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近代史名詞審定委員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近代史名詞審定委員會2010年8月17日,中國近代史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主任委員為步平先生。近代史名詞分為近代通史、政治史和法律史、軍事史、經濟史、社會史、思想文化史、中外關係史等7個部分,目前正在審定過程中。

目錄

歷屆成員組成

第一屆(暫依成立時名單)

顧 問:李文海 張海鵬 耿雲志 章開沅

主 任:步平

副主任:王建朗 徐秀麗

委 員:於化民 馬敏 王奇生 史建雲 行龍 江沛 楊天宏 楊奎松 李長莉 汪朝光 陳謙平 茅海建 羅志田 鄭大華 鄭師渠 欒景河 桑兵 黃興濤 崔志海 章清 虞和平 蔡樂蘇 熊月之

相關資訊

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英文名:China modern history,1840年-1949年)是指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中國歷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1]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2]革命階段。它是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鬥爭史。

分界與矛盾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清史專家酈永慶提出,鴉片戰爭的開端應為定海保衛戰,而中國近代史開端應從定海保衛戰開始。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範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複雜關係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