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漯河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漯河市,河南省轄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南邊緣地帶。西部為伏牛山,東部為平原,是中國地形上第二第三階梯的接合部位;處於暖溫帶的南部邊緣地區,屬於溫暖過渡型季風氣候。一年當中,冷熱交替,四季分明。下轄3市轄區、2縣,2018年總人口284.13萬人。
漯河歷史悠久,在賈湖遺址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樂器;發現的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號是迄今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雛形;出土的釀酒遺留物將人類釀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編纂了世上最早字典《說文解字》的許慎也生活在這片土地。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範城市名單。
2018年,漯河市實現生產總值1236.7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1.0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741.2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384.4億元,增長8.3%。[1]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漯河市下轄3市轄區、2縣:源匯區、郾城區、召陵區、舞陽縣、臨潁縣。市人民政府駐地郾城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南,地理座標為東徑113°27′一114°16′,北緯33°24′一33°59′。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64公里,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北距省會鄭州140公里,距臨潁縣城30公里;西與郾城縣城相接;西南距舞陽縣城45公里。

地形地貌

漯河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南邊緣地帶,西部為伏牛山,東部為平原,是中國地形上第二第三階梯的接合部位。市境範圍內沉積了厚達千米以上的新生界地層,形成比較平坦的平原地貌景觀。由於西部山地的上升,全市總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卸甲店一帶絕對高程達百米以上,東部漯河市區57米左右,臨額縣王崗、三家店一帶最低,為53米左右。坡降在1‰一4‰。漯河市區位於舞陽崗及召陵崗之間,屬沙汝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地形平坦,地面絕對高程56—59米之間;全市區分剝蝕殘崗和沖積平原兩個地貌類型,剝蝕殘崗分布在市區西南陳崗、小村鋪及東北部召陵崗西側。是召陵崗及舞陽崗邊緣部分。地面高程在60米以上。其中陳崗、小村鋪殘崗由於唐江河切割,形成兩個南北向長條狀崗地,高出東側沖積平原2—3米。剝蝕殘崗由晚更新世黃土狀亞砂土組成;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市中心一帶地面高程58—59米,向南北兩側逐漸降低至56—57米,成為南北汝河水系的分水嶺。

地質

漯河市位於舞陽崗及召陵崗風積崗地之間,全為澧河及汝河改道泛濫沖積層。除市區西南陳崗、小村鋪一帶及召陵崗西側分布有晚更新統黃土狀亞沙土外,其它地區為全新統沖積地層及沼澤相地層。市區新生界底板深度1500--2000米,300米深度內全部為第四紀地層。秦嶺緯向構造帶延入河南以後,分為北、中、南三支。漯河市及所轄舞陽、郾城、臨潁三縣範圍內位於其南支,因此以東西向構造為主,北西向及南北向構造次之。由於華北盆地在新生界以來長期處於下降階段,其構造形跡全被新生界地層所覆蓋呈隱伏構造。

氣候

漯河位於暖溫帶的南部邊緣地區,屬於溫暖過渡型季風氣候,一年當中,冷熱交替,四季分明。氣候特點表現為「冬季寒冷雨雪少,夏季炎熱雨集中,秋季涼爽日照長,春季乾旱多大風」。全市累年平均氣溫為14.6℃。7月份最熱,累年平均為27.4—27.7℃。1月份最冷,平均為0.5一0.7℃。極端最高氣溫43.2℃(臨潁1966年7月19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6℃(舞陽1969年2月2日)。氣溫年際變化不大,年內變化明顯,以7月份為界限,以前各月氣溫是逐月上升,以後各月為逐月下降。全市年均降水適中,但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年內時空分布不均。一般是冬春降水少、夏秋降水多,並且雨量多集中於7、8兩個月內。

人口

截至2018年底,漯河市總人口284.1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8萬人,常住人口266.5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9.8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2.47%,比上年末提高1.56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34萬人,出生率11.74‰;死亡人口1.75萬人,死亡率6.16‰;全年淨增人口1.59萬人,自然增長率5.58‰。 漯河市有回族、壯族、撒拉族、維族等38個少數民族,民族人口共計3.76萬人,占漯河市總人口的1.46%,其中回族36493人,占少數民族總數的97%,蒙古族207人,滿族222人,其他民族671人。非農業少數民族人口20395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