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縣倉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江縣倉山鎮 |
中文名: 倉山鎮 外文名: cangshanzhen 別 名: 胖子店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 地理位置: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倉山鎮 面 積: 147.14 km² 下轄地區: 30個村,3個社區 政府駐地: 倉山鎮學府路5號 電話區號: 0838 郵政區碼: 618107 氣候條件: 倉山,四季分明,山青水秀。 年降雨量700-900毫米。 人口數量: 9.62 萬 著名景點: 禹王宮、帝主廟、朝龍寺、 飛烏遺址、倉山古鎮、元興水庫。 機 場: 無 火車站: 倉山鎮站(貨運) 車牌代碼: 川F 方 言: 四川話 |
倉山鎮位於中江縣最南端,幅員面積147.1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6226萬(2020),轄30個村,3個社區居委會。距縣城75公里,享有中江南大門、千年古鎮的美譽,歷史文化厚重、交通區位顯著、產業發達,2017年,倉山鎮被縣委確定為縣域副中心。倉山鎮以市委、縣委主要領導聯繫為契機,大力推動城鎮建設、產業發展、文化挖掘,經濟社會發展及輻射帶動能力不斷提升。 倉山鎮處於成都一小時經濟圈,達成鐵路、成南高速、106環線橫貫而過,羅桂路、倉淮路交匯於此。區位優勢明顯;鎮內擁有帝主廟、禹王宮等獨特的物質文化遺產,有倉山大樂、太婆龍燈、木偶川劇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底蘊厚重;2014年12月被列入全省百鎮建設試點鎮,2017年被定為中江縣域副中心。 2019年12月1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德陽市調整旌陽區等5個縣(市、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19〕15號):撤銷元興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倉山鎮管轄,倉山鎮人民政府駐學府路5號。[1]
鄉鎮概況
倉山,最早名飛烏壩,因為古飛烏縣治地而得名,後場鎮被毀,明代重建又名「胖子店」。解放前得名倉山,因場鎮邊上有座山看上去像糧倉。轄30個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96226人(2020)。幅員147.14平方千米。位於德陽、遂 寧、資陽三市的交界處,是G42、G318、羅桂公路、達成鐵路的樞紐,郪江河繞鎮而過。 年降雨量700-900毫米。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地下有豐富的頁岩和天然氣。主產小麥、水稻、棉花、西瓜。鎮工業以建築建材、肉類及食品加工為主,畜牧以山羊、生豬為主。 鎮內有聞名省市的"倉山大樂"及頗有名氣的"太婆龍燈";市級文物--帝主廟、禹王宮;開放寺廟--朝龍寺;隋唐宋代的飛烏遺址。1996年被省列為小集鎮建設試點鎮。 古倉山,漢屬郪縣地,隋開皇10年(公元590年)建飛烏鎮,開皇13年改鎮建飛烏縣,屬新城郡,唐寧以降屬梓州,後因殘酷的寧元換代戰爭,縣城毀於兵火,居民多遭慘殺,餘生者寥寥,於是在元朝至元16年廢飛烏並銅山縣,至元20年廢銅併入中江縣。倉山,扼川東、川東南至成都古道要衝,不僅商貿繁榮,名人薈萃,也屬兵家必爭。三國名將姜維就曾屯兵於此。唐代詩人王勃客居飛烏,應飛烏令梁宏悅之請,手山"梓州飛烏縣"縣名。王勃還給境內白鶴寺撰寫碑文。飛烏雲山書院是宋中大夫秘閣修撰楊子謀講學的地方,濃厚的學術空氣代代相傳。境內的禹王宮,帝祖廟是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清建朝龍寺依蔥綠蒼翠的火焰山,面臨清澈郪江組成一動人畫卷。
自然資源
倉山鎮,位於中江縣南部,距縣城72公里,面積147.14平方千米。達成鐵路、寧蓉鐵路、滬蓉高速G42段、"106"環線、G350國道、"318"高速國道橫貫本鎮,羅桂路、倉淮路於此交匯。倉山鎮地處盆地西北淺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郪江在境內迂迴盤曲,潤澤幾多沃土,致使倉山素有小川西之美譽。
歷史文化
古倉山,漢屬郪縣地,隋開皇10年(公元590年)建飛烏鎮, 開皇13年改鎮建飛烏縣,屬新城郡,唐寧以降屬梓州,後因殘酷的宋元換代戰爭,縣城毀於兵火,居民多遭慘殺,餘生者寥寥, 於是在元朝至元16年廢飛烏並銅山縣,至元20年廢銅併入中江縣。倉山,扼川東、川東南至成都古道要衝,不僅商貿繁榮,名人薈萃,也屬兵家必爭。三國名將姜維就曾屯兵於此。唐代詩人王勃客居飛烏,應飛烏令梁宏悅之請,手山"梓州飛烏縣"縣名。 王勃還給境內白鶴寺撰寫碑文。飛烏雲山書院是宋中大夫秘閣修撰楊子謀講學的地方,濃厚的學術空氣代代相傳。現今也出過李佳賢這樣的文人墨客。境內的禹王宮, 帝祖廟是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清建朝龍寺依蔥綠蒼翠的火焰山, 面臨清澈郪江組成一動人畫卷。
城鎮發展
