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科技金融專業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科技金融專業委員會是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的分支機構,以促進高科技與經濟融合,推動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為宗旨。專委會將加強科技金融與金融科技的研究,關注科技金融的前沿領域,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關注高科技產業化的發展,關注高科技產業及文創產業園區發展,尤其是中小高科技企業和高精尖產業發展,開展學術交流[1],構建「政、產、學、研、金、介、用」互動合作模式,推動產經融合,推動高科技產業集群積聚,為促進我國高科技產業化的發展,為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做出貢獻。
業務範圍
1、開展經濟與科技融合以及科技金融等理論研究,關注中小高科技企業和高精尖產業發展,關注金融科技創新,關注高科技產業、國際前沿科技,關注文創教育等,推動高科技產業積聚,發揮整合資源和智庫引領作用;
2、開展國內、港、澳、台地區和國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其他相關機構互動合作;
3、依照有關規定,編輯、出版、發行有關高科技產業化以及科技金融[2]、文創金融方面的書籍報刊及音像製品;
4、接受委託,承擔標準制定、項目評估論證、科技成果評價、論文評審及專業技術職務評審等任務;
5、接受產業園區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區域發展規劃、產經融合對接等項目委託,以及相關諮詢和服務;
6、推廣先進前沿技術、促進高科技成果轉化,促進金融和社會資本與中小高科技企業、以及文創產業融合對接,鼓勵聯合研究與開發,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7、培訓高科技創新發展以及科技金融等方面需要的各類人才,對會員及相關企業高管進行繼續教育和培訓,開展聯合辦學;
8、依照有關規定,主辦或承辦各種國內外會議、展覽,推介高科技產業化的成果,以及文創科創成果;
9、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評選、表彰、獎勵系統內高科技創業、創新及產業化方面做出貢獻的科技及管理工作者、企業,並不收取費用。
10、協助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開展相關活動。
相關資訊
四措並舉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
中小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穩增長、惠民生、保就業、防風險、促改革的中堅力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其專注於產業鏈上某個環節,聚焦核心主業,創新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強,已成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載體,成為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堅實保障,成為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來源。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99.8%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貢獻了全國50%多的稅收、60%多的GDP、70%多的創新成果和80%多的就業。但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瓶頸,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的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而且從業人數占比和民間固定投資占比也有下降趨勢。相比之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則表現出強勁的創新實力和發展韌性。疫情期間,「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率先實現復工復產,2020年3月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復工率達到98%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復工復產。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大力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揮好其補鏈、固鏈、強鏈作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生力軍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強且處在產業鏈核心位置,是轉變經濟結構和布局未來產業的戰略重點,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首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具有較強的成長性,構成了未來產業生態雛形,其自身增長能力已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另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能夠發揮好示範引領作用,為其他中小企業轉型提供借鑑,對整體產業具有較強帶動作用,也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進一步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有助於發揮經濟系統優化作用和整體帶動效應,使全社會資源更有效配置,通過存量優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新發展格局的行穩致遠關鍵在於我國經濟的安全性和競爭力,尤其是產業發展實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強,有助於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補短板」「鍛長板」,已成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穩定器。在「補短板」方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圍繞重點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做技術攻關,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韌性和競爭力。在「鍛長板」方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能力在細分領域成長為單項冠軍,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成長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多樣性中小企業組成的經濟生態是經濟韌性的基礎保障,「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梯次格局更構成了有活力有韌性抗衝擊的多樣性經濟生態,為現代經濟體系建設提供微觀支撐,也為新發展格局構建奠定基石。
創新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靈魂,隨着數字化和智能化推進,企業和產業都將經歷解構和重構過程。相比於大企業,中小企業業務專注單一,在創新上更靈活,也更具經濟發展適應能力。當前,我國大部分技術創新來自中小企業,新上市科技產品主要由小型創業公司提供,部分大企業的創新是收購小企業的結果。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相比大企業,因其更加重視科研成果的落地,且利益機制更加靈活多樣,科研機構更願意跟中小企業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處在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前沿,在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需求更大能力更強,將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生力軍。
當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
