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鬧羊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藥典》:鬧羊花 |
基本信息
拼音注音; Nào Yánɡ Huā
別名; 黃杜鵑、三錢三、毛老虎、一杯倒、八里麻、六軸子[果實]
英文名; FLOS RHODODENDRI MOLLIS
來源;本品為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Rhododendron molle G. Don 的乾燥花,其根、莖、葉和果也入藥。四、五月花初開時採收,陰乾或曬乾。
性狀 本品數朵花簇生於一總柄上,多脫落為單朵,灰黃色至黃褐色,皺縮。萼片5裂,裂片半圓形至三角形,邊緣有較長的細毛;花冠鍾狀,筒部較長,約至2.5cm,頂端卷折,5裂,花瓣寬卵形,先端鈍或微凹;雄蕊5,花絲捲曲,等長或略長於花冠,中部以下有茸毛,花葯紅棕色,頂孔裂;雌蕊1,柱頭頭狀;花梗長1~2.8cm,棕褐色,有短茸毛。氣微,味微麻。
毒性 本品有毒成分為梫木毒素,杜鵑花素和石楠素。中毒症狀:開始噁心嘔吐,腹瀉,心跳緩慢,血壓下降,動作失調,呼吸困難,嚴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解救方法:酌情考慮催吐或洗胃及導瀉;服蛋清,活性炭及糖水;亦可靜脈滴注5%葡萄糖生理鹽水,並給興奮劑,保暖;如血壓下降則給去甲腎上腺素;如呼吸困難可給氧,必要時進行人工呼吸。民間用梔子汁解毒。
貯藏 置乾燥處,防潮。
鑑別 本品粉末黃棕色。花粉粒四面體形,直徑58~97μm,具3個萌發孔。花萼非腺毛由多細胞組成,交叉排成數列,直徑29 ~68μm。花冠非腺毛,單細胞,直徑10~20μm,長可達 400μm以上,壁薄,有的可見壁疣。花粉囊表皮細胞類多角形或類圓形,直徑13 ~31μm,排列整齊而緊密,壁稍增厚,有的紋孔明顯,細胞內含有黃棕色物質。花冠表皮細胞長方形、類方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6~78μm,壁薄,呈波狀彎曲。 歸經 花:歸肝經。[1] 性味 花:辛,溫;有大毒。
根:辛,溫。有毒。
果:苦,溫。有大毒。
注意; 不宜多服、久服。體虛者及孕婦禁用。
功能主治; 花:祛風除濕,散瘀定痛。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皮膚頑癬。外用治癬,煎水含漱治齲齒痛。 根:祛風止咳,散瘀止痛。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神經痛,慢性支氣管炎;外用治肛門瘺管,殺滅釘螺。
果:搜風止痛,止咳平喘。用於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
莖、葉:殺蠅蛆,孑孓,釘螺。
用法用量 根0.5~1錢;果:2~4分;花0.6~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
摘錄;《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鬧羊花
拼音注音; Nào Yánɡ Huā
別名; 躑躅花(《本草圖經》),驚羊花、老虎花(《綱目》),石棠花(《綱目拾遺》),黃喇叭花(《浙江中藥手冊》),水蘭花、老鴉花、豹狗花(《湖南藥物志》),黃蛇豹花(《閩東本草》),三錢三、一杯倒、一杯醉(《廣西中草藥》),黃牯牛花、石菊花、黃杜鵑花、石棠花、悶頭花(《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的花序。4~5月間花開放時選擇晴天採收。採下後立即曬乾。 生境分布 常見于山坡、石縫、灌木叢中。分布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貴州等地。主產江蘇、浙江、安徽、湖南等地。
