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圖片來自nanmuxua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於德國的最高級別外交代表機構中國最早於1877年起向柏林派駐外交代表。

如今的大使館位於馬克岸街54號,毗鄰柏林米特區路易森施塔特的揚諾維茨橋。這座始建於1988年的原自由德國工會聯合會總部大樓是在1999年至2001年間被改造為大使館。現任駐德大使為自2019年3月起就職的吳懇

歷史

大清帝國公使館(1877-1911年)

光緒帝派駐的清朝公使館於1877年在柏林設立。首任出使德國欽差大臣(公使)為劉錫鴻。從1878年至1890年,使館是租用了奧古斯特·馮德海特男爵位於蒂爾加滕的馮德海特別墅 (柏林蒂爾加滕)作為辦公場所,費用為每年15,000金馬克特奧多爾·馮塔內在其於1889年所作的散文《尋找,漫步在柏林的水道畔》中便描述有使館花園內的中國人向一位女孩贈送蘋果的故事。

在銀行家卡爾·馮德海特買下了這座別墅,並需要用作個人的住所後,大清公使館被搬遷至帳篷內大街14號,這是一條位於現柏林大會堂附近、如今已不復存在的街道。

1910年,大清購入位於選帝侯路堤218號的一所房子,並將其設立為公使館。在清朝滅亡後,選帝侯路堤218號的建築於1913年被抵押,以支付服務於滯留在德國的中國人的費用。

中華民國大使館(1919-1949年)

中華民國的公使館於魏瑪共和國時期繼續在選帝侯路堤218號辦公。至1935年5月18日,中華民國將駐柏林的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首任駐德大使為劉崇傑。自1940年秋季起又增設武官處桂永清少將成為首任進駐的柏林的武官。

滿洲國公使館(1938-1945年)

日本殖民統治傀儡政權——滿洲國於1932年建立,並自1936年6月起向柏林派駐商貿專員。1938年2月20日,希特勒在一次國會演講中宣布承認滿洲國的主權,並以此作為背景將德國從1933年起便已加入的國際聯盟中退出。此舉也使得滿洲國僅獲得了少數幾個國家的國際承認——主要來自軸心國及其周邊。1938年5月12日,納粹德國與滿洲國正式簽訂友好條約,而呂宜文則在同年8月16日被任命為滿洲國駐德公使館的的首任公使。

呂宜文是原通化省省長,在他獲得新京的外交部任命前,還曾擔任國務總理張景惠秘書。1938年11月21日,呂宜文連同其他四個國家的公使,在貝格霍夫向希特勒遞交了國書。滿洲國公使館設於如今漢薩菲特爾區內的萊辛大街1號。然而除了駐柏林的大使呂宜文和駐漢堡總領事安馳雲是中國人外,該外交機構的其他工作人員主要來自日本,例如駐柏林的商務專員加藤清,以及駐漢堡副領事澤口清六。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東德大使館(1950-199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於1949年10月——即東德建國後不久便建立了外交關係[1]。首任中國大使姬鵬飛於1950年開始履行他在東柏林的職務。姬鵬飛其後亦升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並且是中英香港主權移交的問題談判的關鍵人物之一。中國代表團是在1950年10月11日抵達西里西亞車站。他們的火車之旅需要穿越西伯利亞鐵路及經行莫斯科。翌日,姬鵬飛向東德總統威廉·皮克正式遞交國書。

從1958年至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東德大使館的辦事樓都設在卡爾斯霍斯特區著名的特雷斯科大道50號建築,這裡此後又成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代表處的駐地。中國則在1987年獲得了位於下申豪森區內海因里希·曼大街9號的別墅作為新館址。

隨着中國天安門廣場的抗議活動於1989年6月5日遭到血腥鎮壓,使得東德反對派團體與東德國家領導人之間的對抗升級。東德官方媒體報道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人認可中國領導人的行動被視為是企圖恐嚇東德的反對和抵制。在潘科的下舍恩豪森,即中國大使館駐地門前,於1989年6月期間迎來了幾次未經批准的抗議示威行動,這在東德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在1989年6月21日的示威中,有約50名示威者被捕。就在同一天,有25個反對派組織將一份聯合抗議聲明轉交給中國大使張大可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西德大使館(1973-1990年)

1972年10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外交部部長瓦爾特·謝爾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姬鵬飛簽署協議,兩國正式建立全面的外交關係。姬鵬飛於20餘年前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個駐德大使館中擔任首任大使[2]。駐西德大使館於1973年在波恩附近的尼德巴亨德語Niederbachem成立,首任駐西德大使為王雨田[3]

自1984年起,大使館的辦公場所駐於波恩巴特戈德斯貝格的選帝侯大道12號,這是一座環繞着里加爾宮而新建的塔狀建築,其建築材料及建築工人均來自中國。在德國首都決議之後,中國大使館也隨之遷往柏林,但在波恩保留了領事業務,直至駐法蘭克福總領館開館[4]。2004年,位於庫費爾斯滕大道的原使館建築被棄用,但它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持有,並將繼續用作中國外交人員的禮賓館[5]

兩德統一後的中國大使館

如今正在使用、位於揚諾維茨橋附近的複合型建築建於1988年,由延斯·埃伯特所設計,並作為自由德國工會聯合會的行政機關大樓使用。兩德統一後,它被改造為一座會議中心,但並未投入服務[6]。隨着德國首都決議的實施,(駐原西德)的中國大使館於1999年11月從波恩遷往柏林。

兩個中國大使館就此合併,並取得會議中心的所有權。再次改造工程是根據諾沃特尼-邁納聯合公司的設計進行。改造後的辦公樓占地面積79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建築主體有一個銀色的外牆配以鏡面窗戶。正門還有一尊中國式的石獅子雕像。前庭外緣則築有高度設防柵欄。

史明德自2012年8月起接替其前任吳紅波擔任駐德大使。

機構設置

中國駐德使館承擔多方面的外交合作任務,使館設置11個部門[7]。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德國境內還另設有4個總領事館,分別位於法蘭克福漢堡慕尼黑杜塞爾多夫

參考文獻

  1. Werner Meissner, Anja Feege: Die DDR und China 1949 bis 1990. Akademie Verlag, Berlin 1995, S. 63.
  2. Johnny Erling: Chinas neuer Botschafter Ma Canrong schwört auf Moselwein. Template:Wayback In: Die Welt, 7. Januar 2002.
  3. 王 雨 田. 大河駐馬店網.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0). 
  4. 中國駐法蘭克福領館開館 證件業務仍在波恩辦理. 中國新聞網. 2005-06-29 [2015-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5. Ebba Hagenberg-Miliu: Chinesische Botschaft soll Studienkolleg werden. Template:Wayback In: Bonner General-Anzeiger, 15. Januar 2009.
  6. 中國駐德國使館大樓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2009-08-25 [2015-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7. 中國駐德國使館機構設置和通訊地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館. 2009-10-27 [2015-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