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EF55型电力机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EF55型电力机车日语:EF55形電気機関車)是日本铁路的干线客运电力机车车型之一,由日立制作所、日本车辆制造、东洋电机、川崎车辆等企业联合设计制造,适用于供制式为1500伏直流电电气化铁路。车头前端的造型特别,像芬兰作家图苇·杨松(Tove Marika Jansson)笔下的童话小说作品角色,而被昵称为“姆明”(ムーミン)。

研制

1936年(昭和11年),日立制作所、日本车辆制造、东洋电机、川崎车辆等企业在EF53型电力机车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具有流线型头型的EF55型干线客运电力机车,共试制了四台该型机车。在当时国际上铁路车辆的流线化设计趋势之下,亦影响到日本国铁和私铁的铁路车辆设计理念,铁道省首先在C53型43号蒸汽机车上进行流线型车体的改造[1]和试验,其后并开始生产带有流线型头型的C55型蒸汽机车(20~40号)、52系电力动车组、Kiha 43000型柴油动车组。

运用

EF55型电力机车投入运用初期,首先配属于沼津机关区并投入东海道本线使用,除了牵引以“富士号”和“燕号”为代表的优等旅客列车外,亦用于牵引其他普通旅客列车和行包列车。由于机车最高速度仅为95公里/小时,以流线型头型减少空气阻力的效果并不明显。此外,机车仅设有单端司机室,因此必须依靠转盘完成换向。1938年(昭和13年),机车前端的伸缩式车钩被改成固定形式,并在第二段加装操纵台和头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EF55型电力机车主要担当盟军专用列车和特急试运转列车的牵引任务。随着东海道本线的旅客列车编组日渐扩大,EF55型电力机车于1952年(昭和27年)转配属高崎第二机关区,与EF53型电力机车共同投入高崎线运用。1955年(昭和30年),EF55型电力机车参与了EH10型电力机车在东海道本线进行的120公里/小时高速运行试验。此后,EF55型电力机车亦被用于ED71型电力机车在信越本线碓冰岭区段进行的牵引和空转试验。

1960年代,三台EF55型电力机车开始陆续报废。1962年(昭和37年),EF55-3号机车的电气设备被拆除,并用来试制交流、直流两用的ED30型电力机车。其余两台机车亦在1964年(昭和39年)正式报废,其中EF55-2号机车被解体;而EF55-1号机车成为了中央铁道学园的教具,并于1978年(昭和53年)被指定为准铁道纪念物,前端车钩的头盖亦被复原。这台机车长时间静态保存在中央铁道学园内,后来被转移到高崎第二机关区的机车转盘旁边继续存放,由于多年以来的淋,曾经光鲜艳丽的车身已经逐渐褪色。

复原

至1985年(昭和60年),为了使EF55-1号机车能够在机关区的机车展览会上展出,高崎第二机关区的一些志愿者对其进行修复工作,使其恢复到容许库内运转的工作状态。1986年(昭和61年),为了使机车能够担当怀旧复活运转的牵引任务,国铁大宫工场对这台机车进行动态复原工作,并于同年6月24日恢复车籍。1987年(昭和62年)4月1日,国铁分割民营化后该台机车东日本旅客铁道继承,并配属于高崎运转所(今高崎车辆中心)。

EF55-1号机车完成复原后,主要担当上越线高崎至水上间开行的“EL&SL奥利根号”和“EF55奥利根号”临时快速列车的牵引任务,在通常情况下并会以EF64型电力机车(1001)担任补机,机车上亦安装了ATS-P型列车自动停车装置。2006年3月25日至4月3日期间,为纪念位于东京千代田区神田须田町的交通博物馆闭馆,将EF55-1号机车特别展示于博物馆侧的旧万世桥车站。同年12月2日,这台机车牵引“EF55型诞生70周年纪念号”列车在上野至高崎间运转。2007年,EF55-1号机车原定牵引上野至水上的“お座敷ゆとり水上号”团体临时列车,但由于压缩机故障而临时改由EF60型电力机车牵引。此后,机车经修复后继续担当各种临时快速列车和告别运转的牵引任务。EF55-1号机车曾静态保存于高崎车辆中心,2015年4月12日起在埼玉县埼玉市铁路博物馆[2]保存展示。

视频

EF55型电力机车 相关视频

8分钟看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 检修蒸汽机车的岁月,人民铁道网, 2020-6-21
  2. 火车迷必到的景点!探访京都和埼玉的铁道博物馆!,日本最新动态,20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