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麻豆区
图片来自台南麻豆区公所

麻豆区(台湾话:Muâ-tāu khu)位于台湾台南市中部偏西北,北邻下营区学甲区,西邻佳里区,东邻官田区善化区,南接西港区安定区,地处嘉南平原中央地带,区内地势平坦,并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其西北地带为古倒风内海所在。境内土壤肥沃,有曾文溪自区境东南边流经,经济活动以农牧业为主,代表作物为文旦,有“柚城”的美名,在台湾享有极高知名度。行政区域大多位于曾文溪以北,仅少部分位于曾文溪以南,与善化区溪美里以及安定区苏厝里相邻。

目录

名称由来

麻豆区早期为蔴豆社的聚落所在,故旧称为“麻豆番社”。“麻豆”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于西拉雅语的 Mata(眼睛、目)和au(港澳)合并而成,即眼睛、枢纽之意, 荷兰时代写作Mattau、Mattauw。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翁佳音则认为麻豆一名可能源自汉人的“码头”,并以荷兰文献佐证原住民事实上称麻豆为“Toukapta”。

过去认定麻豆社为西拉雅族传统四大社之一,但李壬癸等语言学者则根据音韵演变,发现麻豆社 17 世纪以降所采集的音韵演变与湾里社一致,语言应属于大武垅语

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

2000年4月于此地发现“过港贝冢”及“千年人骨”,属“茑松文化”,推测麻豆出现人类聚落的历史,应超过上千年。

古代麻豆靠海,位于倒风内海岸边,可行船至此。在14、15世纪时,就有中国的渔民和商人来此与西拉雅族人做生意。

荷兰时期

荷兰统治时期,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的“蔴豆社”居住在此。荷治时期初期,麻豆社原住民曾反抗荷兰人统治,1629年7月13日发生麻豆溪事件,蔴豆社原住民趁荷兰东印度公司士兵欲渡河攻打海盗时偷袭,杀害52名荷兰士兵。唯因当时荷方实力仅达大员一带自保,无力直接。征伐蔴豆社。新任大员长官普特曼斯只能于1629年11月针对攻击目加溜湾社,对麻豆社做杀鸡儆猴。目加溜湾社遭攻击后麻豆社求和。 1635年9月开始,麻豆社遭遇天花袭击,损失约200名至300名战士。11月普特曼斯联合新港、萧垅社发起麻豆社之役,麻豆社26人死亡、遭放火烧为灰烬。麻豆社向荷方表示归顺,12月双方签订《麻豆协约》。

荷兰人为经营当地的蔴豆社原住民,曾在麻豆设“教会大学”。于1637年4月兴建学校及建筑教员住宅。到1638年2月,除35呎教会场和181呎校舍外,还有教员舍数间。当时信基督教者已达二千人。

郑氏到清治时期

1661年4月,郑成功登陆台湾后,登陆后数日,曾亲率部将杨英等人亲赴包括麻豆在内四社等地勘察。随后谕告官兵、家眷:“准就此处择地起盖房屋,开辟田地,尽其力量,永为世业”,唯其先决条件“不许混圈土民及百姓现耕田地”。[1]而从《梅氏日记》中,可看出郑氏的拓垦活动刻意避开麻豆等社的态势。当时自茅尾港(今下营区)到诸罗山(今嘉义市)等地依序发展中,在番人村落中,社外及社内都被耕种。唯有茅尾港以南至普罗民遮城之间,仅有村社与村社之间的乡村道路旁,有郑氏王朝军士拓垦迹象。显现当时麻豆地区,仍有强大的原住民力量。 清代以后,汉人在康熙雍正时期已在麻豆东半部,形成以水堀头为中心、以及虞朝庄等聚落的拓垦区。而麻豆社人也逐渐被汉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郁永河经过四大社时,看到他们不论男女仍“披发不裤,犹沿旧习”。到康熙末年时,四大社已经“衣裤半如汉人”。唯当时地方公共事务上,麻豆地区的义渡、寺庙,不是麻豆社“番”负责,就是有社“番”的参与。特别是麻豆社往来南北的湾里溪渡,以及较北方的铁线桥渡,直到乾隆六年(1741年)仍由麻豆社人设渡济人;湾里溪则是由麻豆社和湾里社轮流派渡。

