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企業大樓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九研究,始建於1958年,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直屬的國家級一類研究所,是中國唯一專門從事敏感元件、傳感器與微系統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的綜合型專業研究機構,是國家軍用傳感器的綜合保障中心,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現任黨委書記、所長郭宏偉。

據2022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已形成哈爾濱南崗所區、松北新區、北京中敏公司「兩地三處」的發展布局,有在職員工69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08人,包括研究員28人,高工88人,工程師194人。[1]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建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擁有先進的半導體單晶硅、金屬薄膜、有機薄膜、陶瓷、硅藍寶石、石英晶體、HTTC等技術工藝線,擁有成熟的鉑薄膜熱敏電阻、OEM壓力敏感芯體、氧傳感器等生產線。

訪所主營業務是開展壓力、溫度、濕度、加速度、聲、磁、化學與生物等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及相關產品研發,敏感材料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新興傳感器技術研究,及相關產品生產與技術服務。自主技術體系覆蓋物理量傳感器、化學量傳感器、生物量傳感器和傳感器組件四大門類。

基本內容

中文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

地址:哈爾濱市南崗區一曼街29號

研究領域:傳感器元器件及技術

簡介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以下簡稱49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一曼街29號。從1976年起一直從事軍用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技術的研究工作。多年來形成了氣、熱、力、濕、磁、光、聲等傳感技術研究方向,並造就了在傳感器設計與製造方面的優勢,為國防工程配套了大量的各種類別的傳感器。在自主研發的同時,通過技術引進、學術交流、國際合作,在傳感器領域鑄就了較有影響的地位。

49所現組成結構為兩地三處,哈爾濱本部、北京分部和松北新所區(在建)。其中本部設有一線研發部門8個,二線管理、保障部門6個。49所在職人員59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92人,占職工總人數65.88%;專業技術人員中教授級高工20人,高工80人,中級職稱152人,初級職稱96人,碩士以上人員94人。

當前,49所的主要研製生產的主要產品有如下幾類:壓力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氣體傳感器、濕度傳感器、流量傳感器、光傳感器、磁電式傳感器。主導產品為:壓力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氣體傳感器、濕度傳感器、流量傳感器、環境監控儀器等。

在科研管理水平方面,49所於1999年通過了賽寶認證中心對49所四條生產線的ISO9000質量認證;2002年完成了ISO9000質量體系2000年版的換版認證;2003年49所按GJB9001A-2001標準建立質量管理體系,並通過現場審核。

多年來,49所在氣、熱、力、濕、磁、光、聲幾大類傳感器的研究生產中,取得了可喜成果。先後承擔了數百項軍品項目和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完成了軍工重點工程配套任務,取得了數百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0餘項,發明專利10餘項,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保證了國防重點工程配套的需要,奠定了雄厚的技術基礎,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技術人員為主體的研發隊伍,具有較強的研究和開發能力。

49所還是中國電子元器件行業協會傳感器分會理事長單位,出版發行《傳感器與微系統》國家核心期刊。並建有國防二級計量站和信息產業部傳感器質量檢測中心,在行業中享有較高的聲譽。

現所內共設置有七條通過認證的傳感器研製生產線:壓力傳感器研製線;慣性傳感器研製線;溫度傳感器研製線;濕度傳感器研製線;氣體傳感器研製線;硅-藍寶石高溫壓力傳感器研製線;可燃性氣體報警生產線。近些年來,49所貫徹「堅持軍民結合、寓軍於民、強化基礎、自主創新」的方針,加快了科研生產與管理的轉型升級,集中精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大力開發軍民兩用技術和產品;同時加快了49所試驗與可靠性評價能力以及信息管理的能力建設,提高研發和製造水平,確保武器裝備及經濟發展的需求,產品市場有較大的增長,綜合實力有較快提高。

根據傳感器技術發展方向及市場需求,聯合相關高校、研究所、工廠構建戰略協作關係,以我為主,統籌國內相關資源。突出傳感器和環境儀器兩個重點。將所內原有儀器、設備、土地、建築等資源,與「十一五」已購置土地及新建各類建設項目統一調整整合。加強設計、工藝、分析試驗的基礎。在北京分部(北京中敏公司)構建環境儀器研發及產業化平台,在哈爾濱所本部(哈爾濱松北新所區)進一步建設以硅微傳感器工藝技術平台、陶瓷微結構傳感器工藝技術平台、薄膜微傳感器工藝技術平台和微組裝傳感器組件工藝技術平台及相關設計技術平台為主的傳感器及相關組件研發和產業化平台。進一步提高傳感器及相關組件、儀器在武器裝備中的覆蓋率,提高國產化水平。同時主要面向節能、環保等市場領域,大力擴展環境傳感器及相關組件、儀器的產業化研發生產能力。以軍工科研生產形成的能力為基礎,以我所承擔的國家發改委汽車傳感器產業化項目和北京分部(北京中敏公司)承擔的國家發改委壓力傳感器產業化項目為依託,軍民結合,加快民品產業化進程。以我所獨具的多種傳感器工藝技術平台的相互融合,創造出在國內同行業中獨具特色的傳感器及環境儀器產品,成為國內同行業中的亮點。

我們願在「科技創新,質量第一,預防為主,持續改進、顧客滿意」的質量方針引導下,進一步適應當前國內外市場經濟發展要,持續改進本所得業績,不斷提高顧客滿意程度。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