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W.K.哈里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沃利斯·哈里森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年3月27日 - 1969年8月17日)是德國美國著名建築師。生於德國亞琛。其原名為瑪麗亞·路德維希·密夏埃爾·密斯,他是家中五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就讀於當地的天主教學校,然後在亞琛的Gewerbeschule接受職業培訓。他與石匠父親一起工作,並通過數個學徒課程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技能。

他於1969年去世於美國芝加哥

是二十世紀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現代建築大師之一。

哈里森初期是製圖員,後來獨自罷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德國軍隊中服役。然後,他成為德國的著名建築師。

1913年,哈里森在利希特費爾德(Lichterfelde)開設了自己的商店。同年,他與艾達·布魯恩(Ada Bruhn)結婚,兩人最終育有三個女兒。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使哈里森的職業生涯停滯不前,在衝突期間,他在德國軍隊中服役,幫助修建橋樑和道路。戰爭結束後,密斯回到他的工作軌道。

1921年,他作品首次展示了他對玻璃摩天大樓的構想,並為比賽提交了未來派設計。

革命建築師

到1920年代中期,哈里森已經成為德國領先的前衛建築師。他是激進藝術組織Novembergruppe的成員,後來加入了包豪斯運動。包豪斯運動由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創立,它秉承了社會主義理想以及關於藝術和設計的實用哲學。(然而,納粹後來發現包豪斯的工作簡直是簡陋的,該組織在政治壓力下倒閉了。)

1929年,為西班牙巴塞羅建造了世博會德國館等結構。是這時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這座展覽建築建於1928年至1929年,是玻璃,金屬和石材的現代奇觀。

1930年代後期,移民美國。定居於芝加哥,在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經營建築學院,並製定了校園規劃。他在那裡創作了著名的現代主義作品,如湖岸大道公寓和西格拉姆大廈。

哈里森堅持「少就是多」的建築設計哲學,在處理手法上主張流動空間的新概念。他的設計作品中各個細部精簡到不可精簡的絕對境界,不少作品結構幾乎完全暴露,但是它們高貴、雅致,已使結構本身升華為建築藝術。

知名設計作品-聯合國總部大廈

聯合國總部大廈位於美國紐約,由眾多國家知名設計師參與方案設計,直至建成長達六年多的時間(1946~1952年)。

聯合國總部設計主任由哈里森擔任。成立了有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烏拉圭英國、前蘇聯、中國10個國家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會。代表中國參加設計顧問委員會的是梁思成先生。

設計顧問委員會先後討論了53個方案。1947年5月通過了以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方案為基礎的最後方案。建築方案的落實由美國建築師哈里森負責。大廈於1952年落成。 [[File:聯合國.jpg|thumb|right|

聯合國總部是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四棟建築組成。秘書處大樓為板片式建築,地上39層,高165.8米。其東西兩面為藍綠色玻璃幕牆,兩個端面為狹窄的實牆。大會堂匍匐在大樓的一側,頂部和側面呈凹曲線形。安理會會議樓在秘書處大樓與大會堂之間,臨靠河面。與歷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議會性建築相比,聯合國總部建築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複雜性和造型構圖的創新性是已往建築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聯合國總部建築的出現標誌着現代建築風格在20世紀中期得到廣泛的認同。[1]

死亡與遺產

1968年,哈里森的最後一個項目是受西德政府的委託,這座建築是柏林的新國家美術館,該結構於完成,證明了他的現代主義美學。這座兩層建築的特色是玻璃牆,牆由氣勢恢宏的金屬框架支撐。

1969年8月17日,經過與食道癌的漫長鬥爭,哈里森]芝加哥逝世。他的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構至今仍屹立不倒,以其創新的設計吸引著參觀者。也許使他的作品如此耐久的是他的先進設計理念。他對《紐約時報》說:「我試圖為技術社會打造一種體系結構。我想讓一切都保持合理和清晰—擁有任何人都可以做的體系結構。」[2]

相關影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