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魏派 |
中文名稱;魏派 創始人;魏榮元 劇種;評劇 行當;花臉 |
魏派是評劇表演藝術家魏榮元創立的評劇藝術流派。魏榮元創始了評劇花臉行當,塑造了眾多舞台形象,他根據評劇聲腔結構的內在聯繫,採取"越調"的調門,找到了解決男聲唱腔的途徑,結束了數十年評劇男聲唱腔發展緩慢的局面,為評劇聲腔的豐富和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天地。魏派藝術粗獷奔放,節奏鮮明,還兼有婉轉深沉的特點。[1]
簡要介紹
評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變成以女演員為主的一個劇種,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魏榮元在《秦香蓮》里破天荒第一次採取"越調",即比女演員低四度的調門,創造出評劇的花臉唱腔,塑造出包拯這個豐滿的藝術形象。
魏榮元既是一位表演藝術家,又是一位出色的評劇音樂家。他創造的眾多舞台形象,諸如包拯、烏木、鍾離泉、陳有才、王永祥,雖然都不是主角,但個個栩栩如生。他的唱腔被人譽為評劇魏派。
創立過程
評劇舞台上原來缺乏專門的花臉行當,在演出《秦香蓮》時只好把京劇的一套搬上評劇舞台。"公堂"這一場戲是以包公為主的,故而唱起來主要是京劇。有時,就連陳世美也得隨着唱幾句西皮原板, 秦香蓮也要跟着唱幾句京劇散板。這樣一半京劇,一半評劇,聽起來很不協調。解放後,魏榮元演包公這個角色,劇院領導提出要以評劇的唱法演出。當時,魏榮元採取了評劇老生的唱法。"公堂"這一段,唱詞和京劇不同,腔調也比較簡單。這種唱法雖然改變了舞台上半京半評 的情況,但是,這次嘗試還是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很多的,特別重要的是聲音不像,唱腔貧乏,達不到包公這個人物的要求,所以失敗了。後來,魏榮元又開始了第 二次探索,在音樂工作者的具體幫助下,從根本上解決了他的唱法,也就是把原來的正調降低四度,稱它為"越調"。正調的調門比較高,唱起來很吃力,而 "越調"比較低,唱起來比較舒服,聽起來聲音比較寬厚有力。這樣包公的音樂形象就出來了,也就有了發展唱腔的餘地。第三次整理《秦香蓮》的時候,在包公的創腔工作中,魏榮元又做了一些嘗試。比如,採取花臉唱腔的發聲,也就是說把它的鼻音和喉音的共鳴利用起來,再運用評劇的吐字和唱法,從聲音上把花臉的特點突出出來。 這個唱段與以往的評劇包拯所唱有了明顯區別:第一,唱的不再是京劇,而是評劇:第二,是評劇的調,但又是評劇沒有過的調,比以往的男女同調低了4個音,被行內稱為"越調";第三,吸收了京劇花臉唱腔的鼻音和喉音共鳴,粗獷渾厚,既不失評劇韻味,又很有花臉氣勢。
魏榮元在《秦香蓮》中成功地創造了一個評劇包拯,同時創出了一個新的行當--評劇花臉。這次創造不僅解放了魏先生自己,而且為評劇注入了新的活力。 魏榮元把評劇男生的的聲腔如板頭、反調、二六板、散板、快板、慢板基本上創建齊備,為評劇男角在舞台上崛起以及評劇表現題材的拓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藝術特色
魏榮元嗓音寬厚宏亮,以情代聲,情感充沛,表演上樸實無華,善於從唱詞表面的提示下,做深層次的聯想,他講究語言邏輯和情感的融和, 在節奏和唱腔的關係中他曾形象地比喻為"咬字、行腔、定節奏,腔似流水板似渠"。儘管曲調千變萬化,但強調節奏的主導地位。對於魏榮元的演唱,有人評價為"粗獷奔放,節奏鮮明"其實,除此之外,還兼有婉轉深沉之長。《奪印》里的唱段就反映了他演唱上的這些特點。
他的花臉唱腔充分發揮中音區的特色,以高音和低音為陪襯,聲音渾厚行腔穩健。他的演唱以情帶聲情感充沛,他的低音拖腔深沉含蓄音色純美,他的垛板字句清晰氣量充沛。魏榮元善於將蘊含於唱詞中的深層意味展示給觀眾,他講究語言邏輯和情感的融合,在節奏和唱腔的關係中他曾形象地比喻為"咬字、行腔、定節奏,腔似流水板似渠"。
代表劇目
魏派的代表作有:《秦香蓮》中的包拯、《包公三勘蝴碟夢》中的包拯、《包公賠情》中的包拯、《孫龐鬥智》中的龐涓、《奪印》中的 陳有才、《鍾離劍》中的鍾離泉、《向陽商店》中的陳永祥、《降龍伏虎》中的秦二伯、《朱痕記》中的朱春登、《金沙江》中的烏木、《南海長城》中的赤衛伯等。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雲課堂·評劇流派藝術講座(九) , 搜狐 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