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鹿港鎮(臺羅: Lo̍k-káng-tìn),舊稱「鹿仔港」,曾是清代台灣經濟貿易中心,故鹿港俗諺云:「頂到通霄,南到瑯嶠。臺灣第一個由漢人移民建立的都會,」鹿港在台灣地理上離中國(唐山)最近的港口,被清代官府指定台灣對渡內地的正港(官方口岸),擁有台灣唯一官方興建和祭拜的鹿港敕建天后宮。由於鹿港對渡中國最大港泉州府,吸引福建泉州府仕紳家族於此通商和定居,漢學文風鼎盛冠於全台。
目录
地理
鹿港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平原西北邊鹿港溪口北岸,全境高度均在海拔十公尺以下,西靠臺灣海峽,東以洋仔厝溪支流及安東二排水與秀水鄉相鄰、南以鹿港溪與福興鄉相鄰、北以番雅溝與線西鄉及和美鎮相鄰,面積達71.802平方公里,全區可分為沖積平原、海濱低地、及潮埔地(海埔新生地)三個部份。人口接近8萬7千人,為彰化縣人口第四多的鄉鎮,亦是全國人口第四大鎮。
地名
鹿港原名「鹿仔港」,其地名最早見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高拱乾撰修的《台灣府志》卷四的武備志。該書提到台灣水師左營除了分防猴樹港(笨港比鄰)、笨港(今北港)二汛,還另外分防「鹿仔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灣入滿清版圖後,隔年採用施琅等人建議,訂頒海上禁令,限制大陸船隻與人民來台,並設水師迅駐防鹿仔港,負責查驗船隻出入。「鹿仔港」,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陳夢林修的《諸羅縣志》中才見於地圖。
此時,中部一帶日漸開發,彰化平原的稻米多由鹿港輸出至福建省泉州、漳州各府,加上偷渡者甚多,鹿港實際上已成為台灣對外的交通要津。根據鹿港鎮公所編印的《地名釋義》:雍正六年(1728),彰化縣設立倉庠於鹿仔港米市街西畔,門首有匾曰:天庾正供(彰化縣誌道光版載有此事,計得倉庠一十六間),因廩之方者曰鹿,竊以此命名曰鹿仔港。」三年後,鹿港正式開放為島內貿易港口,鹿港成為中部稻米的集散中心。在清朝福建一帶,確實有「鹿港米」的專有名詞流傳,可知鹿港為米穀集散地之事不假。 鹿港也有一條街叫做「米市街」,今名「美市街」昔日這個地方是米穀集散地,因為用來儲存稻穀的方形倉庠稱為「鹿」而得名。
而鹿仔港被首稱為“鹿港”則見於1783年(清乾隆48年),福建將軍永德奏設正口,光緒年間,因港口漸漸淤塞,航運漸被鹿港街西方4公里處之沖西港替代。日治初期,鹿港曾一度又稱沖西。
鹿港於1784年(乾隆49年)由清朝官方設為港口,由於與外國人接觸頻繁,外國人以威妥瑪拼音把鹿港譯寫為Lukang,2003年(民國92年)地名譯寫原則頒布,改採通用拼音把鹿港譯作Lugang,但此舉被認為有違「名從主人」的慣例,2011年(民國100年)6月16日內政部及教育部同意將鹿港的英譯改回「Lukang」,淡水區(Tamsui)與鹿港鎮(Lukang)成為全臺首先恢復習慣譯名的鄉級行政區[1]。
貿易的鼎盛時期
史學家張其昀將台灣史蹟分為九個時期,分別是澎湖期、安平期、台南期、鹿港期、淡水期、台北期、台中期、基隆期和高雄期。其中第四期為「鹿港期」,「鹿港期」是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灣設府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為止,歷時一百五十九年,在這段期間鹿港的港口帆檣林立,市街繁榮。特別是鹿港正式開港後,郊商雲集,商務發達,開啟了自乾隆五十年到道光末年,鹿港六十多年的黃金時代,與台南、艋舺(今台北萬華)並譽為台灣三大城鎮,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2] 「一府二鹿三艋舺」其中那個二鹿指的就是鹿港。在荷蘭以及清朝時期鹿港是對外一個很重要的港口。