原形態 羊躑躅(《本經》),又名:玉支(《別錄》),羊不吃草(《本草拾遺》),黃杜鵑(《本草蒙筌》),黃躑躅、羊不食草(《綱目》),南天竺草(汪連仕《採藥書》),黃色映山紅(《綱目拾遺,),搜山虎(《草藥圖》),影山黃、八厘麻、出山彪、坐山虎、山枇杷、黃稻節柴、黃株標、大葉株標。
落葉灌木,高1~2米。老枝光滑,帶褐色,幼枝有短柔毛。單葉互生,葉柄短。被毛;葉片橢圓形至橢圓狀倒披針形,先端鈍而具短尖,基部楔形,邊緣具向上微彎的剛毛,幼時背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花多數,成頂生短總狀花序,與葉同時開放;萼5裂,宿存,被稀疏細毛;花金黃色,花冠漏斗狀,外被細毛,先端5裂,裂片橢圓狀至卵形,上面一片較大,有綠色斑點;雄蕊5,與花冠等長或稍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5室,外被灰色長毛,花柱細,長於雄蕊。蒴果長橢圓形,熟時深褐色,具疏硬毛,胞間裂開,種子多數。細小。花期4~5月。果期6~7月。
性狀 乾燥的花序多皺縮,由6~12朵花組成,簇生在一總柄上,黃灰色至黃褐色;花冠鍾狀,頂端卷折,表面疏生短柔毛;雄蕊較長,花絲彎曲並露於花冠外面,有的脫落,花葯卵黃色。以乾燥、黃灰色、無雜質者為佳。 毒性 ①《本草求原》:"中其(鬧羊花)毒者,黃糖、黃蜆湯、綠豆可解。" 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羊躑躅,有毒部位:葉和花。中毒症狀:開始時噁心,嘔吐,腹瀉,心跳緩慢,血壓下降,動作失調,呼吸困難;嚴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解救方法:酌情考慮催吐或洗胃及導瀉;服蛋清、活性炭及糖水;亦可靜脈滴注5%葡萄糖鹽水,並給興奮劑,保暖;如血壓下降則給去甲(基)腎上腺素;如呼吸困難可給氧,必要時行人工呼吸。民間用梔子汁解毒。"
化學成分 花含毒性成分梫木毒素和石楠素。葉含黃酮類、杜鵑花毒素、煤地衣酸甲酯。 藥理作用 ①鎮痛作用 用小白鼠熱板法、電擊法、兔中樞神經系統總和法均證明口服鬧羊花煎劑有顯着的鎮痛作用,但治療指數低(2.24),安全範圍較窄。將花研成細粉作成混懸液、浸劑、酊劑(用時蒸去乙醇),通過電擊小鼠尾巴法,證明各種製劑均有鎮痛作用,其鎮痛指數與阿片相似(鬧羊花果實混懸液、阿片混懸液的鎮痛指數分別為28.9及30.0),所不同者為阿片劑量增加則鎮痛作用加強,而鬧羊花劑量增加,鎮痛作用反而減弱,而且出現毒性症狀。
②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八厘麻毒素(一說即梫木毒素)有降低血壓、減慢心率的作用,心率減慢較降壓先出現,但持續時間較短,與劑量有密切關係。對麻醉狗靜脈注射3.5微克/公斤可使心率平均減慢38.98%,20微克/公斤則可減慢69.86%。一般劑量時心率雖變慢,但仍呈竇性心律,如增大劑量則出現T波改變和心律紊亂,如各種類型的期前收縮和結性節律等。輕者可自行恢復,重者則轉呈室性纖顫。這些可能是興奮了迷走神經、抑制竇房結的衝動,減慢心率,並從而使異位節律點發生興奮,產生各種心律紊亂。八厘麻毒素有降低血壓作用,在一定劑量範圍內(3.5~20微克/公斤)此作用強度與劑量之關係不大,但大劑量可使降壓持續時間顯著延長。它能顯著抑制頸動脈加壓反射,對心肌收縮力的抑制作用似與降壓無大關係;降壓與交感神經系統無關,而與毒草鹼-膽鹼反應系統有關;普魯卡因對八厘麻毒素的降壓及心率變慢均有抑制作用,推測降壓原理為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或直接對外周血管的影響。八厘麻毒素對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0.522毫克/公斤。[2]
