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得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得功

黄得功(?-1645年),字虎山,三万卫(开原)人,明末、南明将领,出身行伍,《甲申朝事小纪》载其“每战身自冲突,劲疾若飞,江、淮人呼曰‘闯子’”。善使铁,在杂剧桃花扇》中有登场,武器为双鞭。在太平府与清兵交战,中流矢,伤重,自刎而死。[1]

简介

先祖南直隶合肥人。少负奇气,“貌伟胡髯,两颐倒竖,膂力绝伦”,十二岁时,母亲酿酒,被他全偷喝光。母亲责备他,他笑道:“偿还酒钱很简单啊。”辽东战事起,黄得功在军中出战,斩首二级,获赏白银五十两。他送给母亲说:“用这些偿还酒钱。”后从军于辽阳,累功至游击崇祯九年(1636年)升副总兵

崇祯十一年(1638年)长期在南直隶江北河南一带,从总督熊文灿张献忠、革左五营等部义军作战,诏加太子太师。崇祯十五年,黄得功大败流贼张献忠潜山。官升至庐州总兵,人号为“黄闯子”。明亡前夕随马士英平定河南永城叛将刘超,论功封为靖南伯。军纪严明,庐州、桐城定远等地都为他立生祠。弘光帝朱由崧淮扬四镇,令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统领。一次黄得功跪接诏书,觉得不合自己的意思,不待读完就爬起来,攘袂掀案,大詈曰:“去!速去!吾不知是何诏也!”[2]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明将左良玉武昌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进攻弘光朝廷。四月初左良玉在九江病死,其子左梦庚秘不发丧,继续进攻。黄得功率军击败左梦庚。左梦庚降清。

五月清兵渡江南下,弘光帝朱由崧逃走,清兵分兵袭取太平府,黄得功率军在荻港和清兵大战。此时原明降将刘良佐在岸上大呼招降,黄得功怒叱“汝乃降乎!”突然一箭射中其咽喉偏左,黄得功伤重,自知回天乏术,拔箭自刺其喉而逝。其妻闻之,亦自缢而死。

胆略过人

黄得功得功早年丧父,同母亲徐氏生活在一起。他年少时就有无比的勇气,谋略过人。十二岁那年,母亲有一回酿好了酒,他偷偷地给喝完了。母亲责怪他,他笑着说:“赔你很容易嘛。”当时辽地军事很急,黄得功拿了一把刀混在官军中,跑到战场上就斩获了敌人两颗头颅,中奖赏后大概得了五十两白银,回家献给母亲,说:“我用这钱来弥补偷喝的酒。”从这以后黄得功给经略当了亲军,积累战功做到了游击。[3]

镇压民变

崇祯九年(1636年),黄得功升为副总兵官,分管京师的卫戍部队。

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得功率领禁军跟从总管熊文灿到舞阳去镇压农民军,鏖战在光山和固始之间,战功最显著。八月又随从熊文灿在浙江的吴村和王家寨镇压农民军将领马光玉,获得很大胜利。朝廷下诏加封他为太子太师,署总兵军衔。

崇祯十三年(1640年),跟从太监卢九德在板石畈打败农民军,农民军首领革里眼等五营兵投降了。

崇祯十四年(1641年),以总兵的身份同王宪分别护守凤阳和泗州的皇陵,黄得功驻军定远。张献忠攻占桐城,挟持营将廖应登到城下诱降。黄得功与刘良佐联合兵力在鲍家岭攻打他们,农民兵失败而逃。追到潜山,抓获了农民军将领闯世王马武、三鹞子王兴国,把他们杀掉了。三鹞子是张献忠的养子,是农民军中号称最勇猛的将领。黄得功在战斗时中箭伤了脸,反而更加努力,同贼兵转战十多天,所杀伤的人数最多。

黄得功每当要奔赴战场,就喝上几斗酒,深入敌方军营,不顾生死,不计利害,被称为黄闯子。

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得功移守庐州。农民军攻陷庐江、凤阳两郡县。黄得功奉皇命在定远县镇守。当时张献忠部暗藏在英山县、太湖县之间,黄得功用五千骑兵前往镇压他们,在石牌与他们相遇。张献忠畏惧了,不应战就逃跑。黄得功追上了他,不到尺把远,就想活捉他,反而被他逃脱离开了。黄得功就接管了张献忠所抢掠的一万多男女人员,命令他们各自回到家乡,把武器、辎重收归朝廷。[4]

