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主教山配水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主教山配水庫
原圖鏈結 來源出處She

主教山配水庫, 位於香港深水埗主教山(又稱窩仔山),正名應為「深水埗食水減壓缸」, 2020年底被清拆, 意外呈現了一處古羅馬式巨型地下蓄水池建築遺蹟。在政府文件資料中記載為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統計劃(Kowloon Waterworks Gravitation Scheme)的項目之一。

其主要建造物料由磚石構造,砌成圓拱支撐,而頂部、牆壁和底部都是混凝土。獨特壯麗的地下空間一經影友曝光,各路媒體反響猛烈,備受社會關注。[1] 特首林鄭月娥表示,對市民提出保留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深有同感,期待可以保育成為一處讓市民欣賞遊玩的地方。[2]

歷史

研究香港歷史專頁「商城雜記」表示,該主教山配水庫早於1900年提出興建,當年預算為6萬元。 1903年2月工程由同盛建築公司(Tung Shing)投得承建, 工程於1904年8月10日竣工。該工程承建商是現為三級歷史建築物沙田吳園主人吳子美及其兄吳子楚兩人, 該公司在20世紀初為港英政府承建不少工程。而配水庫工程的監工是1897年成立、20世紀初香港著名建築事務所Denison, Ram & Gibbs負責監督。[3]

深水埗食水減壓缸, 屬於九龍水務工程其中一部分, 1900年1月就九龍水務工程向工務司提交的報告,透露涉及的工程包括興建水管,連接水塘及位於長沙灣一帶山頭的濾水床(filter bed),水管再沿大埔道底下鋪設,把水引到九龍塘村以北山上的一個配水庫(即今日的「主教山」/窩仔山)。食水再由配水庫經芒角咀(約今日彌敦道以西近山東街一帶)連接到油麻地。儲水庫當年估算造價為$60,000。[4]

建築結構特色

主教山配水庫模擬結構
原圖鏈結 來源出處LIHKG

配水庫佔地約4,300平方米,直徑約為47米,深度約7米, 建築物本身有 100 條壘柱,22 條內藏在水缸,另有 78 條外露, 但已有 20 x 10 米天花板及 4 條柱被拆毀,[5], 最高水位可達77.7米, 估計儲水量達200萬加侖食水。發現有水管刻有「1909」字樣,估計水管於1909年製造。

建築獨特的圓形平面,巧妙的結構與用材, 花崗岩石「壘柱」,磚「半圓拱」,混凝土「扁筒拱」加覆土頂面。 圓形平面的設計智慧在於這是一個在同等體積(蓄水量)下表面面積最⼩的幾何,不僅節省材料和建造時間,還可均勻傳力抗震,也更加適應複雜的地形環境, 足以媲美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古老地下水宮殿。

而花崗岩石「壘柱」,磚「半圓拱」,混凝土「扁筒拱」則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重要的關聯。今日簡單的做法是用混凝土平板來建造,輔以鋼筋加強。但當年混凝土是昂貴的建造材料,英泥需要進口,鋼材也十分稀缺, 因此只用在最為需要的跨度頂面。紅磚亦不是當時香港盛產的建築材料。據歷史記載,在 1950 年左右香港只有兩間生產紅磚的工廠, 相比之下,香港卻有豐富的花崗岩開採資源, 這也是為何磚只用在支撐屋面所需的拱上,而柱均由花崗岩壘砌,只承擔重力,不負責抵抗地震側力,混凝土以筒拱面承壓減少鋼筋使用,覆土屋蓋減少平屋面滲漏,這是在資源匱乏的年代的設計智慧, 具有十分獨特的審美和珍貴的保育價值。展現出超凡的港式英國殖民地的建築力學和美學。[6]

百年古跡險遭拆毀的原因

港大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認為, 配水庫處於地底被忽視,一直無人知道,指現代建築師和工程師對20世紀水務設計不熟悉,以為設計屬過時和落後的建築科技,純粹以功能和工程角度看待,不覺得有文物的重要性,只視為是「水缸」。而古蹟辦亦相信建築工程師的講法,因而視為古老無用的水缸,認為事件的教訓是工程建築人員或歷史學家,知識都太狹窄,日後看待任何戰前結構,小如一個泵房,最好都需要由不同專業跨範疇檢視。[7]

蓄水池的古羅馬拱門式設計,李浩然稱,地下供水設計是古羅馬科技,具千年歷史的科技,由英國承傳後再傳到香港,「以前唔算罕有,現時應該係最後一個。」他形容今次發現的窩仔山水務庫是「亞洲獨一無二地下儲水庫公園」,期望政府可保留下來。

古蹟被發現經過

深水埗主教山山頂的食水配水庫, 被發現內藏由古羅馬式石柱及紅磚圓拱支撐着的蓄水池。 街坊芳姐是首先發現上址的市民,她稱居於深水埗十多年,對該區感情深厚。她稱最初僅着友人前來拍照留念,後來決心保護古羅馬式的配水庫,於是便與數名友人帶同標語登山闖入工地, 希望叫停工程,惟工人繼續以挖泥機開工鑿地,芳姐遂進入地盤走近挖泥機,用手握着機頭的鑿,工人始停工。後經傳媒廣泛報道後,水務署暫時停工。[8]

水務署宣布於2021年12月15日起舉辦主教山配水庫導賞團, 開放一級歷史建築配水庫予公眾免費參觀,暫定為期六個月。

視頻

民協何啟明帶大家上石硤尾主教山配水庫睇百年古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