若是完成不了,我只好拉着你一起跳怒江了。從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12個縣的各族人民自帶口糧行李紮營千里,冒着瘴癘,劈山開路,憑着一腔報國熱血以獻出兩三千人生命為代價,僅用8個月時間就搶修出了這條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稱讚為「人間奇蹟」的滇緬公路。羅斯福特派駐華大使詹森視察後說:「中國政府能於短期完成此艱巨工程,此種果敢精神與毅力,實在令人欽佩……第一缺乏機器,第二純系人力開闢,全賴沿線人民的艱苦耐勞精神,這種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有了車輛、修了公路,還奇缺司機和修車工人,於是向海外招募機工。以愛國僑領陳嘉庚為首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發出了祖國的召喚,立即從南洋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分批趕回了3200名華僑機工,開動了滇緬路上近三分之一的軍車,與國內的約6000名機工並肩作戰。

到1945年1月「中印公路」勝利打通——從印度的利多,經緬甸密支那,分南北兩線連接到滇緬公路。1月25日,滇緬公路或許應當是「中印公路」正式通車。據載:蔣介石在慶祝儀式上宣布:「我們打破了敵人對中國的包圍。請允許我以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名字為這條公路命名,紀念他傑出的貢獻,紀念他指揮下的盟軍部隊和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役中以及修築公路的過程中做出的卓越貢獻。」可是,史迪威早在3個月前去了沖繩,從中國去職,因為太過傲慢,惹得蔣介石不悅。滇緬公路變成「史迪威公路」,蔣總裁打了史迪威一巴掌,又補償了其一點面子。

二十四拐之險

二十四道彎之雄險,皆因其依山築造,工程艱險,山勢陡峭,彎道頻急。由關口向遠處眺望,山巒疊起,橫直連綿,薄霧裳繞,雲海茫茫,氣勢磅礴,向關下俯視,二十四道彎仿佛游蛇下山,欲飲山腳之清泉,從關下往上仰視,其彎道猶如白龍盤山,真可謂「萬山飛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蟻旋」,給人既有驚心動魄之感,又有心曠神怡之處。從關上經過,可見腳下浮雲連綿,煙氣莽莽,加入天宇。穿過雲海,行至懸岩下,即可見二十四拐左側的懸岩飛瀑。盛夏時節,可見兩漲清泉從懸岩之上,飛流直下,確是"懸岩掛白虹,細雨日飛空"。

相關視頻

《蘿蔔報告》黔山別隅 抗戰公路二十四拐

參考來源

  1. 神秘公路為何有「24拐」?,百度知道 , 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