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高千穂号防护巡洋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千穂号防护巡洋舰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 的图片

高千穂号防护巡洋舰(日语:高千穂/たかちほ takachiho ?)是旧日本海军最初两艘防护巡洋舰(二等巡洋舰)之一[1],为浪速级防护巡洋舰(日方称为“浪速型防护巡洋舰”)的2号舰。

高千穂号与其姊妹舰浪速号在甲午战争中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重要战力与清朝北洋舰队作战;随后参加了日军在台湾地区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10多年后的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显得老旧的高千穗号作为辅助力量也参与了日军的作战,最终在青岛战役期间受到德国鱼雷艇袭击而沉没。本舰因此成为了日本海军中第一艘因为受到敌军舰艇攻击而沉没的主要军舰。

本舰的舰名来源于日本神话传说中天孙降临之地、亦即宫崎县高千穗峰。

设计和概述

十九世纪80年代,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自行设计了革命性的埃尔斯维克级巡洋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防护巡洋舰[2]。根据这款设计而建造的智利埃丝梅拉达号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阵风潮,日本海军也不例外,同样倾心于这款设计所具有的高航速、装甲防护以及强大的火力,同时价格也相对较低。价格的因素尤为重要,因为此时的日本尚无力添购昂贵的前无畏舰。1883年(明治16年)2月24日,海军卿川村纯义海军中将提交的海军扩张八年计划提案,希望从1883年度开始陆续新造“大舰”5艘,预计花费750万日元。经过一番修改,最终敲定于明治16-18年度建造“大舰”3艘。时为日本海军造船负责人的佐双左仲为此接洽英方,商议购买两艘同类军舰。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根据日方的要求进行了修改,1883年财年日方正式下达订单。两舰建成后,时人均认为这两舰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也最强大的巡洋舰。

高千穗号为全钢舰体,采用高干舷平甲板设计,以提高适航性,双桅单烟囱,两舷有高大舷墙掩护。舰身区分为多个隔舱,底部为双层船底。动力系统为两座双汽缸两段膨胀式蒸汽机,由6座圆形锅炉提供动力,驱动两根推进轴,设计航速18节(33千米每小时)。

本舰建造之初,装备了两门克虏伯35倍径260毫米架退炮,射界240度;弹重275公斤,射程12200米,每门炮备弹100发。两门一前一后分别安装在艏艉的旋转炮台上,采用法式前部敞开式炮罩,装甲厚度1.5英寸(38毫米),后部完全封闭,前部敞开,方便观测、瞄准。副武器则为6门35倍径150毫米火炮,射界130度,每门炮备弹75发,全部安装在主甲板的半圆形耳台上,采用英式后部敞开式炮盾,装甲厚度同样是1.5英寸(38毫米)。轻武器包括6门哈奇开斯6磅速射炮,10门诺典飞尔德一吋炮和4门11毫米10管诺典飞尔德炮。另外主甲板上还安装有14英寸(356毫米)怀特黑德(又译“白头”)鱼雷发射管。同时按照当时的海军惯例,高千穗号还安装有舰艏冲角。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海军为了统一武器弹药型号,而将本舰上大中口径武器改换为8门6英寸(152毫米)速射炮。

本舰装甲防护比起和泉号要稍为好一些,舱环绕着关键区域布置,以提升防护能力。司令塔在前桅之后,横跨两舷的平台上,装甲厚1.5英寸(38毫米)。

视频

高千穂号防护巡洋舰 相关视频

甲午风云,日军舰队伏击大清运兵船,浪速号巡洋舰击沉高升号
回顾:日本巡洋舰鸟海号在战斗中表现到底如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