随著康熙雍正时期,麻豆社与四大社原住民遭清廷官方征召参予平定吞霄社“番”乱及朱一贵事件等大战斗,或者劳役、番饷的征课以及陋规的索取。使得麻豆社逐渐衰落。清乾隆以后,(18世纪中叶)汉人势力在麻豆增长,汉人街庄陆续成立。乾隆六年(1741年),刘良璧的《重修台湾福建府志》中仍未出现“麻豆保”,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麻豆保”出现在文献记录上。显示麻豆已由原住民转为汉人主导。麻豆社人则日渐萎缩,并且有移往他地现象。唯从麻豆文衡殿及北极殿的碑文,仍可见麻豆社人活动迹象。麻豆不少庙宇亦建于此时,如护济宫(乾隆46年)、文衡殿(雍正12年)、北极殿(乾隆16年重建),以及汉化后的麻豆尪祖庙(乾隆44年)。以原麻豆社祖庙文衡殿(麻豆关帝庙)为例,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时,社“番”虽仍参与,但汉人已显然成为主要出资者,“番”庙也转成汉庙。

乾隆年间,汉人在麻豆的活动已能在水堀头建造三合土港口,并建设水堀头桥及碑文。在遗址出土的三合土建构为麻豆港的遗迹,留有乾隆乙亥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国学生吴仕光等人立的水堀头桥碑。

19世纪后,麻豆的汉人社会已达另一规模。出现新一批地方家族,如与板桥林家雾峰林家并称的“麻豆林家”始祖林文敏,即于嘉庆四年(1799年)渡台,在麻豆经营糖业、酒业及两岸贸易。到林文敏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去世时,麻豆林家已成麻豆首屈一指家族。并有能力聘请教师教育后代,使家族成员取得功名。然而汉人社会主宰的麻豆,也显示原麻豆社人的汉化或迁移他地。如道光末年,丁绍仪的《东瀛识略》记载麻豆等社:“均杂处民间,存番无几;往昔番庐胥成村市,旧社无从踪迹矣。”

清代汉人在麻豆的产业包括制糖及制酒业,原住民时代只有小规模手工制糖。汉人移民增加后,设置糖廍制糖。如林文敏即以经年累月之积蓄得以独资开设糖廍。麻豆地区的制糖大家除林文敏外,亦有出身大埕郭家的郭占魁、出身寮仔廍的郑品、出身安业的李都等。糖廍的设置也使麻豆出现“寮仔廍”、“四六廍”、“廍地”等地名。

日治时期

日治初期仍延袭清国旧制,1898年设“蔴豆办务署”,明治三十四年(1901),废县改置厅及支厅,麻豆归盐水港厅管辖,设蔴豆支厅。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10月1日,日本政府于麻豆设置最初学校“蔴豆公学校”(今麻豆国民小学),教场位于今东角里。大正十年4月24日,将女子部分设立为蔴豆女子公学校(今培文国民小学)。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12月,明治制糖株式会社在麻豆总爷设置。由涩泽荣一(任顾问一职)、小川䤡吉(任取缔役社长)、(任专务董事)等人出资成立。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时于沟仔墘庄设立新式制糖工场,称为总爷制糖所(后来的麻豆糖厂、现台南市总爷艺文中心),压榨能力为1500公吨,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正式开工制糖。

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废除盐水港厅,蔴豆支厅改隶台南厅,麻豆分属蔴豆区、寮仔廍区、佳里兴区及安业区。

