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於洪君講話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 的圖片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通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簡稱中聯部,成立於1951年,是中共中央負責對外工作的職能部門。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工作對象不僅包括各國的共產黨及其他左翼政黨,還擴大到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主政黨,以及發達國家的社會黨、工黨、保守黨、人民黨等各種意識形態和性質的政黨、政治家及其國際組織[1]

目錄

沿革

1950年8月,李維漢正式向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出,鑑於當時中國共產黨與其他國家的共產黨關係逐漸增多,建議設一個國際部來管理這方面的工作。毛澤東贊同,並開始籌建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同年12月,中國駐蘇聯首任大使王稼祥回國述職。1951年1月,王稼祥在向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匯報工作時,提出不再繼續擔任駐蘇大使的要求。幾天後,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與王稼祥談話,提出中央決定成立一個對外聯絡部,建議王稼祥考慮此職位。王稼祥表示聽從中央安排沒有意見。1951年1月16日,劉少奇親筆致信王稼祥,稱中共中央決定任命其為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核心任務是建立各國的政黨聯絡。1月25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分局發布成立通知。2月初,李維漢在中共中央統戰部宣布此決議。3月12日,中聯部與統戰部正式分開辦公。

1951年4月,由對外聯絡部出面,王稼祥陪同日本共產黨兩派爭議雙方到莫斯科進行解決。1953年5月,中聯部負責制定當時中共和解放軍駐越南顧問團工作守則。1956年,針對波蘭十月事件,中聯部負責接待中共八大期間的64個共產黨與工黨代表團。1956年10月,中聯部陪同劉少奇、鄧小平訪問蘇聯,與蘇聯共產黨商討解決波蘭、匈牙利爆發的事件。1957年1月,協助周恩來訪問蘇聯、波蘭、匈牙利三國。

1960年,中蘇兩黨的分歧擴大到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聯部的工作開始轉變為了解各國政黨對中蘇兩黨爭論的意見,並在接待來訪的外國共產黨代表團中介紹中國革命情況。1962年,中聯部部長王稼祥、副部長伍修權、劉寧一聯名向中共中央發建議信,提出緩和對外策略,對包圍中國的美國、蘇聯、印度等採取和平共處方針(即所謂「三和」),並改變對其他國家革命的物資支援,量力而為、適當減少(所謂「一少」)。

1966年隨着文化大革命爆發,王稼祥等人因「三和一少」被打倒,中共中央決定由康生領導中聯部,外聯部的工作開始與絕大多數共產黨相敵對、決裂,並由最初的89個聯繫的共產黨銳減至不到10個。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歷史經驗與事件進行評判,但由於當時中國尚處孤立狀態,沒有對外事工作進行總結。直至1989年5月,中蘇兩黨會談解決中蘇大論戰問題。中共外事工作也擴大到與西方各種不同類型政党進行的合作、交往、溝通

主要職責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簡稱中聯部)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負責對外工作的職能部門,成立於1951年。其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對外工作的方針、政策,跟蹤研究國際形勢和重大國際問題的發展變化,向中共中央提供有關情況和對策性建議;受中共中央委託,負責中國共產黨同外國政黨、政治組織的交往和聯絡工作;協調、歸口管理中央直屬機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的有關對外交往工作[2]

視頻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外聯絡部 相關視頻

【中非影視合作研討會】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正局級參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