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吉爾吉斯斯坦關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吉爾吉斯斯坦關係,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於1992年1月5日建交[1]。
歷史
20世紀前
唐朝詩人李白。有學者認為李白在碎葉城出生,故有說他為吉爾吉斯斯坦人。
吉爾吉斯斯坦在古代已和中國有接觸,並曾受到歷史上的中國統治。西漢時,漢武帝派遣使者到訪大宛,打算以財物換取當地出產的汗血馬,但該名使者遭到殺害;太初元年(前105年),漢武帝派將軍李廣利率領數萬名兵員攻打大宛,被沿途的小國攻擊,只有十分之一至二的士卒能夠活着回國。
有歷史文獻認為漢朝將領李陵是吉爾吉斯斯坦人的祖先,有些柯爾克孜族是李陵的後代;這說法雖然以《新唐書》、《太平寰宇記》等史籍上的記載為根據,但受到部分史家的強烈質疑和抨擊;另外,有學者認為詩人李白在碎葉城出生,故有指李白為吉爾吉斯斯坦人,但史家對李白的出生地仍未有定論。1860年代,俄羅斯帝國先後逼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把吉爾吉斯人居住的地區划進俄國領土,當地的人也因而臣服俄國。
20世紀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來自吉爾吉斯的軍人參與中國抗日戰爭,在哈爾濱、大連等中國城市與日軍交戰;1955年,吉爾吉斯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境內的劇院上演中國歌劇《白毛女》,是中國歌劇首次在吉爾吉斯上演。
蘇聯解體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遣團訪問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計劃與這些國家舉行建交談判問題;代表團與土、烏、哈、塔四國談判時均沒有爭執,但與吉爾吉斯當局會談時卻出現有關邊界問題的摩擦。
1992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建交。其後,兩國達成協定,在聯合堪測邊界後舉行談判,以解決邊界問題;經過多輪談判後,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先後在1996年和1999年簽署協議,解決全部邊界爭議。
1996年中旬,吉爾吉斯斯坦經濟學家鮑里斯·西拉耶夫建議以提出改革開放的鄧小平命名首都比什凱克一條街道[2],使吉爾吉斯斯坦能夠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的經驗上學習。
2010年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種族騷亂中,約7000名當地華人被困南部地區,或是往批發市場的住宅區里暫避;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館計劃護送華人到安全地區避難,當地亦有華商商會安排保安員保護中國商賈。
2019年1月17日,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爆發遊行。民眾抗議中國近年在當地不斷增加的影響力,要求當局驅逐來自中國的非法入境者,減少吉爾吉斯對中國的負債比率,禁止當地人與中國人通婚,徹查去年當地一家由中國公司負責維修的發電廠倒塌事故。警方拘捕21名示威者。
視頻
中國-吉爾吉斯斯坦關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992年1月5日 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建交,人民網
- ↑ 吉爾吉斯斯坦的「鄧小平大街」,東方網,201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