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門 (北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門 (北京)
圖片來自ifuun.com

中華門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門,原明代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民國改稱中華門。中華門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建成時,因是皇城的正南門,古人又以南方為尊貴,所以享有「國門」的地位。

歷史簡介

中華門位在北京中軸線上,原址在正陽門北側,現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中華門與正陽門、天安門不同,不是城樓,而是一單檐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此門曾是明、清、民國三朝的象徵國門,它的名稱隨朝代的更替而變遷,明朝時稱大明門大學士解縉[1] 題門聯「日月光天德 山河壯帝居」,這是何等的霸氣!可到了清朝,大明門這個名字自然不能再用了。於是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改名為大清門辛亥革命後,1912年改名為中華門。平常日子不得開啟。史上這座門的正門只有三個人可以過,第一個自然是皇帝,第二個是大婚當天的皇后,可以坐著嬌子從中華門走過,還有一個就是新科狀元,在高中當天可以從這走過,僅有這三人,所以走中華門也成了古時每個參加科舉學子的夢想。

1952年為擴建天安門廣場,於1954年決定拆除。據照片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後,中華門仍在。因中華門有礙視線,在人民大會堂興建期間,正式拆除。

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在其原址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軼聞概述

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四月初一改此門為「大順門」(《明季北略》)。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據史籍記載原大清時的門匾材質是石頭,並用平常刻印用珍貴的青金石琢製成字,鑲嵌在石中。

中華民國成立後,選定了在1912年10月9日,也就是辛亥革命周年慶典的前夕,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原本的構想是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沒想到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背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使用了這個辦法。所以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掛於檐下。原石匾原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社會文化事務管理局保存,後移交首都博物館

建築特色

據《大清會典》記載:「大清門,三闕上為飛檐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各一,下馬石碑各一」。作為皇城與市井的分界,中華門建築風格莊嚴厚重,具有很高的規制。中華門是一座單檐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類似的規制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的大紅門有用。

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在皇帝大婚時,只有皇后的轎子才能從大清門進入紫禁城,其他嬪妃的轎子只能通過後門神武門進入。


參考文獻

  1. 解縉,yjps.tp.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