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結盟國家會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不結盟國家會議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不結盟國家會議

原名: 萬隆會議

時間: 1955年

1961年,鐵托訪問非洲9國時建議各不結盟國家舉行首腦會議。在埃及(當時稱阿聯)、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亞、印度、阿富汗5國的發起下,不結盟國家會議籌備會議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不結盟國家會議全稱為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20世紀60年代以來,奉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和非集團原則的不結盟國家所舉行的首腦會議。[1]

歷史背景

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上,與會的29個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願意捲入美國蘇聯之間的冷戰,而將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自主、消除貧窮和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的目標。萬隆會議是不結盟運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萬隆會議之後,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進一步高漲,新老殖民主義者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蘇聯也開始同美國爭奪亞非拉廣大中間地帶。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一些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不希望被捲入這些矛盾鬥爭,開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的不結盟政策。

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南斯拉夫發表聯合聲明,擁護和平共處原則,堅持民族獨立,反對參加對立的軍事集團,主張各國之間開展經濟、文化合作,建立平等友好關係,從而奠定了不結盟運動的基礎。

1960年一年中有17個非洲國家宣告獨立。殖民體系最後崩潰成為歷史趨勢。同時,超級大國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地區的爭奪加劇,對這些地區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安全帶來日益嚴重的威脅。一些中小國家,尤其是新獨立的國家,為了擺脫大國的控制,不被捲入對立雙方的衝突,主張團結起來,互相支持,反帝、反殖、反種族主義,捍衛民族獨立,走和平、中立、非集團、不結盟的道路。

1961年,鐵托訪問非洲9國時建議各不結盟國家舉行首腦會議。在埃及(當時稱阿聯)、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亞、印度、阿富汗5國的發起下,不結盟國家會議籌備會議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

歷屆會議

不結盟國家會議第1屆會議於1961年9月1~6日,在貝爾格萊德舉行。出席會議的有25個不結盟國家和3個觀察員國的代表。會議通過《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關於戰爭的危險和呼籲和平的聲明》等文件,與會國一致要求立即無條件地、徹底地和最後廢除殖民主義,同意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宗旨,支持為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而鬥爭的各國,要求撤除設在別國領土上的軍事基地,主張用和平共處代替把世界劃分為集團和冷戰的政策。體現了與會國家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的鮮明立場。 第2屆會議於1964年10月5~10日在開羅召開,通過《和平和國際合作綱領》,指出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是國際緊張局勢和衝突的一個基本根源。

第3屆會議於1970年9月8~10日在盧薩卡召開,通過《盧薩卡宣言》,強調超級大國之間的均勢沒有給世界帶來和平與安全,矛頭指向美蘇超級大國;同時通過《關於不結盟和經濟發展宣言》,譴責不平等的世界經濟體系。

第4屆會議,1973年9月5~9日,在阿爾及爾舉行,通過《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等文件,明確提出「反對霸權」的口號,並決定成立不結盟國家協調局。

第5屆會議,1976年8月16~19日,在科倫坡舉行,通過《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等文件,強調政治獨立和經濟獨立的關係,提出「集體自力更生」的戰略思想,提倡「南南合作」。 第6屆會議,1979年9月3~7日在哈瓦那舉行有95個國家參加,鐵托出席會議,並作長篇發言。通過《政治宣言》,強調堅持不結盟運動的基本原則。到第六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舉行時,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許多國家雖然依然表示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實際上卻不得不屈服於現實政治的考慮:例如古巴始終是蘇聯忠實的盟友、越南戰爭中一些中東、東南亞的國家倒向美國;甚至連運動的創始國之一的印度,也一直被質疑與蘇聯的關係曖昧。在古巴舉行的這次會議上,因柬埔寨(當時被越南占領)的地位問題發生了爭執,導致緬甸最終決定退出不結盟運動。

