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是我國大氣科學領域規模最大、學科種類最多的國家社會公益類研究機構,隸屬於中國氣象局。位於北京市中關村南大街46號。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是以研究災害天氣、氣候與氣候系統、大氣成分、雷電防護[1]與大氣探測、人工影響天氣、生態環境與農業氣象等為主攻方向的我國大氣科學綜合研究基地,面向中國氣象事業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科學技術問題和國際科學前沿,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同時兼顧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國家級科研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

發展歷程

其前身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氣象科學研究所,1978年更名為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1991年更為現名。2000年被國家科技部遴選為國家公益類科研院所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單位,2001年起進入科技部支持的國家公益類研究院。

目前,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正圍繞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需求,瞄準解決氣象業務服務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和科學前沿的綜合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問題,致力於建成專業領域設置合理、重點學科優勢突出、科技創新人才匯集、科研業務緊密結合的國內一流國際有一定地位的氣象科學研究機構而努力。

人才狀況和機構編制

現有一支老中青相結合、以科技人員和高學歷人員為主體的實力較為雄厚的研究隊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國家「千人計劃」人才4人、國家「百千萬計劃」人才5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在職職工270人,其中,正研級科研人員68名,副研級科研人員94名,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人員分別為153人和55人。我院作為國家首批大氣科學研究生培養單位,目前在讀博士後16人、博士生67人、碩士生132人。

目前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有5個職能處,設有6個科研機構,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中國氣象局部門級重點開放實驗室(雲霧物理開放實驗室、大氣化學開放實驗室)。我院還設雷電物理與防護工程實驗室和遙感與氣候信息開放研究實驗室。與北京師範大學、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聯合共建了遙感與氣候信息開放研究實驗室。擁有廬山雲霧試驗站和固城試驗站。聯合省級氣象局共建了10餘個野外科學試驗基地。

研究方向的主要成效

長期以來,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致力在圍繞主攻研究方向上持續攻關。在某些領域形成了一批優勢和特色科研團隊,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東亞季風研究團隊)、氣溶膠對天氣氣候的影響研究團隊、霧—霾數值預報研究團隊、雷達技術氣象研究團隊、大氣雷電技術研究團隊、人工影響天氣及示範技術研究團隊、區域大氣污染與光化學研究團隊、遙感與農業乾旱研究團隊。

多年來,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圍繞國家需求和氣象事業發展的需求,着力於科技創新和對氣象業務的支撐能力。主持和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能力穩步增強,10年來,主持了7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973項目),7項國家科技攻關(支撐)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近30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等基金項目、還承擔幾十項中央級科研院所修購專項、人工影響天氣發改委重大專項、重大氣象行業專項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項目等。在大氣科學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取得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近20年來,獲得國家級獎40多項,以發高水平學術論文等為代表的學術競爭力逐年提升。

多年來,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努力提升支撐業務的能力。為國家及業務單位輸送了10多項人才和成熟業務,有力支撐着氣象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設計和科技支持了全球和區域大氣本底觀測站、大氣成份樣品分析和數據處理業務、中國氣候觀測系統(CCOS)、青藏高原綜合監測網、發展了極地氣象觀測業務、開發了亞洲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CUACE/dust)、中國氣象數值預報系統(GRAPES)、中國霧-霾數值預報系統、新一代天氣雷達質量控制和數字拼圖系統、雷電臨近預警系統、人工增雨數值模式系統及裝備技術、農業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調控技術、遙感光合-水分脅迫作物估產技術、海洋Argo資料同化和短期氣候預測技術、中尺度災害天氣監測分析與預報預警平台(RAFS)、氣象精細化客觀分析預報系統等等。以上系統和技術不同程度地推廣應用到了國家級、省級業務及軍隊、民航、電力等行業業務中,對國家防災減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針對重大活動氣象保障和重大天氣氣候事件積極提供決策諮詢。如奧運氣象保障、國慶70周年紀念活動、東方之星客輪翻沉事件等,低溫雨雪冰凍、地震、乾旱、持續性強降水、泥石流、火災、大氣氣溶膠及霧-霾污染、人工影響天氣、氣候變化及糧食安全等突發事件和議題迅速響應,組織專門研究,形成深度決策服務材料。幾十份深度決策材料獲國家領導人批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