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七」第一周年在武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七」第一周年在武漢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七七」第一周年在武漢的時候,應該是抗戰期中的最高潮的時期。那個時期是最值得紀念的。然而我的記憶已經模糊了。

那時候也是文化人所集中着的第三廳的全盛時期,蔣介石發了一萬五千元的特別費給第三廳,要第三廳負責主持,開一個大規模的紀念大會。大會似乎連續了三天,陽翰笙、張季龍、田壽昌,洪淺哉及其他列列諸兄,集中了精力來從事籌備、布置、推動,的確是紀念得轟轟烈烈的。

一切計劃都是三廳同人們擬就的,其中有一項是慰勞獻金,在漢口設獻金台三座,武昌、漢陽各一座,此外還有幾座流動獻金台,是利用卡車的裝置,向武漢三鎮流動勸募的。當這項計劃,由我向當時的政治部部長陳誠當面提出的時候,陳誠堅決認為是毫無把握的辦法,他要我們中止這項獻金的節目。但已經是紀念的前夜,一切計劃都已經公布出去,各處的獻金台也都已經搭蓋好了,要中止實在是不可能的。陳誠於是為了免得一無所獲的難看,他批發了一萬元交由政治部職員及干訓團團員,集體獻金以示表率。這用意固然是很周到的。然而等到獻金一旦實際開始的時候,一切的情形完全打破了我們的預測。

踴躍啊!踴躍!外幣、法幣、銀貨、銅貨、匯票、支票、金表、銀表、白金戒指、黃金戒指、金耳環、銀耳環、金手鐲、銀手鐲、銀盾、銀杯、銀壺、衣履、物品……如象潮水一樣涌到獻金台。黃包車夫、碼頭工人、街頭的流浪兒、乞丐,都盡力的奔走呼號,不僅自己捐獻,並勸別人捐獻。捐獻的數目積少成多,反而是這些所謂下層的民眾,在總的數目中占了較大的百分比。總數在一百三十萬以上,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個數目,實實在在地完全為我們始料所未及。

就經過了這一次的獻金運動,便有了慰勞總會的組織出現。這個會在抗戰初期做了不少的工作。發動有組織性的慰勞團向南北各戰場勞軍,大規模地自香港採辦藥品及交通工具,作為慰勞品及送達慰勞品之用,以僅少的費用做了相當多的事情,對於那些踴躍捐獻的同胞們,可以說沒有辜負他們的厚誼。

像這樣的獻金的辦法,日後沿以為例,在各種各樣的機會由不同的機關不斷地進行過,但出於半強迫性質的多,像「七七」第一周年那樣的自發性的踴躍,似乎也就沒有再見過了。

在這項事件中,我認識了人民的力量,我也認識了人民的認識。好些不相信人民的人,以為人民是不識不知的烏合之眾,不能有什麼了解和作為,那正足以證明事實適得其反。不相信人民的人對於人民的看法,自然也不算錯:因為他們所見到的是人民的冷淡和對於他們的不合作。這事足以證明人民是有甚深刻的了解和機敏的作為。

近來我聽見從武漢來的朋友說,武漢就跟死了的一樣。我並不因此而悲觀,武漢之死倒足以證明武漢人民是活着的。

1946年7月1日[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