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头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头琴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1]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为怀念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2]

名字由来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

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

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

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

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历史追溯

起源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出现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

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蒙古地位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马头琴来历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包来。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对大家说:"在我回来的道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我一看没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见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

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他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朋友便鼓动他,让他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赛马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马跑到最前面。王爷下令:"叫骑白马的上台来!"等苏和走上看台,王爷一看,跑第一名的原来是个穷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亲的事,无理地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

"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呀。"苏和一听王爷的话,顿时气恼起来。我能出卖小白马吗?他这样想着,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

"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把这个贱骨头给我狠狠地打一顿。"不等王爷说完,打手们便动起手来。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过来。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问了一声:"谁?"但没有人回答。门还是碰碰地直响。

奶奶推门一看:"啊,原来是小白马!"这一声惊叫使苏和忙着跑了出来。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马回来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拔掉了马身上的箭。血从伤口处像喷泉一样流出来。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友举行庆贺。他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

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白马用力摆脱了粗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们的箭像急雨一般飞向白马。白马虽然身上中了几箭,但还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了。

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更大的悲愤,他几夜不能入睡。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他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时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它的骨头、筋和尾做成了一只琴。

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大规模移民,将马头琴在内的蒙古文化传到了欧洲,俄罗斯也就有了马头琴,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发展

经过多年的传承,马头琴也随着时代发展,进行了多项改革。在二十一世纪出初马头琴演奏的形式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从以前呆板的演奏变成了视觉表型的艺术。

经过多年的改良渐渐形成了一套完美演奏形式。而随后有许多马头琴演奏员渐渐模仿变为站立演奏,使得马头琴的流传更为广泛。

文化遗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4月,蒙古族马头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林为蒙古马头琴继承人。

现存状况

在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族聚居的省、区,人们喜爱马头琴,除作为独奏乐器外,常用于说唱(蒙语说书)、民歌和舞蹈伴奏或与四胡等乐器合奏。传统的马头琴音量较小,只适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经过改革以后,马头琴的艺术造型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得到显著扩大,已完全适于在舞台或室外演奏,它不仅能够拉奏,还可拨弦弹奏,已成为出色的独奏乐器。

还经常参加民族乐队演奏,并成为内蒙古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的主要乐器,最擅长演奏柔和细腻的抒情曲调,特别适宜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和为长调民歌伴奏。柔和与幽静的时候听,感觉很美,很清新。欢乐的时候听,又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起来⋯⋯

制作大师

张纯华,1922年生于山西定襄,祖上为官宦人家,到父亲时家道衰落,充任乡间教师,母亦识文断字。幼年时母、父、祖母先后去世,9岁入村国民小学读书,两年后因家庭穷困辍学。1936年,为了谋生,沿着前人走西口的道路,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投奔在绥远平市官钱局任职的伯父,伯父与当地有名的"德余泉"商号大掌柜兰银余是相与(挚友),遂介绍他到德余泉学徒,伺候大掌柜,吃住在兰家大院。

1947年,德余泉老店员苏全与他在津合资另开字号,经营两年歇业。1949年夏,他回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经常给教会、一些乐器班子修风琴等民间乐器。1952年,在旧城大什字街租一处二层楼铺面,创办归绥第一家乐器店"和声文艺工业社",组织了一些工人从事修理配制和经销各种乐器,生产少量板胡、四胡等产品。服务范围,东至大同,西至包头。此后,经1954年公私合营、1956年合作化以后,他始终与乐器打交道,尤其与蒙古族弦鸣乐器马头琴的研制结下不解之缘,情有独钟。

1950年,内蒙古文工团进京参加建国一周年活动演出。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各省区艺术团体表演,其中内蒙古民间艺人协会主任色拉西演奏一首《朱色烈》乐曲(由民歌改编,喻爱情像朱色烈山峰永恒),当时是坐在舞台上的一张桌子上面进行演奏,声音又有别于一般乐器。毛泽东于是问旁边的乌兰夫:这是什么乐器?声音很好听,就是音量有些低。为什么要坐在桌子上演奏?乌兰夫回答:这个乐器叫潮尔,也叫马头琴,一般是在蒙古包或室内演奏,如在舞台上演出,没有桌子帮助扩音,前面的人能听到,后面的人就听不到了。毛泽东说:能不能改进一下,走进音乐大堂。

领袖的嘱托,也是对民族音乐的希冀。乌兰夫随后让秘书在京城寻访修理制作乐器的厂店技师,几经试制,都不理想。1952年,有人建议在马头琴的故乡想办法吧,于是内蒙古文化局成立了专门研制马头琴小组,遍访能人,自然找到了张纯华。

最初,潮尔音箱的蒙皮传统用料为羊、马 、牛、蟒等皮,北方气候干燥,一般不影响发音,但气候潮湿时发音沉闷且跑调。上世纪50年代初,色拉西到广州演出,尽管事先准备了理发吹风机,在后台烘烤好鼓面蒙皮再上场,仍然大大影响了发挥水准。其后,张纯华试用牛马驴骡及野兽动物各种皮,变换多种做工技艺,虽然取得全国首家成功改革制成的复音筒四胡,并将低音的四胡形制统一的成绩,但对提高马头琴声音并不十分明显。这样,以后在制作传统蟒皮马头琴、旅游小马头琴时,用料开始由皮改木,试用杨柳松楸枫等多种木料,采用多项加工技术,终以枫木作共鸣箱,取代了定音皮面。又采用鱼鳞松、梧桐木作腹板,音孔由侧板改在腹板正面,弓杆由普通树枝改为弹力大韧性好的木料制作,琴轴改为机械轴,琴杆由直杆改为带有弯度,琴弓由二索马尾改为金属弦再到尼龙丝弦,琴杆顶部统一为马头造型。

经中国音协和北京乐协专家、马头琴演奏家鉴定,1962年基本定型,1983年试制生产乌木主体马头琴、木面中音马头琴,音域从原有两个8度变为三个8度,不仅可以演奏二胡、小提琴的双音和弦传统曲目,还能演奏创作曲中的6、5、4、3度等双音和弦,音量音域大为提高和拓宽,马头琴改革有了根本性突破。其声音柔和、浑厚、明亮、力度强,音质纯净、清晰,音色悠扬动听,保留了传统马头琴的特色。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场合的演出,并可独奏、合奏、伴奏、重奏、协奏,与交响乐团同台演出。马头琴改革大获成功,让马头琴走向殿堂,走向世界。

张纯华老人是中国乐器学会会员、中国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马头琴协会理事、中国北京乐器协会特邀会员,内蒙古政协第五届委员,被内蒙古民间文艺协会授予"研究制作马头琴大师"称号。

2009年3月,桑都仍的弟子、中外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在内蒙古卫视节目上动情地说:张纯华老人是汉族,用大半生心血研制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马头琴,痴心不改,一直为马头琴走向世界作贡献。当人们演奏马头琴的时候,不要忘了有这么一位制作大师[3]

视频

马头琴尊师齐宝力高老师《鸿雁》震撼到了吗?

这把马头琴价值200万!奏出的曲子让人过耳不忘

参考资料

  1. 非遗 | 别具一格的内蒙古马头琴艺术博物院 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时间;19-05-2900:17
  2. 马头琴歌曲在线试听] 网易云音乐;
  3. 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 小鱼小虾儿,发布时间;2019-12-04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