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庭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庭坚
原图链接

黄庭坚(1045年-1105年),鲁直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跟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1]

生平

黄庭坚其父黄庶(字亚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使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2]

自幼聪颖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黄庶在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任上逝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黄庭坚才十五岁,遂跟著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诗人孙觉(字莘老)。孙觉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而另一诗人王平甫却认为《南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值庭坚在座,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范温《潜溪诗眼》)当时庭坚仅十七岁,而他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结束一场争论。从此,孙觉非常赞美这位聪颖少年,后来就把自已的女儿孙兰溪许配给他[3]

嘉佑八年,黄庭坚首次参加省试落榜。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再次参加省试。诗题是《野无遗贤》,主考李洵看到他试卷中的“渭水空藏月,传岩深锁烟”,拍案叫好。说黄庭坚“不特此诗文理冠场,他日有诗名满天下。”就此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天,再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初任馀干县主簿,后调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县尉,途中写了一首《冲雪宿新寨不乐》诗:“县北县南河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故入频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梢云所,归及春风斩竿竿。”抒发仕途初始小吏生涯郁闷的心情。

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四京学官,庭坚考得优等,被任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当时大老文彦博器重他的才学,在他任满之后,又留他再任,一直在北京度过了七年。七年中,他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有较大的提高。元丰元年(1078年)庭坚作了二首古风,投书给当时任徐州的太守苏轼,以表示仰慕之意。苏轼读其诗,认为“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由是诗名大震,两位大诗人也从此结下至死不逾的友谊。

神宗即位后,于熙宁三年(1070年),任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但是,新法一开始就遭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革新和保守的斗争逐渐蜕化成官僚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入京改官,被任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太和县)知县。元丰六年,黄庭坚调任德州平镇(今山东省商河县境内)的监镇压官。此时德州通叛赵挺之属于新党,正在德州推行市易法(由官府管理市场贸易),他认为德平镇小民贫,实行市易法有困难,不同意这样做,与赵挺之公文往来,反复争论,种下了后来遭受贬的祸根。[2]

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因哲宗年幼,由神宗的母亲太皇太后高氏执政,司马光任宰相四月,黄庭坚被召入汴京任秘书郎,因司马光的推荐,参加了几个有的校定《资治通监》的工作;十月,被任为神宗实录院检讨官,集贤校理,主持编写《神宗实录》。检讨官。此处据《历代著名文学家列传》)元佑六年书成,擢起居舍人。元佑八年,被任为国史编修官,哲宗亲政。元佑九年,改元绍圣,哲宗要继续神宗在熙宁、元丰年间的政策,起用新党的蔡京等人。蔡京等打著神宗和王安石的旗号,事实却在排除异已,打击旧党人员。他们对旧党主修的《神宗实录》大为不满,下令国史院核实《神宗实录》的记载,以“诬毁先帝”、“修实录不实”加罪,于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黄庭坚被贬为涪州(今四川省涪陵县)别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安置,在黔州四年,寓居开元寺摩围阁,仍然诵书写字,沉醉于艺术世界之中。绍圣四年,黄庭坚的外兄张向任提出举夔州路常,十二月,朝迁以“回避亲嫌”为由,下诏黄庭坚移到戎州(今四川省宾市东北),在州南的一个僧寺里住下来。为了避免遭受进一步迫害,他自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把寺中的居室叫作“槁木庵”和“死灰”。后来在城南另外租了房子,又起名叫“任运堂”,表示自已安分守命,无心世事。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去世,徽宗即位,暂时由太后向氏听政。五月,诏复司马光等三十三人入官。十月,蔡京等人相继被贬出京。次年改元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月,黄庭坚接到权知舒州的任命。四月,又被召为吏部员外郎。两次上表,说明身有羸疾,请求在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或无为军(今安徽省无为县)当一个地方官。崇宁元年(1102年)四月接到知太平州任命。六月,到达太平州,接受了知州的职务。不料只过九天,吏部公文就下来了,免去了知州职务。原来,此时徽宗亲政,起用蔡京为相,新党重新握政权,蔡京等人对旧党人物迫害比绍圣年间更加残酷。崇宁二年四月,下诏销毁三苏、秦观和黄庭坚的文集。九月,又下诏在各地立“元佑奸党碑”,几乎把旧党人物一网打尽。这时,赵挺之已被蔡京荐为副宰相。黄庭坚在德州平镇时曾与赵有过政见上的冲突,因而假公营私报宿怨,暗中指使荆州转动判官陈举从庭坚所写《承天院塔记》中摘取“天下财力屈渴”等语句,诬告庭坚“幸灾谤国”,使庭坚受到“除名羁营宜州”(今广西省宜山县)的严厉处分。崇宁三年三月,庭坚到宜州贬所,初租民房,后迁寺,都被官府刁难。崇宁四年五月,被迫搬到城头破败戍楼里栖身,人不堪其忧,庭坚终日读书赋诗,举酒浩歌,处之泰然。宜州人民敬其旷达高洁,许多人慕名前往求诗求书,向他请教学问,他也尽量满足来访者的要求。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三十日病逝于戍楼,终年六十一岁。大观三年(1109年)春,由苏伯固蒋伟护柩归葬修水县双井祖坟之西。南宋绍兴初年,高宗中兴,追封直龙图阁士,加太师,谥号文节。[4]

