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陽三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義陽三關 |
中文名稱: 義陽三關 地理位置: 河南省信陽市南豫鄂兩省交界處 著名景點: 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 |
義陽三關,大別山脈主要隘口,指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南豫鄂兩省交界處。三關均為南北來往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因信陽在南北朝時為義陽郡治,故有"義陽三關"之稱。三關均有古代箭樓、炮台和近代碉堡、戰壕等建築。20世紀50年代以來,三關已布滿松杉林、果樹園、竹園和茶園,鬱鬱蔥蔥,景色非常壯麗。[1]
歷史沿革
三關相峙,使人有一種"蒼茫雲海間"的感覺。兩側巍峨峻岭,峰巒聳峙,林木蔭翳,怪石嶙峋,車不弓軸,馬不並行,最為險要,是豫南之天然屏障,古今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古時黃帝和蚩尤,曾爭奪三關。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藉此以霸中原,楚襄王以險關為屏障,抵禦了秦兵進犯,才得以建立郢都。歷代有史書記載的大小戰爭,在這裡發生過六十多次。
雄關天險,戰爭連綿。"義陽三關"記載着不少的戰爭衝突。武勝關東南邊的"將軍寨",曾是穆桂英屯兵點將處,至今尚有遺蹟。大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大將軍牛皋鎮守過三關,抗擊金兵入侵。公元八七六年至八八0年,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王仙芝、黃巢曾兩次過三關,奪取義陽。明末義軍將領李自成、張獻忠會合後,星夜破關,進軍鄂州,嚇得明將左良玉拔營逃竄。
到了近代,義陽三關的軍事意義分毫未減。一九二七年八月,地處武勝關、平靖關交界的四望山地區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了工農革命軍。一九三八年八月,日寇為避開武漢會戰背腹受敵的局勢,曾以主力從安徽出兵沿淮河攻柳林,侵占武勝關,從而得以"迅速沿京漢線南下",侵占武漢後,第五戰區曾以一部東擊武勝關,為一九三九年五月初進犯隨州、棗陽、桐柏、唐河、新野創造了條件。一九四七年下半年,劉鄧大軍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為實現戰略展開,千里躍進大別山,第十縱隊為掩護我軍,企圖沿關西進,造成進軍桐柏山之勢,從而調動了敵軍四個整編師,成功的完成了牽制任務,我軍得以依託大別山發動若干戰役,為全軍南下渡漢奠定了基礎。
解放後,勤勞、勇敢的信陽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家鄉。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陽毛尖"就盛產這一帶;栽培的板栗樹滿山遍野,武勝關下的李家寨鎮被稱為"板栗之鄉",出產的板栗暢銷全國,出口十幾個國家,新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板栗加工企業--信陽華栗公司。
"季漢屯田處,雄藩又此關,孤城青峰抱,連棧白雲環。"清朝郭鑒庚這首詩道出了"義陽三關"特有的壯麗景色。緊靠三關的雞公山,報曉峰以雄雞傲立,昂首啼鳴,被人們稱為"雲中公園"。平靖關下的南灣湖,雲騰漫漫,天水相連,碧波蕩漾,是國家級森林保護區,國道107線,京深高速公路,信應公路,京廣鐵路,寧西鐵路,穿三關而過,火車、汽車貫穿大江南北。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古老的"義陽三關",將以嶄新的雄姿,展現在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熱點。
旅遊景點
