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龐鬥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孫龐鬥智 |
sūn páng dòu zhì |
近義詞 :鈎心鬥角 反義詞 : 出 處 :《史記》 體 裁 :成語 屬 於 :褒義詞 |
孫龐鬥智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讀音為sūn páng dòu zhì,指孫臏和龐涓各用智謀相鬥。比喻昔日友人今為仇敵,各逞計謀生死搏鬥。也比喻雙方用計較量高下[1]。出自西漢文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典故
戰國時期,當時的霸主魏國有一名大將叫龐涓,他指揮魏軍打了不少勝仗,並做到了大將軍的位置。當初龐涓和孫臏一起拜在鬼谷門下,鬼谷子因材施教,傳授給他們兵法,龐涓覺得自己已經學有所成,就先於孫臏下山了,並與孫臏約好了,如果他混的好,一定會舉薦孫臏。孫臏在鬼谷門下繼續學習,鬼谷子將孫臏家傳的孫子兵法傳給了孫臏。
孫臏學成下山後,去魏國投奔龐涓,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條陷害孫臏的詭計。他向魏惠王舉薦孫臏,魏惠王很高興地派人請來孫臏,共議國事。孫臏的才華處處顯露出來以後,龐涓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謀反。魏惠王大怒要殺孫臏,龐涓又假意講情,結果孫臏被治了罪,剜掉了雙腿的膝蓋骨,成了殘廢。
孫臏知道這是龐涓的詭計,於是他在市井裝成瘋癲,麻痹龐涓。
恰好齊國的一位使臣到魏國辦事,偷偷把孫臏藏在車內,混過了關卡,帶到齊國。
齊國國君十分敬重孫臏,想拜他為大將,孫臏極力推辭:「我是個受過刑的殘廢,如果當了大將,眾人會笑話的。」齊威王就讓他作軍師,行軍時坐在有篷帳的車裡,協助大將田忌作戰。
在孫臏的策劃下,齊軍連打勝仗。公元前342年,龐涓帶魏軍攻打趙國,田忌、孫臏率齊軍救趙。但孫臏指揮軍隊不去趙國,而直接攻打魏國。
龐涓得到情報,忙從燕國撤兵趕回魏國。路上龐涓觀察齊軍扎過營的地方:第一天的爐灶數,足夠10萬人吃飯用的;第二天的爐灶數,夠5萬人吃飯用的了;第三天的爐灶數,只夠3萬人吃的了。龐涓放了心,笑着說:「我就知道齊兵都是膽小鬼,到魏國才3天,10萬大軍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齊軍。
魏軍一直追到馬陵(現河北省大名縣東南),天漸漸黑了,馬陵道在兩山之間,路很窄,兩旁都是深澗。這時,有士兵報告:「前面山道都用木頭給堵住了。」龐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樹沒被砍倒,大樹上還有一大片樹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還寫着字。龐涓命人拿火把來,借火光一看,他大驚失色,原來上面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下」,落款是「孫臏」。 龐涓想撤兵已來不及了。這時四面殺聲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齊射來,齊軍已把魏軍團團圍住了。龐涓身中數箭,他已無路可走,就在樹下自刎了。
原來孫臏使用誘兵之計,一路上造成齊軍逃散的假像。他料定了龐涓會在追到馬陵,早在此處設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只等樹下火光一起,就一齊放箭。
孫臏的名氣傳遍了諸侯國,後來孫臏不願再作官,就隱居去了。但他寫的兵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魏將龐涓統兵攻趙,一路長驅無阻,直抵趙都邯鄲,齊國決定救趙,拜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孫臏審慎把脈戰局,指出應「批亢搗虛」,提出要「圍魏救趙」。稍後齊佯攻平陵示弱,主力卻奔襲魏都大梁。經過喋血鏖戰,龐涓攻克邯鄲,卻又被迫回師,解救大梁險情,但歸途到桂陵時,遭到齊軍的伏擊,龐涓率殘兵敗將,狼狽逃回到魏國。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0年,魏將龐涓舉兵攻韓,韓國岌岌可危,哀求齊國救援。孫臏再獻奇謀,既許齊必救韓,卻又隔岸觀火,待韓魏疲憊時,突然猛攻魏國。龐涓不敢戀戰,急率魏軍主力,回師殊死決戰。孫臏因勢利導,以強示弱,以減灶誘敵,在馬陵預伏重兵,並將一棵大樹剝掉樹皮,用黑煤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下」。時值深秋黃昏,龐涓狂追至此,隱見文字模樣,於是燃火觀瞧,熊熊火光之下,龐涓既看清了文字,也看到如蝗弩箭。他仰天長嘆,自刎於樹下。10萬魏軍全部覆滅,國勢由此一蹶不振。
視頻
孫龐鬥智鬥勇,是誰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