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山王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1977年,我國考古界在中山國故都靈壽(今河北平山縣),對中山王陵的「1號」和「6號」墓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最有歷史價值的「中山王三器」為:中山王方壺、中山王鼎、中山王圓壺

中山王厝 (前344—前308),一稱中山釁王姬姓,名中山成公之子,中山國第五任君主,公元前328年中山成王薨,兒子即中山王位,年僅十六歲。是中山復國後第三任中山王,以此,稱為王厝元年。[1]

基本情況

中山王厝:中山王陵兆域圖。

由於桓王成王兩代國王的勵精圖治,王厝即位時中山國進入鼎盛時期,躍入了列強行列,在戰國紛爭的形勢中,王厝開創了中山國的新局面。

在位時間:前328年-前308年,在位年數: 20年。

生平

中山王厝:夔龍飾刻銘方壺拓片(局部)。

五國相王

公元前334年於《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國稱王,接着,中山國王厝與魏、、[[燕]五國也相繼稱王了。這次稱王,歷史上稱為「五國相王」,意指五國互相承認彼此為王。中山稱王的時間,史書不見記載,《戰國策·中山策》只說「中山與燕、趙為王」。據《史記.燕召公世家.六國年表》載:燕易王十年(公元前323年)。「燕君為王」,中山稱王也應在此年或稍後。 [2]

「五國相王」是魏國為聯絡趙、韓、燕、中山四國組成抗衡、秦的聯合陣營而發起的,聯合立王的聯絡者為犀首(魏將公孫衍),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發起「合縱」的鼻祖,戰國時期的史書上,記載了大量的關於「合縱」、「連橫」的遊說。「合縱」,即聯合眾多弱國以攻一強國;而「連橫」,則是一強以攻眾弱者。一些遊說之士,他們潛心研究形勢,然後奔走於各國之間,歷史上把他們稱為「縱橫家」,他們即成了合縱、連橫的發明者、發動者和組織者。一提到合縱、連橫,人們便會聯想到戰國時的蘇秦張儀。其實,歷史上最早發起「合縱」的是魏國的公孫衍,最早遊說「連橫」的才是秦國的張儀,後來的蘇秦、李克信陵君等也是曾發動和組織合縱的重要人物。

公孫衍是魏國的陰晉人。曾侍魏國,任犀首,人們因此以犀首而稱,好像這就是他的本來姓名。《史記集解》引司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將軍。」犀首應當說是武官。

公孫衍於秦惠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國任大良造,因為張儀進入秦國後與公孫衍不合,秦王即免了公孫衍的職,改由張儀任大良造,公孫衍才回到魏國作魏將、魏相。當時,魏國不斷受到秦國的進攻,韓國也深受秦國之害,這時張儀正在為秦國拉攏齊、楚進行外交活動。於是,公孫衍便針對張儀的外交活動,於公元前324年,組成了一次聯合陣線,即遊說拉攏趙、韓、燕、中山四國立五國相互為王,這是戰國時期第一次五國合縱來共同對抗齊、秦、楚三國。參加相王的五國中,中山是千乘之國,其餘都是萬乘之國。看來在魏、趙、韓、燕等國的心目中,中山國與列強的位置已彼此相當了。

齊、楚、秦等列強大國對於抗拒他們擴張的「五國相王」肯定是不能坐視不管的,尤其是欲爭霸主地位的齊國首先公開出面干預這次「五國相王」活動。

《戰國策·中山策·犀首立五王》載: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後持(中山國小,故後立之)。齊國知道後,便對趙國、魏國說:「我乃萬乘之國,中山乃千乘之國,我羞與中山並列為王。我要聯合幾個大國共同討伐中山,以廢其稱王。」

中山王厝聽到這個消息後,極為恐懼,立即召見謀士張登,告訴他說:「我們中山要稱王,齊國對趙、魏說,羞於我國並列為王,並打算聯合大國來討伐我國。這不在於我國稱王與不稱王,而我若亡國才是頭等大事呀!這事非你不能救我。」張登對答道:「國君可以給臣多車貴重的錢幣,臣可到齊國去見田嬰,以解此危。」中山國君應允,隨後派其出使齊國。