倉山鎮圍繞建設「十平方公里十萬人口」中心城區的目標,以城市建設聚集人才、吸引資本,強力帶動五大振興齊頭並進。按照產業先行、產村相融的基本要求,積極整合各種涉農項目資金,多形式推動土地流轉,截止2021年全鎮已流轉土地20000餘畝,建立起了規模5000餘畝的「米袋子」,規模1200畝的「菜籃子」,規模3000畝的「桑園子」,規模9000餘畝的「果盤子」,加上生豬、肉兔、水產、藤椒、迷迭香、蓮藕等規模化特色產業,全鎮已初步形成了「一城四區多點協同發展」的良好產業格局。 近年來,倉山鎮成功引進培強企業7個、農民專合社30個,通過「一村一品」產業發展規劃,建成古郪獼猴桃、菇視界食用菌、向日癸等基地30個,以「村委會+合作社+基地+農戶」「企業+農戶」「大基地+小基地」等多種模式有效帶動7000餘戶農戶通過「五金」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年均穩定增收1000元以上。建設起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20餘個、其中已成功創建縣級現代農業園區5個,精加工基地5個,開發出羊肚菌、五月李、紅心獼猴桃等農副產品100餘種,同時大力推廣「電商+消費扶貧」等營銷模式,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傳統農業產業正不斷向高附加值產業轉變。 在發展產業的同時,城市提檔升級也加快了腳步,隨着棚戶區安置房及配套基礎設施和景觀改造項目、市鎮道路建設及倉山「內環線」建設、音樂文創公園、三江廣場、污水處理廠項目等一大批工程陸續完工,為倉山開啟了「美顏模式」;德陽三醫院成功牽手倉山醫院共建醫聯體,助力創建二甲醫院、提升醫療技術、增強醫療水平,讓倉山鎮群眾能就近享受到先進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建立了西閣村「西閣人家」鄉村旅民宿點,「花果世界」農旅休閒果園,打造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
旅遊資源
(1)禹王宮帝主廟 倉山現有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禹王宮帝主廟。 禹王宮位於倉山鎮和平路,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坐東向西,原建築為複合四合院布局,總占地2000餘平方米。現山門、戲樓、前院廻樓、廂房等建築已毀,僅存中殿(觀音殿)、正殿(禹王殿)及部分左廂房。禹王宮現存古建築建築面積600餘平方米。其中正殿為明代建築, 建於明萬曆年間,觀音殿為清代所建。 在禹王宮旁邊與之相連的就是帝主廟。帝主廟位於倉山鎮解放路,始建於清代雍正年間,是「湖廣填四川」時期遷入倉山的湖北麻城籍帝主會徒眾修建的會館。帝主廟坐北向南,同為複合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依次為牌坊式山門、戲樓、耍樓、正殿,中軸線兩側建築為左右回樓。帝主廟古建築群保存基本完整,規模宏大,是為數不多的四川會館建築的代表性作品,是研究「湖廣填四川」的重要資料。2007年6月禹王宮、帝主廟聯合在一起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城隍廟 倉山城隍廟位於中江縣倉山鎮建設路,始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座東向西,複合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由前向後依次為山門、戲樓、前院、中殿、天井、正殿,兩側為回樓和廂房、耳房,現僅存戲樓、中殿、正殿、回樓和部分廂房、耳房,均為木結構。總占地面積1940平方米,建築面積1536平方米。其中戲樓為單檐歇山式筒瓦屋頂,穿斗式梁架,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兩側接左右耳樓和回樓。中殿為單檐懸山式筒瓦屋頂,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左右各帶一間耳房。正殿為單檐懸山式筒瓦屋頂,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左右回樓各面闊三間,左回樓進深兩間,右回樓進深一間。戲樓樓沿木雕花鳥、人物,木刻精美。右回樓上有漆畫福祿壽三星圖案。該建築對於研究當地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古建築建造技藝具有較大價值。 (3)石刻 位於倉山鎮龍懷村(原倒碑埡村)的石刻,座南朝北,由七龕石窟組成,於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2003年4月,又新發現了七龕石窟。經省石窟寺考古專家、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專家考察認為:1987年發現的七龕石窟可能為早唐時期建造,新發現的七龕石窟開鑿時間可能為盛唐時期,即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造像主要有彌勒佛、四方佛、西方淨土變等。根據石窟發現現場分析,其地下可能仍藏有石碑崖石刻及其新發現,在我市石窟寺考古中具有很高的價值,是我市境內規模較大、具有雕刻藝術價值的石窟群。 (4)倉山大樂 倉山大樂是倉山鎮獨有的一種傳統樂舞表演民俗文化活動,相傳始於周代周文王慶祝戰鬥勝利的音樂表演。以樂器大、樂隊大、曲目豐富、樂舞獨特而著稱。大樂是由兩支樂隊組成,主奏樂隊的樂器有腳盆鼓、大鈸、大馬鑼、開山鑼,輔助樂隊有鐃鈸、釵子、蘇鈸、蘇釵、鐺鐺等。演奏時主、輔兩支樂隊重疊交替,既有北方鑼鼓雄壯粗狂的特色,又有四川鬧年鑼鼓的濃郁風味,快打驚天動地排山倒海,慢打和風細雨大浪淘沙,音色渾厚氣勢磅礴。倉山鎮是古音樂之鄉,因此倉山大樂被稱為「音樂活化石」。
所獲榮譽
2021年6月,中江縣倉山鎮黨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021年8月,入選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四川中江縣倉山鎮成立縣?勸有些人不要做這樣的夢, 快資訊 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