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鄭伯奇 | |
---|---|
原文名 | Boqi Zheng |
出生 |
陝西長安 | 1895年6月11日
逝世 | 1979年1月25日 | (83歲)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鄭隆謹 |
民族 | 漢族 |
教育程度 | 京都帝國大學 |
職業 | 電影劇作家、文藝理論家 |
知名於 | 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 |
知名作品 |
《泰山鴻毛》 《華山艷史》 《女兒經》 《到西北去》等 |
鄭伯奇
(1895年6月11日-1979年1月25日),中國現代作家,陝西省長安縣瓜洲堡村人,原名鄭隆謹,字伯奇,筆名東山、虛舟、何大白、方鈞、鄭君平、席耐芳、華尚文、樂游、鄭平子、蘇萍等。 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家,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 [1]
生平簡介
1910年參加同盟會,1917年赴日本,先後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留學生預科班、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帝國大學等校學習。1921年在日本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田漢發起成立創造社。1926年回國,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並在黃埔軍官學校任政治教官兼入伍生部政治教官。
1927年到上海,後任上海藝術大學教授、上海藝術劇社社長,並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左翼戲劇家聯盟,任左聯常委,主編《文藝生活》。後任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編輯,主編《電影畫報》、《新小說》等刊。又與夏衍、阿英等從事電影工作,任明星影片公司編劇顧問。1937年到西安,1938年到重慶,在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中任委員。1943年回西安,主編《每周文藝》。1944年任陝西師範專科學校教授。1949年後任西北大學教授、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西北文聯副主席、陝西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副主席等。[2]1950年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委員、西北文聯副主席。1951~1952年創作秦腔劇本《血訓圖》和《史惠貞勸夫》,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副主席等。他還創作有小說劇本集《抗爭》、《軌道》、《哈爾濱的暗影》,短篇小說集《打火機》,散文集《參差集》,回憶錄《創造社及其他》等文學作品;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 [3]
創作作品
1929年,曾任上海藝術劇社社長,這一時期,他創作了獨幕劇《抗爭》被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
1932年他與夏衍,阿英一起進入明星影片公司,擔任編劇,他與阿英等合作或改編《鹽潮》、《泰山鴻毛》、《時代的兒女》、《華山艷史》、《到西北去》、《女兒經(1934)》等電影劇本。
還用鄭君平、鄭平子、席耐芳等筆名在上海《晨報》的「每日電影」副刊上發表電影批評與理論文章,被稱為「十五員大將」之一。
他與黃子布(夏衍)分別翻譯了蘇聯普多夫金的《電影腳本論》和《電影導演論》,單獨翻譯了蘇聯狄莫辛柯的《電影結構論》,他還將其它國家的優秀影片介紹給中國觀眾。抗戰爆發後,到西安編輯《救亡周刊》。隔年到重慶,任職於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
1943年冬回西安任陝西師範專科學校教授。
1945年為《秦風日報、工商日報聯合版》主編劇刊《每周文藝》。
1946年出版《參差集》。解放後歷任西北大學教授、西北文聯副主席、作協西安分會副主席,並寫作評論和回憶錄。其中回憶創造社的文章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後結集為《憶創造社及其他》。
1951—1952年創作秦腔劇本《血訓圖》和《史惠珍勸夫》,
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作品集《鄭伯奇文集》
1979年1月去世。 [4]
着作
- 抗爭. 創造社. 1928.(話劇、短篇小說合集)
- 軌道. 啟明書局.(戲劇集)
- 牆頭小說集. 千秋出版社. 1937.(短篇小說集)
- 打火機. 良友圖書印刷公司. 1936.(短篇小說集)
- 戲劇論文集. 神州國光社. 1930.(文藝評論集)
- 兩棲集. 良友圖書印刷公司. 1937.(文藝評論集)
- 參差集. 西安大隆圖書公司. 1946.(散文、譯文合集)
- 憶創造社及其他.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82.(回憶錄)
追憶
鄭先生原名鄭隆謹,筆名東山、虛舟、何大白、方鈞、鄭君平、席耐芳、華尚文、樂游等。1895年農曆五月十九日生,陝西省長安縣瓜洲堡村人。
個人感言
鄭伯奇平時衣冠楚楚,極愛整潔。40年代李尤自在西安街頭路遇先生,先生長發不修,鬍髭不刮,時值老父初喪,故而鬱鬱寡歡,神志沮喪。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鄭伯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