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飼料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國飼料博物館總占地面積3280平方,是由政府倡導、中國農業大學批准成立、農業部飼料工業中心負責籌建的永久性公益博物館。

中國飼料博物館致力於營造動物營養學科與飼料加工工藝學相結合的體驗式教學環境,培養行業創新型人才[1],打造國際飼料行業交流平台,展示飼料原料、設備和高新技術,助力我國由飼料大國成長為飼料強國。在服務行業的同時,兼重科學普及與大眾教育,傳承我國悠久的農耕文明。 全館分為四大展廳:綜合廳、科教廳、原料標本廳、機械廳。

相關資訊

中國農大曲周實驗站、中國飼料博物館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近日,中國科協辦公廳發布了關於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認定名單的公示。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和中國飼料博物館入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發展階段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建於1973年的曲周實驗站,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擁有豐富的農業科普資源,每年對外實行免費開放,科普服務至少300天,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國內外知名教授等60餘人組成的農業科普人才隊伍。

談到曲周實驗站的成功入選,曲周實驗站副站長張宏彥難掩心中的激動:「很振奮!對我們是莫大的激勵,感覺身上的責任更重了。」在他看來,科普絕不是狹義上的科學普及,而是很寬泛的概念。曲周實驗站深入農村腹地,置身於農民之中,致力於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弘揚勞動精神,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探索農業特色科普新方法,向社會各界宣傳普及農業新技術、綠色發展理念。

實驗站每年舉辦科普周、全縣科技農民大會,世界糧食日暨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系列宣傳活動、「一帶一路[2]」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科普活動、開展專兼職科普人員業務交流培訓等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2018年-2020年期間舉辦「村村宣講十九大、農業知識送農家」、冬季大培訓等進鄉村「走出去」系列科普活動,覆蓋曲周全縣342個村,上萬人參與;先後開展先進技術推廣各類培訓700多場,惠及群眾近3 萬人;科技小院自製多套農業科普小視頻,提高科普效率和實用性,推動農民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張宏彥表示,明年就是實驗站成立50周年了,成功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將科普教育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廣到全國,為農業綠色發展、全面實現鄉村振興貢獻更多力量。

如果說校園外的曲周實驗站的科普對象主要面向農民,那麼校園內的中國飼料博物館的主要對象就是青少年。

飼料博物館展廳

位於中國農大西校區內的中國飼料博物館是世界範圍內首家以飼料為主題的博物館,建於2016年,承擔着大量青少年科普研學、社會實踐等活動,成為師生夏令營、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的科普場所,同時也是國內多所高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實踐教學及認知實習基地,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自開館以來,接待了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非洲等60多個國家的嘉賓來訪,累計到訪人員超過26800人次。

飼料博物館通過全息展示的方式反映着動物營養與飼料行業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承載着體驗式教學、科學研究、科普宣傳和文化傳承的使命,以「傳承過去、記載當代、激勵後學、引領未來」為宗旨,讓社會了解飼料行業,讓飼料行業走進社會。飼料博物館一方面依託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動物營養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級平台,向飼料行業展示、轉化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促進飼料和養殖業的技術進步;另一方面,向社會大眾普及飼料方面的基礎知識、展示飼料行業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讓公民明白,飼料是形成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的物質基礎,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於青少年,主要是讓孩子們了解肉蛋奶這些動物源性產品的由來,其中的科學尤其是生命科學的內涵,讓孩子們明白,飼料與大家的生活其實的密切相關的;對於廣大市民和消費者,主要科普內容是讓大家了解,飼料安全與養殖產品安全之間的關係,工業化的飼料產品,其本身的安全性是有保證的,有科學依據和法律、行政措施保障的,同時要改變大家對飼料安全知識與信息源上的誤區。

「成功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既是對我們在飼料科普方面工作的認可,同時也鞭策我們繼續加大科普力量的培育與建設。」飼料博物館執行館長馬永喜表示。他希望社會各界和學校加大對飼料行業科普教育的支持力度,把飼料行業的科普教育推進到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

參考文獻

  1. 創新型人才有五種能力,搜狐,2017-06-16
  2. 「一帶一路」的八大特徵 ,搜狐,201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