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潁縣人民政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潁縣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的一級國家行政機關,是臨潁縣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對臨潁縣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在臨潁縣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臨潁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臨潁概況

臨潁縣,地處中原腹地,因濱臨潁河而得名[1]。全縣轄10鎮5鄉,367個行政村,人口76萬,面積821平方公里。近年來,臨潁縣堅持以創建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示範區為目標,以「七區同建」為抓手,持之以恆抓開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縣域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

先後獲得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食品安全示範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依法治理百強縣、河南省對外開放先進縣、全省職業教育強縣、城鎮化建設重點縣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縣等稱號。

歷史文化

臨潁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居黃淮平原,處中原腹地。歷史悠久,沿革多變,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郁。大約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自縣西北入境,沿着古潁河向東南遷徙,分居在今靈子崗、楚王陵、清泥冢、華嚴寺等近河高埠處繁衍生息。

古屬豫州之域,春秋屬許國戰國屬魏,秦屬潁川郡西漢初年置縣,因濱臨潁水而得名,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全縣轄821平方公里,15個鄉鎮,367個行政村,779個自然村共74.8萬人。

經省文物局認定的文物保護單位有179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漢魏政權交替的佐證受禪台與受禪碑、早於趙州橋的隋代小商橋共3點2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宋代抗金名將楊再興陵園、文廟大成殿等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大石橋、譙樓[2]等5處,縣級保護單位有賈詠墓、山陝會館等27處,縣境內有「十六座連城」之說。

即紂城、吳城、劉城、張城、、李城、曹城、洛城、夏城、黃連城、高宗城、平寧城、楊斐城、豢龍城、窩城、固廂城、繁城。近年經過考察、各城皆有來歷,多屬三代及兩漢、三國文化遺址。

在歷史的長河中,先人們不僅創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遺產,也創造了豐富的無形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曲、傳統曲藝、傳統手工技藝、民間民俗,傳統體育競技雜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立項共計1007項。

特別是南街村的「雙人旱船舞」已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心意六合拳、肘胳、二夾弦、洪家五香牛肉、柳荊編制技藝等共計17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臨潁縣古樂社、大銅器、王小兵牽正膏藥等共計23項。對其精心呵護,傳承發展,是政府和全民的共同職責。

主要職責

(一)負責縣政府會議的準備工作,協助縣政府領導同志組織實施會議決定事項。

(二)協助縣政府領導同志組織起草或審核以縣政府、縣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的公文。

(三)研究縣政府各部門和各轄縣(區)政府請示縣政府的事項,提出審核意見,報縣政府領導同志審批。

(四)協助縣政府領導同志組織處理需由縣政府直接處理的重要問題、突發事件

視頻

臨潁縣人民政府 相關視頻

政協臨潁縣第十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隆重開幕
臨潁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隆重開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