③殺蟲作用
花對昆蟲有強烈毒性,性質屬接觸毒與食入毒;其有效成分為梫木毒素與石楠素;對人亦有毒性。其根、葉對昆蟲無毒殺作用。對家兔感染之血吸蟲無殺滅作用。
性味 辛,溫,有毒。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有大毒。"
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多服、久服。體虛者忌服。 《本草經疏》:"氣血虛人忌之。"
功能主治 驅風,除濕,定痛。治風濕頑痹,傷折疼痛,皮膚頑癬。並用作手術麻醉。 ①本經》:"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
②《本草拾遺》:"主一切風血。煮之,亦浸酒。"
③《本草蒙筌》:"主風濕藏肌肉里,濈濈麻痹。"
④《本草新編》:"主折傷。"
⑤《本草求原》:"劫頑痰。"
⑥《科學的民間藥草》:"是麻醉藥,能鎮痙鎮痛。治氣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分;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擦。
複方 ①治風濕痹,身體手足收攝不遂,肢節疼痛,言語蹇澀:躑躅花不限多少,以酒拌蒸一炊久,取出曬乾,搗羅為末。用牛乳一合,暖令熱,調下一錢。(《聖惠方》)
②治風痰注痛:躑躅花、天南星。並生時同搗作餅,甑上蒸四、五遍,以稀葛囊盛之,臨時取焙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溫酒下。腰腳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後服。(《續傳信方》)
③治婦人血風走注,隨所留止疼痛:躑躅花、干蠍(全者,炒)、烏頭(炮炙,去皮臍)各半兩,地龍(陰乾)二十條。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煎荊芥酒下,日二。(《聖濟總錄》躑躅丸)
④治左癱右瘓:生干地黃、蔓荊子(去白)、白僵蠶(炒,去絲)各一兩,五靈脂(去皮)半兩,躑躅花(炒)、天南星、白膠香、草烏頭(炮)各一兩。上為細末,酒煮半夏末為糊,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分作四服,酒吞下,日進二服。(《局方》伏虎丹)
⑤治神經性頭痛、偏頭痛:鮮鬧羊花搗爛,外敷後腦或痛處二至三小時。(《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⑥治跌打損傷:三錢三二錢,小駁骨一兩,澤蘭二兩。共搗爛,用酒炒熱,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⑦治瘧疾:羊躑躅花一分,嫩松樹梢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⑧治風蟲牙痛:躑躅一錢,草烏頭二錢半。為末,化蠟丸豆大。綿包一丸,咬之,追涎。(《海上仙方》)
⑨治腹中癥結(手術麻醉劑):羊躑躅三錢,茉莉花根一錢,當歸一錢(按:據《漢書·華佗傳》張驥補註,當歸用量作三兩),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華佗神醫秘傳》麻沸散)
⑩治皮膚頑癬及瘙癢:鮮鬧羊花五錢。搗爛擦患處。(《閩東本草》)
⑾治瘌痢頭:鮮鬧羊花擦患處;或曬乾研粉調麻油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
①用於手術麻醉
