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是宋代詞人晏幾道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傷別的戀情之作,寫別後的淒涼情景。此詞沒有事件的具體描述,通過一組意象反覆訴說離愁的無處不在和無時不有。上闋寫醉夢醒來,感慨人生如夢如雲,醉別西樓,醒後已不記得當時的情景,即使什麼都忘了,可醒後有一點清醒的:人生聚散,像春夢,像秋雲,容易消失;下闋寫聚時的酒痕詩文,現在睹物生情,無不感到哀傷,最後兩句寫燃燒的紅燭也好像悄悄替人流淚。全詞意象清幽,纏綿淒婉,迷茫的意態和傷感的氛圍平添了含蓄酸楚的氛圍,頗有情調。

  • 作品名稱 ;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
  • 創作年代 ;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 ;詞
  • 作 者 :晏幾道

作品原文

蝶戀花⑴[1]

醉別西樓醒不記⑵,春夢秋雲⑶,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閒展吳山翠⑷。

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蝶戀花: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2]

⑵西樓:泛指歡宴之所。

⑶春夢秋云:喻美好而又虛幻短暫、聚散無常的事物。白居易《花非花》詩:「來如春夢不多時,雲似秋雲無覓處。」晏殊《木蘭花》: 「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⑷吳山:畫屏上的江南山水。

⑸「紅燭」二句:化用唐杜牧《贈別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將蠟燭擬人化。

白話譯文

醉別西樓的情景醒後全都忘記。猶如春夢秋雲,人生聚散實在太容易。月光斜照窗欞,我難以入睡,閒看畫屏上吳山的蔥翠。

衣上的酒痕和詩里的字,一點點,一行行,都是那淒涼的情意。可憐的紅燭自憐沒有好辦法,只能在寒夜中白白地為人垂淚。

格律對照

醉別西樓醒不記。

中仄中平平仄仄。

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閒展吳山翠。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衣上酒痕詩里字,

中仄中平平仄仄。

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說明: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加粗體字,表示韻腳所在。)

作品鑑賞

晏幾道年輕時,曾有過一段舒適安逸的生活。後來,他家道衰落,就連正常的衣食起居都成了問題。這使他深諳人生的無常。這說辭就是一篇抒寫人生聚散的作品。昔日歡情易逝,當日幽懷難抒,來日重逢無期,往復低徊,沉鬱悲涼,都在這首抒寫離情別緒的懷舊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3]

開篇憶昔,寫往日醉別西樓,醒後卻渾然不記。這似乎是追憶往日某一幕具體的醉別,又像是泛指所有的前歡舊夢,實虛莫辨,筆意殊妙。二、三句用春夢、秋雲作比喻,抒發聚散離合不常之感。春夢旖旎溫馨而虛幻短暫,秋雲高潔明淨而縹緲易逝,用它們來象徵美好而不久長的情事,最為真切形象而動人遐想。

「聚散」偏義於「散」,與上句「醉別」相應,再綴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輕易便散的感慨便顯得非常強烈。這裡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愛情方面,但與此相關的生活情事,以至整個往昔繁華生活,也自然包括內。

上片最後兩句,轉寫眼前實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經深了,由於追憶前塵,感嘆聚散,卻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畫屏卻燭光照映下悠閒平靜的展示着吳山的青翠之色。這一句似閒實質,正是傳達心境的妙筆。心情不靜、輾轉難寐的人看來,那畫屏上的景色似乎顯得特別平靜悠閒,這「閒」字正從反面透露了他的鬱悶傷感。

過片三句承上「醉別」、「衣上酒痕」,是西樓歡宴時留下的印跡:「詩里字」,是筵席上題寫的詞章。它們原是歡游生活的表徵,只是此時舊侶已風流雲散,回視舊歡陳跡,翻引起無限淒涼意緒。前面講到「醒不記」,這「衣上酒痕詩里字」卻觸發他對舊日歡樂生活的記憶。至此,可知詞人的聚散離合之感和中宵輾轉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結拍兩句,直承「淒涼意」而加以渲染。人的淒涼,似乎感染了紅燭。它雖然同情詞人,卻又自傷無計消除其淒涼,只好寒寂的永夜裡空自替人長灑同情之淚了。

此詞為離別感憶之作,但卻更廣泛地慨嘆於過去歡情之易逝,此時孤懷之難遣,將來重會之無期,所以情調比其他一些傷別之作,更加低徊往復,沉鬱悲涼。詞境含蓄蘊藉,情意深長。全詞充滿無可排遣的惆悵和悲涼心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從紅燭無法留人、為惜別而流淚,反映出自己別後的淒涼心境,結構新穎,詞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詞的風格。

作者簡介

晏幾道,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晏殊第七子。曾監潁昌府許田鎮。一生仕途不利,晚年家道中落。然個性耿介,不肯依附權貴,文章亦自立規模。工令詞,多追懷往昔歡娛之作,情調感傷,風格婉麗。與其父齊名,時稱「二晏」。有《小山詞》傳世。[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