江北四镇

崇祯十七年(1644年),黄得功又讨伐平定叛将刘超,被封为靖南伯。同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上吊自尽,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同时,福王朱由崧登基为帝,开设四藩:兴平伯高杰镇守徐州、泗州,东平伯刘泽清防守淮安、扬州,广昌伯刘良佐镇守凤阳、寿州,而黄得功晋为侯爵,镇守滁州、和州。他们的家属都在内地安置。[5]

祸起萧墙

起初,督辅史可法担心高杰蛮横无理,难以制服,所以让黄得功驻军仪真,暗中牵制高杰的势力。恰好登莱总兵黄蜚即将前去上任。黄蜚与黄得功同姓,以兄弟相称,所以他给黄得功写信请为他派些兵防备意外。

黄得功率领三百名骑兵从扬州出发到高邮迎接他,高杰的副将胡茂桢飞马向高杰做了汇报。高杰一向忌恨得功,又怀疑他要算计自己。于是在途中埋伏了精兵阻击他们。黄得功走到土桥正准备埋锅造饭,高杰的伏兵出其不意地打来,黄得功上马拿着铁鞭准备战斗,飞来的箭像下雨一样密集,黄得功的马跌倒在地,他骑上别人的马跑开了。有一名勇猛的骑兵挥舞着大槊向得功冲来,黄得功大呼一声回头来战,抓住他的大槊往怀里一拉,就把他连人带马一起拉倒在地。又杀了几十个人,然后翻身跳进废墙里边,他吼叫的声音如雷鸣电闪,追赶他的人不敢上前来了,于是他骑马飞奔,回到大部队中。这边正在战斗时,高杰又派了兵暗中去攻打仪真,黄得功的士兵损伤得比较严重。而与他一同前往高邮的三百骑兵都战死了。于是黄得功向朝廷做了上诉,并表示愿意同高杰决一死战。可法派监军万元吉前往替他们和解,得功不同意。恰好此时得功母亲去世,史可法来吊丧,对他说:“土桥那一仗,不管聪明人还是愚蠢人都知道是高杰不对。现在将军因为国家的缘故压住心中的火气,让高杰背着罪名,这正是将军在天下获取大名的时候啊!”黄得功脸色渐渐地温和了一些,终究还是因为自己人被杀死得太多而感到恼恨。史可法命令高杰赔偿他的战马,又拿出一千两银子作为得功母亲办丧事的费用。黄得功没有办法,只好听从了史可法的调解。[6]

卫主殒身

弘光元年(1645年),高杰想进兵河南,谋划收复中原。朝廷诏令得功同刘良佐把守邳、徐两地。不久,河南总兵许定国在河南睢州袁可立府第以歌姬美酒宴杀南明大将高杰。高杰死后,黄得功回到了仪真。高杰一家人和他的将士还留在扬州,黄得功想袭击他们。朝廷赶忙派遣卢九德去指示他停止报复,黄得功于是移驻庐州。

四月,左良玉举兵东来,以清君侧名义造反,船行到九江就病死了,他的军队拥立了他的儿子左梦庚。朝廷命令得功赶快到上江抵御他们,驻军荻港。黄得功在铜陵打败了左梦庚,解除了他们的包围。在这场战役中,黄得功身中三箭,弘光朝廷听闻捷报,加封其为太傅,并派遣太监王肇基慰劳。

后来朝廷又命令他携家迁到太平镇守,专门办理剿贼的事务,评定功绩加封他为左柱国,进爵为靖国公。

这时清兵已经渡过长江,知道朱由崧逃跑了,就兵分几路袭击太平。黄得功正收兵驻防芜湖,朱由崧偷偷地来到了他的军营。黄得功惊讶地流着泪说:“陛下如果死死地把守南京,我们还能够尽力抵抗,干什么听信奸贼的话,匆匆忙忙来到这里?况且我正在对敌作战,怎么能够保护您的车驾?”朱由崧说:“除了你我是无可依靠了。”黄得功流着泪说“:我愿意为陛下您效死。”