以5%鬧羊花注射液作耳穴麻醉,每穴注射0.1~0.2毫升,體穴麻醉每穴用0.2~1.0毫升;耳穴不超過5個穴位,體穴不超過12個穴位。一般在注射後5~10分鐘就可開始手術。麻醉後均訴穴位有酸脹感,即在術中仍可出現此種反應。從94例手術的麻醉過程看出,鬧羊花穴位麻醉對頭、頸、胸、腹部手術效果較好,對四肢、脊柱、會陰、生殖器、疝氣等手術效果較差。曾有1例食道下段癌經耳穴麻醉後,開胸切開膈肌,清掃賁門兩旁淋巴結,手術長達8小時,結果手術過程中除有輕度氣促外,未見任何其它不適。
另有用5%鬧羊花注射液與維生素B1注射液作耳穴麻醉各100例,結果前者鎮痛效果較後者為優,誘導時間較短,應用輔助藥物(杜冷丁)人次亦少。病人用5%鬧羊花注射液耳穴注射15~30分鐘後,可見血壓逐漸回升,並能維持平穩,安全渡過手術。
在體穴麻醉中曾有個別暈針現象。此外,採用50%鬧羊花1~2毫升肌肉注射,同時以洋金花生物鹼5~10毫克靜脈滿注並配合適量輔助麻醉,亦能收到較好的麻醉效果.據實驗和臨床觀察,鬧羊花與洋金花同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洋金花的麻醉作用,並能抵消或減少洋金花的副作用。
②治療痹症(關節腫痛,或運動障礙)
取生鬧羊花4兩,金櫻子根1兩,洗淨後,以燒酒1斤封浸1個月。成人每晚服藥酒15~20毫升,體質較弱者10~15毫升(不可超量),具有止痛、消腫、恢復關節活動的作用。孕婦及體質明顯虛弱者忌服。如遇輕度不適或出現中毒現象,應立即停藥,並服綠豆湯等解毒劑以解之。
各家論述 ①《本經疏證》:"羊躑躅,毒藥也。然性能祛風寒濕,故可以治惡痹。痹者,風寒濕所成也。然非元氣未虛、脾胃尚實之人不可用。凡用此等毒藥,亦須雜以安胃和氣血藥同用。" ②《本草新編》:"羊躑躅,必須外邪難於外越者,始可偶爾一用以出奇,斷不可頻用以炫異也。……止可用至三分,重傷者斷不可越出一錢之外耳。"
③《植物名實圖考》:"搜山虎即羊躑躅,古方多用,今湯頭中無之。按羅思舉《草藥圖》,搜山虎能治跌打損傷,(為)內傷要藥,重者一錢半,輕者一錢,不可多用。霜後落葉,但存枯根。湖南之醫以為發表入陽明經之藥。是此藥俗方中仍用之。"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鬧羊花
拼音注音 Nào Yánɡ Huā
別名 羊躑躅花、躑躅花、驚羊花、老虎花、石棠花、黃喇叭花、水蘭花、老鴉花、豹狗花、黃蛇豹花、三錢三、一杯倒、一杯醉、黃牯牛花、石菊花、苗杜鵑花、悶頭花、山茶花、黃花花、雷公花、黃花女、毛老虎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1. 陶弘景:羊躑躅,近道諸山皆有之。花苗似鹿蔥。羊誤食其葉,躑躅而死,故以為名。不可近眼。
2.《蜀本草》:《圖經》雲,羊躑躅樹生,高二尺,葉似桃葉,花黃似瓜花。三月、四月採花,日干。今所在有之。
3.《綱目》:羊躑躅,韓保升所說似桃葉者最的。其花五出,蕊瓣皆黃,氣味皆惡。蘇頌所謂深紅色者,即山石榴,名紅躑躅者,無毒,與此別類。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molle(Bl.)G.Den[ Rsinense(Lodd.)Sweet」
採收和儲藏:移栽1-2年後,每年4~5月開花。除留種者外,可在開花盛期採摘。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丘陵山坡、石縫、灌叢或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原形態 落葉灌木,高1-2m。老枝光滑,無毛,褐色,幼枝有短柔毛及剛毛。花芽卵圓形,鱗片9-12片,闊卵形。單葉互生;葉柄短,長2-6mm;葉片紙質,常簇生於枝頂,橢圓形至橢圓狀倒披針形,長6-15cm,寬3-6cm,先端鈍,具短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睫毛,兩面密被灰白色柔毛。