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W.K.哈里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沃利斯·哈里森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年3月27日 - 1969年8月17日)是德国美国著名建筑师。生于德国亚琛。其原名为玛丽亚·路德维希·密夏埃尔·密斯,他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就读于当地的天主教学校,然后在亚琛的Gewerbeschule接受职业培训。他与石匠父亲一起工作,并通过数个学徒课程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技能。

他于1969年去世于美国芝加哥

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

哈里森初期是制图员,后来独自罢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德国军队中服役。然后,他成为德国的著名建筑师。

1913年,哈里森在利希特费尔德(Lichterfelde)开设了自己的商店。同年,他与艾达·布鲁恩(Ada Bruhn)结婚,两人最终育有三个女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哈里森的职业生涯停滞不前,在冲突期间,他在德国军队中服役,帮助修建桥梁和道路。战争结束后,密斯回到他的工作轨道。

1921年,他作品首次展示了他对玻璃摩天大楼的构想,并为比赛提交了未来派设计。

革命建筑师

到1920年代中期,哈里森已经成为德国领先的前卫建筑师。他是激进艺术组织Novembergruppe的成员,后来加入了包豪斯运动。包豪斯运动由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创立,它秉承了社会主义理想以及关于艺术和设计的实用哲学。(然而,纳粹后来发现包豪斯的工作简直是简陋的,该组织在政治压力下倒闭了。)

1929年,为西班牙巴塞罗建造了世博会德国馆等结构。是这时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这座展览建筑建于1928年至1929年,是玻璃,金属和石材的现代奇观。

1930年代后期,移民美国。定居于芝加哥,在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经营建筑学院,并制定了校园规划。他在那里创作了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品,如湖岸大道公寓和西格拉姆大厦。

哈里森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

知名设计作品-联合国总部大厦

联合国总部大厦位于美国纽约,由众多国家知名设计师参与方案设计,直至建成长达六年多的时间(1946~1952年)。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哈里森担任。成立了有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

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File:联合国.jpg|thumb|right|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1]

死亡与遗产

1968年,哈里森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受西德政府的委托,这座建筑是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该结构于完成,证明了他的现代主义美学。这座两层建筑的特色是玻璃墙,墙由气势恢宏的金属框架支撑。

1969年8月17日,经过与食道癌的漫长斗争,哈里森]芝加哥逝世。他的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构至今仍屹立不倒,以其创新的设计吸引著参观者。也许使他的作品如此耐久的是他的先进设计理念。他对《纽约时报》说:“我试图为技术社会打造一种体系结构。我想让一切都保持合理和清晰—拥有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体系结构。”[2]

相关影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