第七次會議於1983年3月7日至12日在新德里舉行,參加會議的有100個正式成員國(或組織),討論世界重大政治和經濟問題及不結盟運動面臨的任務,通過《新德里文件》、《集體自力更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等文件。在歷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前,均召開不結盟國家外交部長會議,為首腦會議做準備工作。首腦會議下設機構有不結盟國家協調局,不定期地單獨舉行會議。

第八次會議,1986年9月1日至7日,在哈拉雷舉行,成員國增至101個,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關於南部非洲特別宣言》和《哈拉雷裁軍呼籲書》等文件。。

第九次會議,1989年9月4日至8日,在貝爾格萊德舉行。會議通過了一項宣言和40個專題性政治和經濟文件。

第十次會議,1992年9月1日至6日,在雅加達舉行。會議通過了《雅加達文件》《最後文件》以及關於索馬里、外債、人口、非洲基金、糧食安全、國際合作和聯合國改革等7個決議。

第十一次會議,1995年10月18日至20日,第11次首腦會議在卡塔赫納舉行。要求建立一個以和平、公正、平等、民主、完全尊重國際法則為基礎的新國際秩序。

第十二次會議,1998年9月2日至3日,第12次首腦會議在德班舉行。會議發表了《德班宣言》。 從1961年到1998年,不結盟運動共舉行了12屆首腦會議,第二至第十二屆會議的地點分別是:開羅(埃及,1964)、盧薩卡(贊比亞,1970)、阿爾及爾(阿爾及利亞,1973)、科倫坡(斯里蘭卡,1976)、哈瓦那(古巴,1979)、新德里(印度,1983)、哈拉雷(津巴布韋,1986)、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1989)、雅加達(印尼,1992)、卡塔赫納(哥倫比亞,1995)、德班(南非,1998)。在37年的進程中,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不斷增加,從首屆會議的25國發展到第十二屆會議的113國。

第十三次會議,2003年2月24日至25日,在吉隆坡舉行。會議通過了《最後文件》《吉隆坡宣言》和關於伊拉克問題以及巴勒斯坦問題的兩項聲明。這次會議的焦點是伊拉克問題。即將下台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南非總統姆貝基等人都發言表示反對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會議最後還通過了反對伊拉克戰爭的決議。

第十四次會議,2006年9月,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會議通過了《關於當前國際形勢下不結盟運動的目的、原則和作用的宣言》等5個文件。

會議影響

隨着不結盟運動的發展,其內容和宗旨也不斷豐富和發展。在政治上由和平中立發展到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外來統治和霸權主義,主張國際關係的民主化。在經濟上爭取實現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經濟獨立,擺脫新老殖民主義者在經濟上的剝削和壓榨,主張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不結盟國家堅持獨立自主、和平、中立和非集團的原則,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外國侵略、占領、控制、干涉和霸權的立場,捍衛國家政治和經濟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以及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鬥爭,成為國際上一支具有廣泛基礎並發揮着重要影響的政治力量。不結盟國家約占聯合國成員的2/3。不結盟國家協調局成員國駐聯合國代表還組成協調委員會,負責在聯大和安理會會議期間協調不結盟國家的立場,制訂共同政策。不結盟國家在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冷戰結束之後,不結盟運動其實也已經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價值,各國的重心都紛紛從冷戰時期的政治領域,轉移到了經濟領域,後冷戰時期的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組織,例如22國集團等,已經在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利益方面,發揮着比不結盟運動更大的作用。

不結盟運動所倡導的國際政治理念在世界格局從兩極向多極化的演變中發揮了重要影響,它的存在和發展抑制了集團政治,緩衝了兩極對抗,也在相當程度上推動了國際政治的民主化,在不結盟運動旗幟下,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成為國際事務中日趨活躍的重要力量。不結盟運動的壯大與兩個陣營的分化作為同一個歷史過程一起改變了戰後初期形成的世界格局。

不結盟運動還致力於促進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合作(南南合作),並要求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運動的成員國大多也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七十七國集團」的成員,他們在歷次貿發會議上提出的《宣言》和《行動綱領》為推動與發達國家的對話(南北對話),改革國際經濟體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