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香港居民的身份认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香港居民的身份认同
图片来自thestandnews

香港居民身份认同最主要是以“中国人”和“香港人”这两个身份为主,不过这两个身份可以互不排斥地存在,故在研究中也会用到“香港的中国人”、“中国的香港人”、“混合身份”来予以研究对象选择。此外由于成为中国公民不是成为香港居民的必要条件,而香港亦有少数族裔在该处长居;香港居民以往在感知上把中国文化、经济和政体分离——部分学者会把其归类为“文化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所以亦有其他形式的身份认同。一般认为,香港居民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在20世纪60-70年代间首现。当中政治、经济、文化的独特性会促使香港居民对香港人这一身份出现认同感,并视中国大陆为他者。

英方在管治初期尽量保留香港的本地文化,对其采取尽量不干预的态度,比如对华人仍采用《大清律例》约束、容许华人纳妾;不过仍在19-20世纪期间对华人采取种族歧视政策,比如华人较难获得官职、华人公务员福利较少。但当时香港华人对这采取不反抗的态度。此外在教育上尽量不触及政治、中国近代史以及香港史。中史教授上一般侧重文化层面,以“思想、精神、性格、价值观”方面的论述为主,不注重培育爱国意识,这样使得香港居民的身份认同“超越当代中国政治”。而这些政策皆使得70年代以前大多数香港居民仍认同自己为中国人,或以祖籍、出生地等地理背景为其身份认同。六七暴动以后,香港大部分居民尽管仍对共产政权反感,但当时香港的大专学生和知识份子仍投入了一系列带爱国反殖民色彩的运动,包括1968年的“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运动和1971年的“保卫钓鱼台”运动,该些运动强调“中国人”这一身份。此一情况直至四人帮倒台,大专学生失去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想像才结束,转向关心香港社会,塑造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

港英在六七暴动过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以缓解民生、促进社会归属感。同时香港居民凭著本土优势发展经济初获成果,皆使得香港居民更认同“香港人”这一身份。战后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婴儿潮”出生者也于这个时段投身社会,他们自幼便与中国大陆这个“他者”疏离,亦使香港居民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进一步增加。在回归的事实已确定后,对中国的文化认局和政局认同便开始出现排他性,不过相关情况直至2008年后才显现。回归初期由于经济及政治等因素,使得香港居民渐渐出现中国人意识,不过随后由于中港矛盾、政制改革以及修订逃犯条例所引来的争议,使得香港居民出现了本土意识,并对中国人身份感到抗拒。

历史

清朝时期(15世纪-19世纪)

香港开埠前,香港居民的身份认同已有别于中国大陆主流的汉文化及大汉族意识形态,分为多个独立的民系,并且拥有独特的地域血缘、文化及宗教传统

当时香港原居民有四大民系,分别为广府围头人客家人、水上蜑家人福佬人。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即围头话客家话蜑家话鹤佬话),以村落聚居或在水上居住,村落之间都有“地界”以及属于本村的“土地公”(社稷神)。

围头人由邓氏彭氏候氏文氏廖氏族群组成,合称为新界五大氏族。他们各自因同一宗族而聚居起来。这些围头人占据了新界中较理想的土地,在当时被称为“本地人”,在1898年统计中占据新界人口的大多数。

客家人与“本地人”相对,是指清朝政府下令复界[1] 后,从梅县五华粤东地区招揽到香港开垦农田的人。岭南客家人大多成批迁入,因而保留原有的客家语言风俗,自成村庄,形成独特的族群。围头人与客家人语言、风俗不同,为了争夺资源会发生族群之间的武装冲突,同时为了防范海盗侵犯,围头人和客家人也在村落外围筑起围墙保护自己,形成围村

蜑家人是百越族的后代,这些水上人被历代皇朝拒绝登记岸上户籍,无权参加科举考试,居无定所而且没有乡土的观念,对历代皇朝也无归属感。他们与华北汉族有不同的文化,虔诚于天地及自然界崇拜,即“见山拜山,见石拜石”。他们以海为家,对海有很强烈的归属感,并没有房屋的概念及搬迁到陆上居住的想法。福佬人来自福建闽越族,大部分从事捕鱼工作,亦有以农为业,拥有海丰陆丰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