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副標題:清末民初小說研究,陳平原 著,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年出版新書約1000種,重印書2700餘種次,出版物已覆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1]和工程技術各領域。現有產品中,大中專教材占35%,學術圖書占45%,一般圖書占20%。在文史哲、法學、經濟管理、學術普及、漢語教學等出版領域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和特色[2]。
內容簡介
理論思維的貧乏與理論框架的單調,是文學史研究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這一點我以前談過,不贅。這裡談談工作範式的建立與運用。因單是從哲學發展層次討論文學史是什麼,於實際研究作用不大。選擇工作範式實際上也就選擇了研究範圍——承認有所不能,有所不為,破除那種「全面」、「穩妥」的教科書心態,根據自己的理論設計,長驅直入,變平面的羅列為縱深的開掘。
至於工作範式的建立,是作者的理論興趣與研究對象特性之間的相互契合,有理論假設的成分,但並非純粹先驗的主觀臆想。在「前研究」階段,理論假設與對象把握不斷對話,互相調整,很難再分辨什麼「主觀」、「客觀」。這一點成熟的研究者在實際操作中都可能意識到,似乎沒有必要為「正名」花費太多的心思。
作者介紹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先後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美國哈佛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等從事研究或教學。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研究等。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全國高校一、二、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著作獎(1995,1998,2003)、第一、二屆王瑤學術獎優秀論文一等獎(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6)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中國散文小說史》、《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當年遊俠人》、《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等著作三十種。另外,出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年起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參考文獻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
- ↑ 規模現狀,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