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江玄武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江玄武觀

中文名;中江玄武觀

地理位置;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早上9:00-下午5:00

景點級別;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免費

著名景點;南塔、北塔、中江文廟

中江玄武觀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中江縣凱江鎮玄武村玄武山頂,今玄武公園內,隔東江(東溪)與對岸銅魚山和聯雲塔(南塔)遙遙相望。

序言介紹

中江玄武觀始建於東晉,重建於唐乾元二年(759),再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2008年汶川地震後再次維修。

玄武觀及其所在的玄武山歷來為中江歷史、名勝之地,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及杜甫等多位歷史名人均曾到此遊歷並留下詩文。玄武觀亦是佛、道兩教競爭、更替的歷史見證。該建築群對於研究中江歷史文化、宗教和古建築藝術均具有重要價值。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全部建築依山而建,呈複合四合院布局,有大殿三座和山門、廂房、望樓及亭閣等築,占地面積2270平方米,建築面積953平方米。玄武觀正殿(三清殿)為木結構單檐歇山式簡瓦屋頂建築,飛檐翹角,舒展長大,線條柔和,尚留有唐代建築遺風。穿逗式梁架,闊三間13.8米,進深三間12.65米。其中山門為石結構牌樓式建築;真武殿(前殿)、三清殿(正殿)、玉皇殿(後殿)均為木結構歇山式建築;大殿兩側為左右廂房、望樓;左前側山角還建有亭台。[1]

景觀

玄武山,又名三隅山、真武山、大雄山。其山自中江舊城外東北方而來,宛如長蛇,曲折起伏於城東,又轉向東南,再如靈龜凸伏於舊城東南二里開外的東溪之濱,隔水與對岸銅魚山相望,被古人稱為蜀郡三靈峰之一。舊志載:"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又名大雄山,在縣東南二里許,其山六屈三起,有玄武之象"。山周回三里,氣勢連貫曲折,左邊山勢蜿蜒,像一條長蛇,右邊山頭隆起如龜,盤踞於東溪之濱,龜蛇相纏,渾為一體。在中國古代,玄武為北方之神,源於古人對星象和動物的崇拜,其形象為龜蛇相纏的圖案。玄武山大概因其山形而得名,玄武觀聳立在龜形靈峰之上,寺因山名,更因山顯。中江史上之設玄武郡、玄武縣皆因此山而得名。

中江縣城區曾有八處名勝景點:聖泉紋石、紅岩曉韻、寶城瑞魁、西江夜釣、萬柳逵龍、靈皈響壁、棲妙飛霞、三台續脈。號稱八景,馳名川內。

寶城瑞魁:古時候,魁山又名伍城山、寶城山。魁山面向縣城的陡壁上有兩個圓崖,儼如兩隻睜開的眼睛,高寬皆有丈余。風水先生認為,這是縣內民風彪悍的根源。縣令在修築東溪河堤的時候,命令石匠用岩石築堤,於是采走了這兩處圓崖,在圓崖遺留的部位為了表示崇尚文教,寓奪文魁,便刻上一個"魁"字。此後,寶城山便更名為魁山。"魁"字刻於魁山西北面懸崖,長寬五尺許。鄉試的時候,若字跡鮮明,五里外皆可見,那麼參加考試的人必有中魁的。"魁"字的明亮或暗淡,會預測參加鄉試的人是否奪魁。據不完全統計,宋、明、清三代全縣舉人,貢生共704人,其中進士55人,進士中著名的有蘇易簡、蘇舜欽、蘇舜元、彭襄、孟邵、王乃徵等,相傳在他們奪魁之年,魁字都特別明顯。

三台續脈:亞松山(位於魁山東面與玄武山北面)、玄武山以及銅魚山(位於南塔身下),這三座山被稱為三台,他們山麓相連,山頂相對望。其山麓相連如同一條條的大地之脈起伏涌動為縣城的鎖鑰。王煒在詩中詠道(三山繞郭象星台,鼎峙城南面斗魁。磊落生成天挺秀,森疏羅列脈聯胎。蓬瀛不訪神仙去,華岳疑飛凱水來。可認亞松留古筆,尋名何用費心猜。)

萬柳逵龍:玄武山和銅魚山之間,中空而東溪注之,前人為了彌補形勢上的欠缺,沿溪兩岸栽種柳樹兩萬顆。

棲妙飛霞:傍晚站在高處遠望棲妙山(西山)那一方向的的天空雲蒸霞蔚氣勢飛鴻。

清初,江流未改之前,凱江和東溪原本交匯於銅魚山下, 二水合流後,再經玄武山與銅魚山之間峽口奔流遠去,玄武與銅魚二山就猶如關鎖兩江水口的神獸踞於江邊。青山疊翠,江水滔滔,風帆上下,山川景色蔚為壯觀。至今玄武觀真武殿門上還保留着一副古聯:"遊覽踞高峰聽兩派江流東河水匯西河水,登臨來勝地看四圍山色南塔雲聯北塔雲"就是當時景觀之真實寫照。

"聖泉紋石":玄武觀北側亞松山(玄武山麓之一)腳下,古有淵泉,泉水長流不干,淵內產紋石(中江菊花石,又稱棋石)。舊志載:"(玄武)山下有淵,產文石,隱隱然有龜蛇之紋"。古人將其淵泉稱之為"聖泉",曾於泉邊建有亭閣,豎碑以志,此為中江古八景中的"聖泉紋石"。

相關視頻

中江最新城市宣傳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