張登來到齊國,見到田嬰說:「我聽說貴國君欲廢除中山稱王,並將與趙、魏二國共同討伐之,這是不是太過分了!三個大國共同討伐一個小國中山,中山雖然會失敗,可天下人誰會服啊!如果中山感到恐懼,必然會為保其稱王而歸附於趙、魏,如果是這樣,那你的國君就如同給趙、魏贈了禮物,這對齊國來說是不利的啊?那你們為何不讓怕廢其稱王的中山附順於齊呢?」田嬰問:「你說這如何解決呢?」張登說:「現在你們可以召見中山,以禮相待而准其稱王,這樣中山必然會高興而斷拒於趙、魏。而趙、魏必然會因憤怒而攻打中山,中山恐急,必感到其難以稱王,其國君定會附順於齊國了。你們若患中山亡國,可讓中山國不稱王而只讓立其國,這樣極好於為趙、魏送大禮呀。」田嬰說:「這樣辦很好。」但是,齊國的大將張丑聽到這個情況後卻對田嬰說:「張登的話既不可信更不可行啊。」田嬰問:「這是為什麼?」張丑答道:「我聽說,有相同欲望者會相互憎恨,有相同憂患者會相互親近。現在他們五國要相互稱王,互相是不會負盟的,這時他們的共同欲望是在於相互稱王,而擔憂的是不相親而有人背義負盟。現在我國若召見中山,給予禮遇而准其稱王,是分裂了其五國的關係,而使其相互負盟。其他四國必然會因為中山的負盟寒心而更加親近,這樣,我們就是為了一個中山而斷絕了與其他四國的關係,我君豈不是得一中山而失去了四國嗎?而且張登這個人,是極善於用小計而保中山國王已經很久了,極難相信他說的話會對我們有利啊。」對於張丑之言,田嬰沒有釆納,結果齊王準備要召見中山君而准其稱王。

張登離開齊國之後,又出使了趙國和魏國說:「齊國打算討伐河東(河東系趙國之地)」。趙國和魏國都問張登:「你是怎麼知道的呀?」張登答道:「齊國本來羞於中山並列稱王,現在要召見中山,給予禮遇而准其稱王,是打算利用中山的兵將也。你們兩個大國為何不先讓其稱王,以斷中山去被召見和接受禮遇?」趙、魏稱許,果然中山與趙、魏相互親近和好,並果斷與齊斷交。這樣公孫衍的「連橫」遊說成功了,齊國欲干擾破壞「五國相王」的陰謀失敗了。這五國於公元前323年相繼為王。

儘管中山王厝稱王不是一帆風順,但經過派出使臣張登遊說齊、趙、魏,燕等國,加之公孫衍發起的「五國相王」活動,目的是在於和秦、齊、楚三大國對抗,而燕、趙意在離間中山和齊國的關係,所以都對承認中山稱王採取了堅決支持的立場。中山稱王之事終於為各國所承認。中山王厝稱王,是中山強盛而有實力的表現,使千乘中山國在激烈的諸侯爭雄中與魏、韓、燕、趙四個萬乘之國一起稱王了,王厝時年21歲。

鑄鼎、鑄以彝壺

伐燕擴疆戰爭勝利之後,中山國進入歷史上空前的極盛時期,中山王厝十三年(公元前315年),為祭祀先王功德,命相邦司馬賙,擇燕吉金,鑄鼎、鑄以彝壺」。在鑄造的這組大鼎和方壺上鏤刻銘文,記其功業,謳歌先王,銘記燕國「臣主易立」「而亡其邦」的教訓。王厝時年29歲。

1977年,我國考古界在中山國故都靈壽(今河北平山縣),對中山王陵的「1號」和「6號」墓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反映了中山文化的華麗風韻。兩墓隨葬品達19000餘件。

出土文物最有歷史價值的「中山王三器」為:中山王方壺、中山王鼎、中山王圓壺[3]。考古成果證實,三器相繼鑄於中山王厝去世前後。刻有長篇銘文1101字,不僅確切表明墓主為中山王厝,而且證明中山王厝的世系及有關史實,是研究中山國歷史的重要史料。銘文提到公元前316年燕王噲讓位於相邦子之的事件,而公元前296年趙即破中山,中山君(大約是 )逃亡到齊,故該墓的年代可定為公元前310年左右。

