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石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石號
圖片來自hevalue

黑石號沉船印尼語bangkai kapal Batu Hitam),又名勿里洞沉船印尼語bangkai kapal Belitung)或唐代沉船印尼語bangkai kapal Tang),[1] 是一艘公元830年左右行駛於中國至中東航線的阿拉伯帆船的遺骸<。這艘船已經完成了從阿拉伯中國的航程,但在返航中在距離今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近1.6千米處沉沒。沉船於1998年被發現,後於1998年和1999年由一家商業公司進行發掘,出水文物被新加坡政府獲得。

起源

黑石號沉船於1998年由一位漁民發現於加斯帕爾海峽16米深的海底,因發現地靠近一塊黑色大礁岩得名「Batu Hitam」,中文譯為「黑石號」。此後,發現地被從當地漁民手中買走,開展發掘的許可被授予印尼當地的一家公司{{#tag:ref|在媒體和互聯網中似乎並無任何對這家印尼公司的提及,迄今最詳細的資料來自史密森尼學會2011年為賽克勒美術館取消相關展覽所作的倫理說明。發掘隨後在一紙合作協議下由德國蒂爾曼·沃特方(Tilman Walterfang)及其在「海底探索」公司(Seabed Explorations)中的隊伍進行,周邊的安保工作則由印尼海軍提供。發掘共實施了兩次,第一次於1998年8月開始,第二次於1999年開始。「海底探索」公司為打撈提供了船隻以及在西北季風到來前和季風期間印尼海軍提供安保服務的費用。

航線

根據黑石號上所載的貨物推測,黑石號可能從中國揚州出發,並曾在中國廣州補給。黑石號沉沒的地點距離常見的中國至阿拉伯航線較遠,導致偏離的原因尚不清楚。大多數從中國到阿拉伯的船隻都會穿過南海。這些船隻會在經過廖內群島後轉向西北方向,進入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之間的馬六甲海峽(右圖紅線所示)。沉沒地點勿里洞島距離新加坡海峽有610千米,距離常見的航線有一定的距離,而船隻如何進入這一區域尚沒有確切的答案。經過勿里洞島的航線更有可能是從爪哇海至馬六甲海峽的船隻使用的航線。

船隻構造

黑石號為第一艘發現和發掘的古代阿拉伯沉船。沉船約18米長,6.4米寬,木板使用椰殼纖維製成的細繩連接而成,而不是後世阿拉伯傳統的使用釘子固定的技術。

沉船的木材遺骸被發現於一片海洋沉積物下,因沉積物的存在,得以避開海底蠕蟲的侵蝕而得到保存。同時期沉船的遺骸非常稀少,黑石號因為有這樣優良的保存條件,大量的船殼遺骸存留至今。由於黑石號之前,人們並沒有發現類似的阿拉伯船隻,更不用說滿載貨物的船隻,黑石號的發現為研究者提供了公元9世紀時如何建造船舶的信息。

足夠的木材殘留使得研究者能夠分析和確定木材的樹種。據估計,船隻建造於西亞,被阿拉伯商人購買後用於在阿曼至中國的航線上行駛。船上不少文物的形制都受到了阿拉伯文化的影響。

黑石號建造在一條長約15.3米,厚約14~15厘米的龍骨周圍,據信龍骨至今保存完好。前部船首斜角為61°,艏標使用榫卯結構連接到龍骨上,並使用16毫米直徑的繩索加固。船殼的木板上穿有間隔為5~6厘米的孔洞,然後縫合到船體肋骨和龍骨上。船體下半肋骨上設有內龍骨以增強強度。

參與發掘的首席考古學家邁克爾·弗萊克(Michael Flecker)比較了黑石號和同時期三種類型的沉船,認為黑石號代表的是最早於公元5世紀在東南亞使用的縫合帆船。邁克爾指出,完全由縫合法建造的船隻曾在非洲海岸、阿曼、紅海、印度沿岸以及馬爾代夫等地都有發現。他同時指出,公元6世紀羅馬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曾在書中提到,印度的海中有使用類似的用木板縫合而成的船隻。儘管在黑石號之前發現的沉船中,從未發現類似的阿拉伯船隻,但在晚唐人劉恂所撰地理雜記《嶺表錄異》中曾經提到,「賈人船不用鐵釘,只使桄榔須系縛,以橄欖糖泥之。糖幹甚堅,入水如漆也」,可能指的正是這種船隻。

木材

沉船中木材的樣品被送至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中的森林和林業產品部門,由木材辨認專家朱戈·艾利奇(Jugo Ilic)進行分析<。許多樣本由於糟朽嚴重,細胞中的纖維素已經缺失,以至於不能對木材的種屬給出確切的結論。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木材樣本的種屬被確定。柚木被用於製造龍骨,這種木材能夠抵抗船蛆的侵蝕。天花板使用的是柏木屬木材,可能是西藏柏木。艏標使用薔薇木製成,木材屬於豆目植物,可能是黃檀屬或者紫檀屬。沉船船尾發現的木箱則是使用桑科桂木屬植物製作。

船殼所使用的木材種屬並未得到明確,但據估計應是楝科崖摩屬植物。大部分肋骨使用的木材同樣未能確定種屬,除了一根被確定為崖摩屬或豆目緬茄屬植物。緬茄屬的三種主要物種非洲緬茄Afzelia africana拜賓德緬茄Afzelia bipindensis厚裂緬茄Afzelia pachyloba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一小部分地區,從西海岸中部至東海岸呈長條形帶狀分布。

儘管肋骨使用了只分布於非洲一小片區域的樹種,在分析了船殼的形制、樹種和建造方式後,艾利奇得出結論認為,船隻的建造地點可能在阿拉伯或者印度。在這一時期,兩地的造船技術幾乎沒有區別,因而無法進行進一步的區分>。印度更有可能是船隻實際建造的地點,但阿拉伯地區的可能性並沒有被完全排除,因為這些樹木常常被阿拉伯地區進口用於建造船隻。弗萊克則在2010年為賽克勒藝術館製作的展陳目錄中稱,「從建造的方式、材料以及船殼的形狀來看,作者可以確定勿里洞沉船就是一艘阿拉伯船隻」。

修建

當下對黑石號這艘阿拉伯帆船建造材料和工藝的了解主要來源於沉船本身。對沉船的復原顯示,黑石號的外形與阿曼至今仍在使用的一種稱為baitl qarib的船隻非常相似。在沉船的船殼內,包含眾多大塊凝結物,其中的貨物包含公元800年左右中國唐朝出產的物件,這也是黑石號沉船得名「唐代沉船」或者「唐代寶船」的原因<。

船隻殘留的木材和文物於2011年首度向公眾展示,首次展示地點位於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旁的藝術科學博物館。因為黑石號發現的重要性,阿曼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造了等比例復建的「馬斯喀特之寶Jewel of Muscat」船,陳列於位於聖淘沙的海事博物館及水族館。

遺物

黑石號搭載的貨物類型包含碗碟、銅鏡、香料罐、水罐、明器和鍍金銀盒等,總數超過6萬件,被紐約大都會藝術館南亞和東南亞藝術館館長約翰·蓋伊(John Guy)稱為「最大和最豐富的9世紀早期中國南方金器及陶瓷貨物窖藏」。出水文物中還包括香料和樹脂,以及用於壓倉的金屬錠。

參考文獻

  1. 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展出,人民網,2020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