黄庭坚墓在他出生地双井村之南,为圆顶结构,仍保持宋代古墓风貌,朴素壮观。墓地面积约二里。1949年后,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筑了围墙,新修了古式门楼。[2]

书法

黄庭坚_松风阁诗帖
原图链接
黄庭坚《庞居士寒山子诗》 纸本 卷 29.1x213.8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原图链接

黄庭坚书法,最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怀素,其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5]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1.jpg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2.jpg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3.jpg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4.jpg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5.jpg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纸本,纵37厘米,横392.5厘米作品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原图链接

黄庭坚的书法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3]

在黄庭坚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黄庭坚的草书独树一格,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后人所谓宋代《诸上座帖》封面 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馀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旭,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著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砥柱铭》等。[5]

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山谷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3]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是北宋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晚年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6]

此卷多用“一笔书”,许多整行皆不换笔,卷舒多姿,把李白诗中惯有的豪迈机变空灵欲仙的意境作了倾情演绎。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7]


评价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名尤盛,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为江西诗派之祖。其诗多写个人生活,且谓诗歌不当有“散谤侵陵”的内容,但在若干作品中仍表现出倾向旧党的政治态度。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4]

黄庭坚秉性至孝,虽身居高位,却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据二十四孝图记载,他的孝行被选入其中。苏轼曾赞美他“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股人。”(宋史本传)。黄庭坚仕途不顺遂,被一贬再贬,但他也始终表现良好的节操,不改其志,体现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8]

参考资料

  1. 黄庭坚 简介. 读古诗词网.   [2019-08-05] (中文). 
  2. 2.0 2.1 2.2 黄庭坚 词全集(宋). 大家艺文天地. 2016-03-28   [2019-08-05] (中文). 
  3. 3.0 3.1 3.2 北宋黄山谷《筠清馆法帖·杂记二则》等. 每日头条. 2016-12-28 [2019-08-05] (中文). 
  4. 4.0 4.1 认识宋朝诗人:黄庭坚. 文城四意  . 2012-04-23   [2019-08-05] (中文). 
  5. 5.0 5.1 史上最全!黄庭坚书法作品赏析. 每日头条. 2016-05-28 [2019-08-05] (中文). 
  6. 黄庭坚 艺术造诣 . 读古诗词网.   [2019-08-05] (中文). 
  7. 当黄庭坚遇上李白,一时间满纸云烟、丘峦崩摧. 每日头条. 2017-09-22 [2019-08-05] (中文). 
  8. 【风云人物】术德兼备的山谷道人黄庭坚. 大纪元电子报. 2007-05-01   [2019-08-06] (中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