貿易的興盛,至嘉慶二十年(1815)鹿港已設有八郊。鹿港舊志云:「清朝商業行郊以台南為始,以鹿港為最。」當時鹿港的陸路貿易涵蓋了彰化、台中、南投等地,海路貿易更是包括了大陸沿海港口,所以鹿港有句諺語:「頂到通霄(苗栗),下到琅墧(恆春)」,意謂著鹿港郊行的發達。今中山路233號店面,仍保留鹿港八郊中最大的郊行─泉郊會館的歷史遺跡。
鹿港八郊
鹿港八郊[3] 的公會組織名稱,泉郊稱「金長順」,主要與泉州地區貿易,輸出米、糖、油、雜子;輸入木材、石材、絲布、日布、藥材,商號有二百餘家。廈郊稱「金振順」,主要和廈門、漳州及金門一帶貿易,商號有一百餘家。南郊稱「金進益」,與廣東、台灣南部、澎湖、香港及南洋地區貿易,輸入鹹魚等,商號約七、八十家。糖郊稱「金永興」,輸出糖(土製烏糖、冰糖),商號有十八家。油郊稱「金洪福」,輸出花生油、麻油等,商號約四、五十家。染郊稱「金和順」,作染布、染織品生意,商號約三、四十家。簳郊稱「金長興」,作日用雜貨、海產、簳仔貨(南北貨)之貿易,商號約一百家。
日人據台後
鹿港溪雖在道光年間(1820-1850)已經嚴重淤積,大型船隻已無法進入,得靠小船接駁。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中國針對日本缺米,惟恐內地奸商「以糧濟寇」輸往日本,下令往來之閩、廣各貨船等數百號,敕停出海。於是,鹿港出口的米被禁止出口。直到隔年乙未,中日講和後,米紛紛出口。一些鹿港富商聽聞割讓台灣的消息後,「藏鏹(金錢)裝於米囊而去」,造成鹿港市容一度的蕭條。
1895年9月3日,日軍征台統帥北白川宮至鹿港視察,由降日仕紳辜顯榮率三十餘名紳士於文開書院外迎接。北白川宮在辜顯榮的引導下,和隨員徐徐進入鹿港大街。因此,鹿港成為少數從乙未的戰火中碩果僅存的清代老市街之一。但在日據中期,該街因市街改正,街道擴寬成十五公尺。遂拆除該街店屋的鋪磚立面和遮棚,並挖掉原來鋪設的紅磚,改鋪柏油,成為今天的中山路,不免讓人感到惋惜。
景點
民俗文物館
鹿港民俗文物館就位於鹿港大街的後巷,為近代顯赫一時的鹿港辜家之舊居,辜氏家族捐獻此棟洋樓建築及館前「大綠地」周邊環境,成立了「鹿港民俗文物館」在早期是當地富豪辜顯榮家族的古宅,後來為了保存鹿港當地的古物文化,便成立了財團法人鹿港民俗文物館,並且捐獻出許多收藏品供大家參觀欣賞。建築物是將洋樓以及閩南式建築這三棟不同樣式的樓連接在一起,時至今日也保持得很好,讓文物館更多了一份古色古香的特色。
桂花巷藝術村
日治昭和年間興建的日式宿舍群,原已閒置荒廢,2009年費重新整建完成後,吸引不少藝術家進駐作畫,成為工藝家們的展演場地與工作坊。展演鹿港傳統工藝的一部份。可愛、色彩鮮明的壁畫,另一邊則是傳統、古色古香的建築;掛在天邊燦爛的元宵燈籠更添一份風采,整個藝術村依然好拍,可謂鹿港小鎮的網美集散地。
鹿港龍山寺
台灣有五間龍山寺,鹿港的龍山寺是全台保存的最完整的一間,也是一級古蹟。位於鹿港鎮龍山里金門街,於西元1653年建於大有街一帶,至1786年才遷建於此,1831年才形成今日的模樣,龍山寺的建材皆源自於全周的磚石和福州杉,仿泉州開元寺打造而成,佔地約為1600坪的廟地是中國泉州建築藝術的精隨;鹿港龍山寺最初有99道門,每進一進就有一片大廣場,建築的木雕以及石雕都相當精緻,尤其是圖中的八卦藻井特色 在最後一進的廣場上有一個三口井,是鹿港的龍頭所在,其中二口圓井是龍眼、正中央的方井是龍口,代表著龍山寺在鹿港不可動搖的地位。
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鹿港鎮玉順里中山路,與鹿港龍山寺、鹿港文祠並列鹿港三大古蹟,建築和廟內雕刻精緻華麗、古色古香,後殿外的一般寺廟的龍柱龍腳只有四爪,以突顯玉皇大帝崇高的地位;鹿港天后宮每年的農曆3月23日媽祖聖誕,總是吸引大批香客湧入參拜,廟前的香客大樓,是提供進香團或遊客住宿的所在;鹿港天后宮後方有一座鹿港媽祖文物館,開放民眾免費參觀,館內以收集和展覽文物為主,結合宗教與風俗,讓民眾也能體驗鹿港的文化精神。也是臺灣最早唯一奉祀湄洲島湄洲天后宮天上聖母開基聖母神尊的廟宇,至今將近四百多年,已被評定三級古蹟[4] ,每到過年過節總是擠滿了人潮,鹿港也因天后宮而熱鬧。
