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 - 廣西龍州紅軍部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 |
中文名;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 英文: 8th Corps of the CWPRA . 簡稱;紅八軍 建立時間;1930年 成立地點;廣西龍州 軍長;俞作豫 軍政委;鄧小平 |
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 征。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序言介紹
1930年2月1日,在中共廣西前委和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領導下,中共左江軍委策動俞作豫率國民政府廣西警備第五大隊發動龍州起義,所部編為紅八軍。初始編制為:軍長俞作豫、參謀長宛旦平、政治部主任何世昌。下轄三個縱隊,縱隊長分別為何家榮、俞作豫、王飛虎;第一、二縱隊政委分別為潘裕明、塗振農;全軍共約2000人。
1930年3月20日,新桂系以優勢兵力突襲龍州,紅八軍軍部和第二縱隊迎擊後突圍,轉戰桂南各地。到達欽縣(今欽州市)南間圩時,俞作豫率30多名黨員政工幹部離開部隊到香港尋找黨組織匯報,餘部由營長劉定西帶領,後被軍閥收編。第一縱隊奉命攻打盤踞靖西縣的鄭超叛軍時得知龍州被圍,回援不及,遂按鄧小平的指示轉到右江地區與紅七軍會合。在縱隊黨委書記、參謀長袁也烈等率領下,在滇桂邊、黔桂邊轉戰半年,行程數千里。
1930年10月下旬,紅八軍餘部100多名幹部、戰士在凌雲縣與紅七軍會師,後編入紅七軍。
文物
1963年,廣西省龍州縣龍州鎮新街的紅八軍軍部舊址、左江革命委員會舊址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在紅八軍軍部舊址、左江革命委員會舊址基礎上,落成紅八軍紀念館。同年2月1日開館。
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
為紀念百色起義、龍州起義80周年和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由廣西區黨委宣傳部、廣西廣電局、廣西電影製片廠、廣西滿地樂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攝製的25集革命歷史題材獻禮劇《紅八軍》央視一套次黃時段首播,該劇的高清版也將在央視高清頻道同時播出。這是廣西本土製作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首次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
鄂東南
1930年4月,黨中央致信湖北省委正式提出:"鄂東原有的第五軍第五縱隊,中央已決定擴大為第八軍。"
1930年5月,全國紅軍代表會議中,決定將湘鄂贛彭德懷部改編為紅三軍團,由紅五軍和剛剛決定擴編的紅八軍組成。
1930年6月上旬,中共紅五軍軍委將所屬第5縱隊擴編為紅軍第八軍。初始任命李燦為軍長,但李在過往戰鬥中兩次負傷,又患肺癌,還未到任就離職去上海治病了。後中央擬派黃公略為軍長,但黃也因故未到職。
6月中旬,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後,從上海返鄂的何長工等人,奉命正式成立紅八軍。初始編制為:軍長何長工,政治委員鄧乾元,政治部主任柯慶施。下轄三個縱隊:
其中一縱隊程子華在之前攻打江西瑞昌的戰鬥中負重傷,未到職就赴上海養傷。一縱隊長由李鍔擔任,但李不久也負傷,一縱隊長由陳毅安擔任。
6月中旬,紅五軍軍委在湖北省大冶縣劉仁八召開擴大會議,根據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的精神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將紅八軍與紅五軍編為紅三軍團。
7-8月,紅八軍隨紅三軍團參加攻打岳陽、長沙和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等作戰。
一打長沙前,鄧乾元和彭德懷等人在進軍方案上就有矛盾(打長沙還是打武漢)。一打長沙後,矛盾激化。鄧乾元被降職為軍團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科長。謝振亞,徐策、黃克誠等也被降職。紅八軍政委由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兼任。
後來彭德懷為保證紅三軍團內部團結,將紅五、八軍進行了混編。混編後紅八軍軍長何長工,政委袁國平,參謀長盧匿才,政治部主任柯慶施。下轄四、六兩師,具體編制為:
二打長沙前夕,盧匿才被軍團處決,四師師長由黃葉珍擔任。對於此事亦有一些不同說法。黃克誠回憶說:盧匿才是因為反對攻打長沙,被以托派罪名槍斃了。王平回憶說:在長沙近郊,全師集合,政委石恆中宣布上級命令:盧匿才一打長沙時按兵不動,作戰不力,特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隨即就命人在稻田裡把師長用刀給砍了。
與此同時,紅八軍主力南下後,留守鄂東南根據地的兩個大隊和廣黃蘄三縣游擊隊合編為紅八軍第四縱隊,縱隊長陳奇。同時,從贛西北調來的幾支游擊隊組建了紅八軍第五縱隊,縱隊長黃剛。後北渡長江,進入鄂東蘄(春)黃(梅)廣(濟)地區作戰。
10月,按中央指示,紅八軍四、五縱隊合組為紅十五軍,下轄兩個團,兵力約2000人。軍長蔡申熙,政委陳奇。
1931年4月,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時,紅八軍各師改由紅三軍團軍部直轄,紅八軍軍部撤銷,只保留名義。
1931年9月,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時,紅八軍因減員太多被正式撤銷番號。紅八軍六師改為紅五軍四師,四師三個團分別編入紅五軍一,二,三師。統歸紅五軍管理。原八軍軍長何長工調任紅軍學校校長,袁國平調任總政治部副主任,柯慶施調任中央秘書長。
湘贛
1932年3月14日,根據中央指示,湘贛省委以紅軍獨立一師和三師為基礎在永新縣裡田組成紅八軍。因幹部缺乏而未成立軍部,以獨立一師師部代軍部。李天柱兼代軍長,王震兼代政委,譚家述兼代參謀長,袁任遠兼代政治部主任。因李戰傷未愈,馮達飛任代軍長。共約4000人,下轄兩個師,名義歸紅三軍團建制,但因活動範圍主要在湘贛蘇區內,故實際是由中革軍委和湘贛軍區雙重領導。[1]
後來,王震率部參加攻打分宜的戰鬥時負重傷,代軍長李天柱也負傷離隊治療。
10月,中央派蔡會文、蕭克到湘贛領導軍事工作。月底即組建紅八軍軍部,並將兩師的政治部合編為軍政治部。此時,紅八軍軍長蕭克,湘贛軍區總指揮蔡會文兼任政委。
11月, 從一、三師抽出部分工作人員組成軍司令部和軍醫處。同時改編部隊。獨立一師改為二十二師,師長譚家述,年底王震返回任政委。三師改為二十四師,師長弋勇、政委胡楚父;獨立師編入紅八軍為二十三師,師長楊茂,政委謝國俞。全軍共計2200餘人。
1933年7月,湘贛省委書記任弼時按照中革軍委6月7日的訓令,對對兩省紅軍進行了調整,成立了湘贛軍區。此時,紅八軍,紅十六軍,紅十八軍改編為紅六軍團。紅八軍改組為紅六軍團第十七師。師長蕭克,政委蔡會文(後王震繼任),政治部主任李朴、參謀長李達。紅十六軍團成立之初未單獨設軍團領導,均由第十七師領導兼任。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