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台南寻常高等小学校萧垄分教场蔴豆分离教室”于总爷制糖所厂区内设置。1933年迁校至麻豆街南势。1941年,校名改称“麻豆国民学校”(今麻豆国中)。

日治初期,林森曾客居麻豆。当时林森于日治下台湾嘉义任翻译官,与地方仕绅颇有交往。当时以麻豆林家七房的林志图为最。林志图颇为富有,当林森欲返回中国参加革命工作而辞官时。林志图曾赠以二百两资助。日后国民政府成立后,林志图于报上得知林森出任国民政府主席,于1930年偕子林士贤至南京会晤林森,请林森栽培林士贤。

大正9年(1920年),市区改正,台南厅改台南州。蔴豆去草字头改为麻豆街,属台南州曾文郡管辖,麻豆街亦为曾文郡治所在。

昭和十三年(1938年)3月,日本政府于麻豆街设立曾文神社。其社格原为无格社,后于1944年5月28日升格为乡社。祭神为开拓三神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及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例祭日为10月28日。

昭和十三年(1938年)3月31日,台南州立曾文实践女学校(今国立曾文高级家事商业职业学校,简称曾文家商)于麻豆街设置。

昭和十六年(1941年)3月1日,自来水通水。

昭和十六年(1941年)4月22日,曾文专修农业学校(今国立曾文高级农工职业学校,简称曾文农工)于麻豆街创校。

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成为盟军轰炸对象。美军亦前来空袭麻豆,当中最受损者为总爷糖厂。在顶街(包括街役场)、下街市场一带、巷口角一带夷为平地。当时日军已丧失空防能力,只能任美军低飞扫射,及投下烧夷弹或炸弹,人民大多藏在防空壕过日。麻豆之被炸原因,包括糖厂在附近,为破坏制糖及库存能力阻止转于军方、也包括麻豆菜园多、土井之吊荷外型像高射炮。

战后时期

二次大战后,中华民国接收台湾。11月官派时任麻豆街助役陈西湖接收麻豆街,为“麻豆街代理街长”,1946年撤销曾文郡役所,改曾文区署,麻豆街改为“麻豆镇”。1950年“台南县麻豆镇”成立,陈西湖即出任第一任麻豆镇长。

1951年,实施地方自治,首任民选镇长由张拔当选。

白色恐怖时期,麻豆镇发生政治案件麻豆案

1956年,麻豆水堀头遗址“龙喉”及“凤池”出土,地方上展开大规模挖掘,造成地方轰动。据吴新荣《震瀛采访录》记载,当时为南鲲鯓代天府五王爷指示该地为“龙喉穴”,因此引起信徒挖掘。唯当时时值戒严时期,一度引起上级政府注意,初期以为麻豆发生暴动,派治安单位调查,才知道是出于信徒自发的信仰行为。当时台湾省主席严家淦视察台南县时,曾专程到水堀头视察。在挖掘“龙喉”要将一粒石车从堀底挖上来时,台糖麻佳总厂厂长于升峰在上级授意下,答应出借马圭车。后挖出十二个大石车、巨樟、碗片等。引起台南县文献会关注,台南县文献会编纂组长吴新荣与卢嘉兴等人推测这些石车为当时的水利工程。同年,因应南鲲鯓五王回銮驻跸麻豆,麻豆代天府(五王庙)重建。

1971年4月11日,麻豆前班农民庄金尧于农田挖掘古井时,出土荷兰时期的古铜炮,被视为与荷兰时期设于麻豆社的学校有关。

1999年11月19日,在地方人士争取下,原麻豆糖厂办公建筑经台南县政府列为古迹,定名为南瀛总爷艺文中心。

2008年6月,台南县政府在麻豆水堀头遗址处整建为“蔴豆古港文化园区”。

2017年11月10日,经台南市政府核定及公告,全区29里调整为20里、392邻调整为293邻。并于2018年1月29日及4月30日分两阶段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英,《从征实录》,台北:台湾银行,1958年。页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