玻璃媽祖廟
「護聖宮」位於鹿港彰濱工業區內,玻璃廟以筏式水泥基座結合鋼骨作主結構,而後運用高科技隔熱安全玻璃作屋面及外牆,進而以木雕、石雕精品,融合彩繪窯燒、熱塑、堆疊玻璃等材料執行內裝修飾,廟內供奉主神為琉璃媽祖,為全球第一座的玻璃媽祖廟。夜晚來臨之際也是玻璃媽祖廟的重頭戲,在藍夜下的玻璃廟更顯晶瑩剔透,入夜還會有七彩燈光變化顛覆傳統廟宇意象的感受。
港城隍廟
位於鹿港中山路上,是一間民祀城隍廟,舊稱鰲亭宮,也是「鹿港不見天街」上唯一的閤港大廟,且屋頂同時採用筒瓦與板瓦,在三川殿屋頂上的垂脊「下馬路」內外兩側設置一排瓦當與鋪水的作法,在臺灣僅有彰化孔廟大成殿用過,可說是廟宇的一大特色。
鹿港老街
彰化的鹿港老街是重要的歷史古蹟之一,由於鹿港在古時是港口貿易為主,其中埔頭街、瑤林街由於港口地利之便而成為舊時鹿港商業重地,瑤林街和埔頭街由新祖宮牌樓進入沿著紅磚步道鹿港閩南式的建築,最大特色就是紅磚紅瓦及地上的地磚以及設置的屋外設施,鳥踏,為了給與人們共同生活的鳥類停留而設置,可在屋簷的下方看到突出的長條狀的磚塊所形成,顯示先民願意與鳥類共生共存的傳統。
兩旁盡是閩南建築的古老宅第,以甕當裝飾的牆壁,門楣上的各式避邪古物及古意門聯,鹿港古蹟半邊井,半邊井的用意是將井的半邊開在家的外面方便左鄰右舍取水。
宛如進入時空隧道。民國75年定為鹿港古街保存區,成為台灣第一個以古市街保存的老街,也是台灣保存最良好的清代閩南式古街。現今已被列為重要歷史古蹟。
由於觀光業興起,一些屋主也開始賣起民俗小物,展現出古街的新樣貌,亦讓遊客多了不少駐足之處。
摸乳巷
摸乳巷就是一道很長的防火巷。當地的居民為了阻擋強勁海風之吹襲,所以把房屋的距離儘量縮小,而最窄處還不到70公分呢!也因為這樣所以就有「君子巷」、「護胸巷」、「摸乳巷」,其中又以摸乳巷最有名。 摸乳巷也有另一個由來,古代人因為比較重男輕女,大多希望能夠生子,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摸乳巷道狹長,有如夜夢般冗長,於是稱為「夢麟巷」,又因「夢麟巷」與「摸乳巷」台語諧音聽起來相像,時間一久便稱為「摸乳巷」。
鹿港丁家大宅
丁家大宅為丁家的進士第,也是鹿港碩果僅存的進士宅邸,當時興建材料均是從大陸載運花崗石板、杉木、磚瓦等建材而成,迄今已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丁醴澄為同治舉人後來回台灣掌教白沙書院,是故「丁家大宅」、「新協源」亦稱「進士宅」前頭為三間相連的店屋,內部合為一座標準合院,是鹿港長條街屋的特例,更是少見的三坎五落兩過水的大宅,為鹿港極力維護的縣定古蹟。
日茂行
是原籍福建永寧的林振嵩所開設之船頭行,是乾隆至道光年間全盛時期之鹿港八郊中的泉郊裡最大的船頭行,乾隆至道光年間為鹿港首富,門廳前有一大埕,擺有許多磉石,是過去郊商往來所用的旗杆座及酬神時演戲用的戲臺石非常特別。
二鹿行館
是鹿港最早的民宿,五層樓的洋房曾是鹿港最氣派的豪宅,台灣曾有「一府、二鹿、 三艋舺」之稱,二鹿指的就是鹿港,也因此將此民宿取名為二鹿行館。 二鹿行館的外觀感覺就相當的不凡,走進行館內更是讓人驚艷,帶有西洋風情的座位在這裡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二鹿行館也是鹿港第一棟有電梯的豪宅。
餐飲特色
麵茶、蝦猴、蚵仔煎、西施舌、鳳眼糕、牛舌餅、麵線糊等[5]
服務設施
鹿港鎮遊客服務中心 營業時間:09:00–17:00 南區 電話:(04)776-1739 北區 電話:(04)784-1263 停車場: 文武廟前、天后宮停車場、漁會對面、運動公園附近。
交通
自行開車 行駛國道一號(中山高)由彰化交流道下,接142縣道南行至彰鹿路轉中山路即可抵達。
大眾運輸 1、高鐵:台中烏日站下車後轉搭台灣好行公車。 2、台鐵:彰化火車站前彰化客運站轉乘台灣好行-鹿港線前往。 3、客運:由台北搭乘統聯客運往鹿港方向之班車即可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