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以關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軍網 的圖片

中以關係,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以色列,以及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以色列國之間的雙邊關係。

1950年,以色列成為中東地區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然而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承認以色列,兩國的正常外交關係直至1992年1月冷戰結束後才正式確立[1]。自那時起,中以兩國就發展了親密的經濟軍事和戰略合作關係。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世上少數能夠同時與以色列、伊朗巴勒斯坦和整個穆斯林世界維持友好關係的國家。

歷史

古代

早在金大定三年(1163年),來自中亞地區的猶太民族就定居於開封,形成了最早的中國猶太人社群,並逐漸融於當地人之中。

近代

近代的猶太商人和因俄國政治迫害的猶太難民又形成了新的社群,主要定居於上海哈爾濱,並向天津大連青島輻射。此時的著名實業家包括上海的沙遜家族嘉道理家族以及地產巨頭哈同。

德國納粹黨執政實施排猶政策後,大批歐洲猶太人進入了不設防的上海公共租界避難,形成了隔都。1939年,國民政府曾計劃在雲南騰衝建立猶太人寄居區,但後因種種原因放棄。

二戰結束後,聯合國大會於1948年通過了聯合國巴勒斯坦分割方案(181號決議),當時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中華民國對該決議投下了棄權票。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當時,包括中國共產黨辦的報紙在內的中國輿論界普遍表示歡迎。5月27日,中共華北解放區的《冀中導報》指出:「定名為『以色列』的新猶太國家,於14日宣告成立。兩千年來沒有祖國而到處流浪受着侮辱與屠殺的猶太人民,他們要求建立猶太國家的願望,開始實現了。」1948年5月28日,作為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傳媒機構之一的《人民日報》在第四版中第一次出現以「以色列」為題目的報道:《猶太人結束二千年流浪生活 近東成立以色列國 蘇波南捷美諸國均正式承認》。這篇報道不僅提到現代以色列是「兩千年來第一個猶太國」,更直言以色列的建國使得「所謂『聯合國託管』以主宰巴勒斯坦的陰謀遭受挫敗」。

1948年,以色列共產黨在其黨代會召開前夕向全世界的共產黨發出了邀請函。當時中國共產黨正苦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因此並未派出代表團。

1949年3月1日,中華民國外交部宣布了承認以色列國,但以色列採取禮貌避讓態度。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0月中國出兵援朝抗美。翌年2月,聯大通過了決議指責中國為「侵略者」。懾於中美在朝鮮激烈交戰的嚴峻形勢,以色列政府指示其駐外機構「不要對抗聯合國多數國家」,中以外交官的接觸交往遂轉向「冷卻」。

1956年10月,英法聯合以色列與埃及爆發蘇伊士運河戰爭。中國支持埃及納賽爾政府。從此中國對阿以衝突的態度和對以色列的看法開始發生變化,中國與以色列關係進入了長達20多年的冰封狀態。

改革開放後

在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後,隨着埃以關係的逐步緩和,中國對以色列的冰封關係也開始了鬆動。

1985年,以色列內閣專門召開會議研究對華政策。以色列外交部隨即撥款重開關閉了10年之久的駐香港總領事館,第一位總領事由麥宇仁出任,以香港作為對華觀測及會晤中方要員的據點。以政府的目標是:利用各種途徑與中國方面接觸,打破以中關係僵局,爭取儘快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這一方針得到了當時以政壇兩大政黨利庫德集團和以色列工黨的一致認同。

1992年1月24日,中以兩國外長正式簽署建交公報,宣布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從而揭開了中以兩國、中猶兩族關係史嶄新的一頁。

2001年12月18日,中國向以色列所訂購的費爾康預警機受美國壓力下,合同被以色列撕毀[2],造成中以關係冰冷。時任以色列總理夏隆後來寫信向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道歉,將1.9億美元的前期訂金退還,並額外賠償1.6億美元

視頻

中以關係 相關視頻

以色列學者直言:中國並未視以色列為敵,不應該去招惹中國
習近平會見以色列總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