中山王方壺,通高63厘米,直徑35厘米,四壁刻有銘文450字。銘文主要是頌揚中山君先祖先王的功德及相國司馬賙的功績,警醒太子效法先王,重用賢臣,以仁德治國。銘文中有「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的記載,清楚地列出了中山國君王的世系:是中山文公、中山武公、中山桓公、中山成公、中山王厝、中山王妾雌、中山王尚(勝)。(後兩位王為增補)

中山王鼎:王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徑65.8厘米,為銅鐵合鑄而成,鼎壁刻有銘文469字,主要記載中山相司馬賙討伐燕國之事。銘文使我們知道,在燕國內亂時期,中山國曾派相國司馬賙領兵伐燕,攻取了燕國數十城和數百里土地。

於中山王厝二十年(公元前308年)年底病逝於宮中。在位二十年,葬於靈壽中山國王陵。其子中山王妾雌即位,並刻銘文(悼詞)於圓壺,以頌其功德。[4]

主要功績

伐燕平亂克敵大邦

周赧王一年,(公元前314年),由於燕王噲將王位禪讓於相邦子之,引起了國內動亂。

燕王噲(公元前320—前312年在位)崇信儒家禪讓學說,他的相國子之「貴重主斷」,是一位貪權的人物。在蘇代鹿毛壽的鼓動下,搞了一次不合乎時局的禪讓活動。在燕王噲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噲學着古代傳說中禪讓的樣子,把王位讓給相國子之,自己卻北面稱臣。他還把國內官吏中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印收回,交給子之,以便讓子之執行國王的權力。子之當國3年,把政治搞得很亂,百姓恐懼,燕太子平和燕將市商議攻殺子之,結果被子之打敗,太子平、市被殺。這次燕國內亂達數月之久,「死者數萬,百姓離志」。燕國內亂,招致了齊宣王大規模的軍事干預。

齊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齊宣王令匡章率「五都之兵」及「北地之眾」,向燕進攻。攻入了燕國的都城。由於燕國人民痛恨子之,對齊的進攻反而表示歡迎,所以齊軍很快攻下燕國的國都,燕王噲身死,子之被擒後處以醢(剁成肉醬)刑而死。後來齊軍在燕國大肆屠殺搶掠,十分殘暴。燕國人民於是又紛紛起來反對齊軍,齊軍不得不被迫退出燕國。在燕國內亂的時候,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看到這是擴張中山疆土的有利機會,便向中山王厝獻策,請求出兵攻伐燕國。(據平山出土的中山三器銘文指斥燕王噲對子之的禪讓是「不分大義,不告諸侯,而臣主易位,絕其召公之業,斷其先王之祀」,「願從士大夫,以靖燕疆」)。這與中山王厝的意見不謀而合,中山王厝同意了他的要求,派遣相邦司馬賙 「率三軍之眾,以征不義之邦」,平燕內亂,討伐燕國新君子之,這次攻伐燕國,中山國大獲全勝,並且占領了燕國大片的疆土。「辟啟封疆,方數百里,列城數十,克敵大邦」。使中山國北部疆域克敵大邦(燕下都),即從中人城向北擴展到了燕下都。中山王厝大喜,封伐燕功臣司馬賙為仲父,並封賜他有「死罪三世無不赦」的特權,此戰大捷,警動了朝野,周天子也派遣了使者到中山國祝賀。

中山國進入歷史上空前的極盛時期。但這樣的形勢沒能維持多久,由於其它諸侯大國對齊伐燕的干預,齊軍很快撤出燕國,燕王室復國後很快恢復了元氣,中山所奪取的領土大部又為燕國收回。不過有些領土可能一直被中山占據着,王厝的兒子中山王妾雌在位期間,就曾在這一新土上田獵。[5]

參考文獻

  1. 史記 燕召公世家 2016-05-01
  2. 戰國策·中山·犀首立五王原文及翻譯,騰訊網,2016-09-07
  3. 四十年前,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厝大墓出土的中山三器以其歷史文獻價值之高、刻制銘篇之長、器物製作之精創下三個世間之最,新浪博客,2017-08-15 16:53
  4. 《戰國策·中山策·犀首立五王》 .戰國策·中山·犀首立五王原文及翻譯[引用日期2016-10-17]
  5. 《史記.燕召公世家.六國年表》 .史記·燕召公世家原文、注釋與翻譯[引用日期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