當前,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障礙。
第一,中小企業發展支持政策尚未形成體系,政策力度精度有待提升。從體制機制角度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尚未完全形成。從市場結構角度看,國內市場開放的老問題仍待解決,國內市場壟斷的新問題也日益凸顯,市場結構的新老問題影響了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從配套服務角度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長期存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同樣面臨眾多中小企業融資共性難題。
第二,應用基礎研究服務中小企業能力不足,重點領域研究有待加強。中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常表現出成長乏力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應用基礎研究發展機制跟不上企業發展要求。一方面,我國尚未形成基礎研究支撐體系,另一方面,我國尚未形成成熟的產學研用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技術創新協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尚不清晰,科技成果轉化不暢。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短板導致我國在重點領域的研究難以突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國際上的長期競爭力面臨不確定性。
第三,「數字鴻溝」帶來轉型動力能力不足,數字轉型路徑有待探索。由於數字化轉型投資周期長、成本高,中小企業在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相對匱乏,試錯成本和轉型風險較高,常面臨「一轉就死、不轉等死」的難題,中小企業「數字鴻溝」有擴大趨勢。具體來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障礙體現在企業數字化認知不足、技術基礎較弱、融資困難、人才匱乏等。首先,中小企業缺乏對數字技術應用前景的認識,也存在對數字化轉型的風險憂慮,在數字化轉型上無從下手,「不願轉」和「不會轉」問題突出。而且,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薄弱,信息化程度不足,直接邁向數字化存在技術應用和業務適配上的短板。其次,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資金和人才的雙重困難,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和人才短板限制了數字化轉型邁出「第一步」。
第四,創新生態體系中主體間協同不足,開放共享機制有待完善。各地在推動當地創新發展的舉措上存在誤區,忽視了對當地中小企業的科技服務。另外,科技創新共性問題重視不夠,基礎性和行業共性問題缺乏統一的服務機構,中小企業常面臨「從頭干」問題,創新發展基礎平台搭建有待增強。創新生態體系的不完善也帶來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帶動能力不強、持續成長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等問題,使得已認定企業在創新協作和產業配套方面存在不足。未來打通創新鏈各個環節,實現從科研到市場的多級跳,需要着力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這也是我國融入全球創新生態體系的基礎保障。
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也在創新,未來我國應從體制機制、基礎投入、營商環境和數字賦能四個方面重點着力。
一要優化體制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夯實創新發展制度保障。首先要樹立創新生態觀,轉變持續至今的創新要素競爭思路,同時要轉變管制型治理方式,以強化監管的治理方法替代過去管制型治理方式。其次,要發揮好人才評價制度的指揮棒作用,加快推進科研機構創新體制改革,健全有利於激發創新的人才評價制度體系,提高科技產出質量和效率。另外,各地區也應因地制宜推進專項服務,不斷積累經驗形成典型模式。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對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地方政府服務中小企業的意識和能力。最後,構建鼓勵中小企業發展、保護中小企業權益的支持體系,激發地方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傳統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
二要注重基礎投入,強化平台建設,形成有活力的創新生態。一方面,要注重原始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既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在基礎研究上的作用,集中力量攻克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又要建立科技創新長效機制,形成有助於培育「無用」基礎研究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機制,形成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體系。創新生態體系建設與發展的關鍵是良好的體制機制,而創新主體的多樣性則是創新生態系統保持生命力的前提。要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重點培育處於關鍵「生態位」的企業和組織,增強創新生態穩定性和競爭力。同時,要注重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的搭建和完善,發揮其資源匯集能力,推動中小企業與行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協同創新。
三要改善營商環境,強化產權保護,充分激發企業家精神。在軟性制度環境上,一方面要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通過法律手段加強產權保護,放寬市場准入,暢通企業的維權渠道,同時加強反壟斷力度,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空間。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企業家的保護,建立容錯機制,激發全社會參與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在組織創新資源上的作用。在硬性基礎環境上,關鍵在於提供優質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既要加強發展薄弱地區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聯互通推動平衡發展,又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人才、數據、技術等各要素充分流動。通過軟性和硬性雙重服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形成「小微有活力、民企有實力、發展有動力」的經濟生態新格局。
四要加速數字賦能,強化升級改造,推動傳統企業提質增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關注增量培育,還要重視傳統中小企業的升級改造,通過數字化技改和平台化服務賦能推動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能力,助力傳統中小企業提質增效成長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針對中小企業數字鴻溝,政府和行業組織應主動提供「外力」,加強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幫扶工作,推動行業大數據平台建設和企業數據共享機制,培育具有較強服務能力的數字化服務平台,引導企業將業務向雲端遷移,探索數字賦能產業轉型升級路徑。中小企業也應着眼長期發展積極擁抱數字化,提高數字化轉型「內力」,短期可以先藉助雲服務提高企業數字化管理能力,長期從數據價值入手對接數據服務商,通過數據賦能進行智能生產和科學決策,提高產業協同發展能力。通過「內外合力」加速數字賦能中小企業升級改造,走向「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 ↑ 未來的學術交流的方式,搜狐,2019-02-27
- ↑ 什麼是金融?,搜狐,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