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五大主力部隊之一。是由晉冀魯豫邊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組建和發展起來,最初名為中原野戰軍。總兵力達28萬餘人。因為該部隊為劉伯承和鄧小平領導,也稱為「劉鄧大軍」。
歷史和發展
二野更早可以追溯到組建於鄂豫皖蘇區的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均參加了淮海戰役,此役中共投入66萬官兵加40萬地方武裝。並在之後共同發起渡江戰役,並參加了接管南京、南昌等城市的工作。1949年11月,第二野戰軍主力在第一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各一部的協同下,向川黔進軍,舉行了成都戰役[1]。
基本概況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即將士們口中的「中野」,在1949年1月15日之前中央沒有更改番號時,全稱為中原野戰軍,後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它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及地方部隊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轄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等5個縱隊。1946年6月底,以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的第三、第六、第七縱隊和冀魯豫軍區主力一部,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1948年5月,改稱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編為第二野戰軍,轄第三、第四、第五3個兵團。第三兵團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軍;第四兵團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軍;第五兵團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1945年9~11月,先後取得了上黨、邯鄲戰役的勝利;1946年7月~1947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又取得破擊隴海路和定陶、鄄城、晉南、豫北等戰役的勝利;1947年6月30日~1948年10月,又取得魯西南戰役勝利,隨即挺進大別山,進軍豫西,與華北野戰軍密切協同,縱橫馳騁於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的廣大地區,殲滅大量國民黨軍;1948年11月~1949年1月,與華東野戰軍一起,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巨大勝利,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華東和中原地區。1949年4月,第二野戰軍與第三野戰軍、第四野戰軍並肩發起了渡江戰役[2],突破了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國民黨長江防線,解放了南昌等城市和皖、贛、浙、閩廣大地區。1949年11月~1950年4月,在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主力部隊協同下,進行西南戰役,解放了四川、貴州、雲南、西康;隨後,又抽調一部分主力部隊進軍西藏,促使和平解放了西藏。解放戰爭時期,第二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00餘萬人,其中投誠、俘虜160餘萬人。在戰鬥中,第二野戰軍官兵犧牲3.7萬餘人,其中團以上幹部200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改編
1950年2月22日,西南軍區成立,賀龍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下轄西康、川西、川北、川東、川南、雲南、貴州、西藏8個軍區。同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併入西南軍區,撤消兵團和野戰軍機構。
視頻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成都戰役 解放戰爭最後的大決戰,人民網,2019-12-28
- ↑ 渡江戰役,西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