黄得功在荻港时,胳臂受伤差一点快要断了,这时他身穿粗布衣裳,用布带吊着胳臂,佩带着腰刀坐在一只小船上,指挥部下的八个总兵整装待命,前去迎敌作战。而刘良佐这时已经投降了,带着清兵在岸上打招呼要得功投降。黄得功愤怒地喝斥道:“你竟然会投降啊!”忽然一支箭飞来,射在他的咽喉偏左的地方。黄得功知道一切都完了,就扔了刀,拾起刚才拔下来的箭刺喉而死。他的妻子翁氏听说后,也自杀了。总兵翁之琪投江而死,中军田雄于是就带着朱由崧投降了。死后,葬在仪真方山他母亲墓旁。后清王朝追谥其为忠桓。[7]

性格特征

黄得功粗犷、勇猛,没有文化。朱由崧在江南刚刚登基,他的诏书和指示大多是一群小人搞的,黄得功有时接到诏书以后竟当着使臣的面骂骂咧咧把诏书撕毁。但是他的忠义出自天性,只要听到别人拿国家大事来规劝他,他总是心服口服,立即改正。

北来太子一案,黄得功曾抗言上书争论说:“太子未必是假冒的,先帝的儿子也就是您的儿子,不是一点证据都没有就能来胡乱假充的。我担心在朝廷中的大臣们花言巧语奉承陛下您的人多,敢不看您的脸色直言进谏的人少,他们就是明白认出是太子,也不敢抗言上书,怕给自己惹祸啊!”当时太子的真假没人敢断定,黄可是得功敢于这样忠愤直言,不阿谀奉承。

黄得功每次打仗都喝下几斗酒,酒酣以后气力更加勇猛。他喜欢拿着铁鞭打仗,每次战后鞭出的血沾在手腕上,要用水泡很长时间才能洗净,他的队伍中人们都称呼他是黄闯子。他起初做偏裨小将,跟着别的大将立功成名,不曾撞上过大敌。等自己领了一个兵镇封为侯爵以后,不到一年多时间就南北转移,主上逃跑,大将战败,没机会施展自己的力量就束手就死,与国俱亡了。他的军队出外,纪律严明,部下不敢侵扰百姓,因此所到之处人们都感激他的好处。庐州、桐城、定远当时都为他建立了生祠。

历史评价

戴名世:四镇惟黄得功忠勇奉朝命,而余皆骄悍,不可法度使。

倪在田:厥后靖南夫妇一死殉君,为国之殇;方山遗蜕,炳峙江。虽有他议,吾不敢执矣。

张廷玉:曹文诏等秉骁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大命既倾,良将颠蹶。三人者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故别著于篇。

乾隆帝:黄得功材昭武劲,性懋朴忠,卫主殒身,克明大义。

温睿临:靖南戆而忠,其神勇,当时几诧为无敌。

徐鼒:夫得功与杰之优劣,愚夫妇皆知之,岂可法反茫然莫辨哉!得功诚万人敌,而兵微将寡,难抗大敌。高杰拥十三总兵之众,所部皆西北人。杰暴抗不能为人下,抑之则乱不可止;驭之以爵赏、感之以忠悃,优而柔之,使迁善悔过而为我用,此则化强暴为忠义之微权也。然则同席联贾、寇之欢,舞盾释甘、凌之忿,以得功之豪杰,可法胡不能释二憾哉?夫贾寇、甘凌于仇怨外,非别有可贪之利而攘臂相争也,故可释憾杯酒间;得功与杰皆有利扬州之心,高固眈眈虎视、黄亦未忘于怀,此其势如唐藩镇之不相下,非可以酒食谈笑解矣!向使宁南无晋阳之师、睢州无伏甲之享,诸镇协和,人人如渡河之高杰,成败未可知也。[8]

顾诚:四镇中高杰、黄得功兵力较强。高杰、刘泽清是望风而逃的败将,本应受到朝廷的惩罚;黄得功、刘良佐在甲申年间也无“功”可录,只是由于他们以兵力作后盾使朱由崧得以如愿以偿登上皇帝的宝座,都成了定策功臣。······正因为四镇的形成本不是在为明室收复“失地”中作出过什么贡献,而是在策立上对朱由崧个人有功。就弘光、马士英而言,需要凭借他们的兵力慑服江南士绅;四镇也自恃有功,“天子乃我辈所立”,从此骄悍跋扈,一味麕集于南直隶江北地区争夺“善地”以自肥,进而挟制朝廷。[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