大別山和桐柏山,橫亘在豫鄂邊境,在地質上它們屬巨型緯向構造體系形成的山系,海拔一般在500至1000米。由於地質變化使東西走向的桐柏山、大別山脈形成了一些南北向的天然通道。義陽三關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
"三關"東為九里關,西為平靖關,中間是武勝關,因在河南信陽南部,南北呼應,信陽古代又屬義陽,所以稱"義陽三關"。自古以來,南北爭衡,北上中原,南下湖廣,"三關"都是必爭之關隘。三關兩側,崇山峻岭,透迤連綿,猶如一道千里屏障。
武勝關
武勝關位於雞公山下,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武勝關居三關之中,有"關中之關"的美譽。古人留下:"雄關高抱楚峰稠,峽樹溪泉氣色幽,地展平坦分兩界,天留鐵鎖壯中州"的詩句。三關之中,武勝關居中,地位尤為重要,所以又稱關中之關。武勝關又名武陽關,為兩山夾峙,關隘雄偉。
春秋時期稱直轅,禮山,秦朝統一中國後,更名武陽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三關之中,它是關中之關,居中支撐,左右相顧,地勢尤為重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名武陽關,南宋時易為武勝關。兩山之間築有城垣,是商旅行人必經之路。關城南北長750米,東西寬500米,南北各設一門,門外有吊橋,城內有重兵把守。關城內還有供行人商賈居住、購物的旅店、商店。關南有將軍寨遺址,相傳為穆桂英屯兵點將之處。南宋時岳飛的主將牛皋曾鎮守武勝關,阻擊金兵。明末李自成也由此破關斬將,進軍鄂州。1938年,日本侵略軍攻占武勝關,整個關城被火焚燒,當年的繁華已不復存在。如今公路從上穿關而行,火車從下鑽洞而過。武勝關由古時的行兵用武之地變成了溝通中國南北交通大動脈的咽喉鎖鑰。關隘周圍,林木蔥鬱,茶山層層,栗樹遍布,有廣闊宜牧草場。山中有雉雞、山鷹、野豬等野生動物。
平靖關
平靖關,居三關之西。春秋時稱為冥扼關,宋朝時稱為行者坡,行者關。相傳三國時關羽率兵破曹,經此遇阻,恨此隘口,後來稱為"恨這關"。平靖關在《呂氏春秋·有始覽》和《淮南子·墜形訓》中都列為"天下九寨,冥扼其一也"。它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古人稱為"淮漢兵爭要害"。古人有詩嘆曰"楚關申戊郁茫茫,野草春沙更斷腸,山頭僧居何年寨,山下人耕古戰場。"平靖關又名行着關、恨這關,位於信陽縣南、桐柏山脈與大別山脈的銜接處、因在武勝關、九里關之西,所以也稱"西關"。平靖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著名的古戰場。春秋戰國時,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冬,吳國曾聯合蔡、唐兩國攻打楚國,就是從"義陽三關"通過的。吳將孫武等出其不意,連續進攻,最終占領了楚都郢城。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以及捻軍、太平軍都曾在這裡進行過激烈的戰鬥。平靖關有大小關門,鑿山而開的5公里長的通道被稱作"一線天"。過去,平靖關不僅有巍峨的城垣,附近還有宏偉的廟宇和許多建築,後來毀於白朗討袁之戰。平靖關一帶風景秀麗。在關南10多公里處的高桂山峽谷中,依次排列三座天然石潭。"高桂三潭"噴水騰霧,是別具特色的旅遊勝地。
九里關
九里關居三關之東,又稱黃峴關、百雁管、冠峴關,春秋時稱大隧塞,宋以後始稱九里關,在信陽市羅山縣西南,是因關隘幽深綿長而得名。九里關與武勝關、平靖關成犄角之勢,在歷史上也是戰事頻繁。關南擂鼓台、關東觀陣山,相傳為楊八姐懸羊擊鼓、作戰觀陣之處。1970年後,在九里關築壩建水庫,這裡便成為一座面積為8000公頃的人工湖。
三關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軍事關隘。古代的箭樓、炮台和近代的碉堡、戰壕,記載着千百年來的戰火烽煙。周圍的松杉林、果樹園、竹園和茶園遍布,鬱鬱蔥蔥,景色非常壯麗。
參考來源
- ↑ 美在信陽--「義陽三關」 搜狐 202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