花多數排列成短總狀傘形花序,頂生,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萼小,5裂,半圓形,宿存,被稀疏細毛;花冠寬鍾狀,金黃色,先端5裂,裂片橢圓形至卵形,上面1片較大,有淡綠色斑點;雄蕊5,與花冠等長或稍伸出花冠外,花葯孔裂;雌蕊1,子房上位,5室,外被灰色長毛,花柱細長,無毛長於雄蕊,柱頭頭狀。蒴果長橢圓形,長達2.5cm,熟時深褐色,具細柔毛和疏剛毛,胞間開裂。種子多數,細小,灰棕色,扁卵形,邊緣有薄膜翅。花期4-5月,果期6-8月。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空氣濕潤而冷涼的環境,中山和低山區都能生長。土壤以排水良好而稍帶酸性的黃色夾沙土或腐殖質上較好。
栽培技術 用種子和扦插繁殖。種子繁殖,育苗移栽;3-4月播種於盆缽至第2年2~3月,移栽於苗床,按行株距各約12cm栽1株。扯草、追肥2次,培育2~3年移栽。扦插繁殖:在4~5月開花時,摘去花朵,剪下枝梢,長6~10cm,作為插條。在苗床上按12cm行株距扦插,注意扯草、施肥。培育2~3年移栽,在4~5月進行,按行株距各約65cm開窩栽種,每窩1株。
田間管理 在封林前,3、6、11月中耕除草,並在3、11月追施人畜糞水1次,封林後,只在每年3、11月中耕除草追肥1次。
性狀 性狀鑑別 花多皺縮。花梗灰白色,長短不等。花萼5裂,邊緣有較長的細毛。花冠鍾狀,長至3cm,5裂,頂端卷折,表面疏生短柔毛,灰黃色至黃褐色。雄蕊較花冠為長,彎曲,露出花冠外,花葯棕黃色,2室,孔裂。商品不帶子房,花等及花梗也常除去。氣微.味微苦。 以花灰黃色、不霉、無其他混雜物為佳。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黃棕色。①花粉粒四面體形,直徑58-97μm,具3個萌發孔。②花萼非腺毛由多細胞組成,交叉排列成數列,直徑29-68μm。③花冠非腺毛單細胞,直徑10-20μm,長可達400μm以上,壁薄,有的可見壁疣。④花粉囊表皮細胞類多角形或類圓形,直徑13-31μm,排列整齊而緊密,壁稍增厚,有的紋孔明顯,細胞內含黃棕色物質。⑤花冠表皮細胞長方形、類方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6-78μm,呈波狀彎曲。
毒性 毒性: 如服用過量的羊躑躅果實,可出現心動過緩、休克等毒性反應,但均為暫時性,給予阿托品可立即解除。梫木毒素的中毒症狀:唾液分泌、噁心、步態蹣跚、驚厥、呼吸困難、四肢進行性麻痹、心率先慢後快,死前慢而弱,心率不整,甚至攣縮。毒性:鬧羊花中毒引起顯着竇性心動過緩,Q-T間期長,並有噁心、嘔吐、腹瀉、血壓下降、呼吸中樞麻痹。
鬧羊花及其果實以及阿片的混懸劑,小鼠灌胃的最小致死量(MLD)分別為3.4、2.9及1.5g/kg,因此,鬧羊花、果和阿片的鎮痛指數分別為29和30,但鬧羊花及果隨劑量增加可致嗜睡、嘔吐、降壓、心率減慢、輕癱、呼吸抑制以至陣攣性驚厥,最後心室纖維性亂顫致死。
化學成分 花含梫木毒素即木藜蘆毒素Ⅰ或杜鵑花毒素(andromedotoxin,grayanotoxin Ⅰ,rhodofoxin),石楠素(ericol-in)[1],羊躑躅素(rhodomollein)Ⅲ、日本杜鵑素Ⅲ即日本羊躑躅素Ⅲ、鬧羊花毒素Ⅲ或八厘麻毒素(rhodojaponin Ⅲ)[2],木藜蘆毒素Ⅲ(grayanotoxin Ⅲ)及山月桂萜醇(kalmanol)[3]。 藥理作用 1.鎮痛作用 用小白鼠熱板法、電擊法、兔中樞神經系統總和法均證明口服鬧羊花煎劑有顯着的鎮痛作用,但治療指數低(2.24),安全範圍較窄。將花研成細粉作成混懸液、浸劑、酊劑(用時蒸去乙醇),通過電擊小鼠尾巴法,證明各種製劑均有鎮痛作用,其鎮痛指數與阿片相似(鬧羊花果實混懸液、阿片混懸液的鎮痛指數分別為28.9及30.0),所不同者為阿片劑量增加則鎮痛作用加強,而鬧羊花劑量增加,鎮痛作用反而減弱,而且出現毒性症狀。 2.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八厘麻毒素(一說即梫木毒素)有降低血壓、減慢心率的作用,心率減慢較降壓先出現,但持續時間較短,與劑量有密切關係。對麻醉狗靜脈注射3.5μg/kg可使心率平均減慢38.98%,20μg/kg則可減慢69.86%。一般劑量時心率雖變慢,但仍呈竇性心律,如增大劑量則出現T波改變和心律紊亂,如各種類型的期前收縮和結性節律等。輕者可自行恢復,重者則轉呈室性纖顫。這些可能是興奮了迷走神經、抑制竇房結的衝動,減慢心率,並從而使異位節律點發生興奮,產生各種心律紊亂。八厘麻毒素有降低血壓作用,在一定劑量範圍內(3.5-20μg/kg)此作用強度與劑量之關係不大,但大劑量可使降壓持續時間顯着延長。它能顯着抑制頸動脈加壓反射,對心肌收縮力的抑制作用似與降壓無大關係;降壓與交感神經系統無關,而與毒蕈鹼一膽鹼反應系統有關;普魯卡因對八厘麻毒素的降壓及心率變慢均有抑制作用,推測降壓原理為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或直接對外周血管的影響。八厘麻毒素對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0.522mg/kg。
3.殺蟲作用: 花對昆蟲有強烈毒性,性質屬接觸毒與食入毒;其有效成分為梫木毒素與石楠素;對人亦有毒性。其根、葉對昆蟲無毒殺作用。對家兔感染之血吸蟲無殺滅作用。此外,另有報道,梫木毒素在我國杭尼威氏杜鵑花 Rho-dodendronhunnewellianum 中很早即提出,與鬧羊花毒素(杜鵑花毒素)為同一物;但也有人認為二者作用雖相似,並非同一物質者,可能與提取過程中的各種因素有關。
炮製 淨制:晴天採摘後立即曬乾,除去雜質及花梗,備用。 歸經 肝經
性味 辛;性溫;有毒
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多服、久服。體虛者忌服。《本草經疏》:氣血虛人忌之。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定痛;殺蟲。主風濕痹痛;偏正頭痛;跌扑腫痛;齲齒疼痛;皮膚頑癬;疥瘡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0.3-0.6g;煎湯,0.3-0.6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複方 躑躅丸《聖濟總錄》;伏虎丹《和劑局方》;
各家論述 1.《本經疏證》:羊躑躅,毒藥也。然性能祛風寒濕,故可以治惡痹。痹者,風寒濕所成也。然非元氣未虛、脾胃尚實之人不可用。凡用此等毒藥,亦須雜以安胃和氣血藥同用。
2.《本草新編》:羊躑躅,必須外邪難於外越者,始可偶爾一用以出奇,斷不可頻用以炫異也。止可用至三分,重傷者斷不可越出一錢之外耳。
3.《植物名實圖考》:搜山虎即羊躑躅,古方多用,今湯頭中無之。按羅思舉《草藥圖》:搜山虎能治跌打損傷,(為)內傷要藥,重者一錢半,輕者一錢,不可多用。霜後落葉,但存枯根。湖南之醫以為發表入陽明經之藥,是此藥俗方中仍用之。
4.《本經》: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
5.《本草拾遺》:主一切風血。煮之,亦浸酒。
6.《本草蒙筌》:主風濕藏肌肉里,漸漸麻痹。
7.《本草新編》:主折傷。
8.《本草求原》:劫頑痰。
摘錄 《中華本草》[3]
參考文獻
視頻
鮮草藥:鬧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