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漢文化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夏商周三代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吉、凶、賓、軍、嘉五禮以及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核心,漢文化,「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1];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唐律疏議附錄:唐律釋文,卷第三名例,段末》曰:「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非同遠夷狄之俗:被髮左衽,雕體文身之俗也。」。禮儀是漢文化最大的特徵之一,也是六藝之首。《史記·秦本紀》中秦穆公說:「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
歷史
漢文化源遠流長,上古漢文化有很長的發展期,考古發現了約10000年前的中國耕作文化。根據流傳文獻記載,中原文明在黃帝時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漢文明和古蘇美爾[2]、古巴比倫、古埃及、 古印度等都是地球上重要的早期古文明,考古方面發現的中國古城文明則較晚,近代起初的發現僅至周朝,殷墟發現後推進至商朝,之後又有對更早期的考古。漢文明的一個獨特之處是,在中國儘管存在各朝代、政權和統治者的更替,但是漢文化卻始終延續,外來民族在漢地建立統治王朝後多入鄉隨俗漢化,而試圖以外來馬列文化進行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隨後也在實質上放棄了其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共產的基本思想以及文字拉丁化等主張並且同時中國大陸出現了中國文化的回歸發展,所以漢文化是持續至今最古老的文化。流傳地域廣至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影響層面包含政治意識、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概念亦被稱為「漢文化」與「漢字文化圈」。
禮儀
漢族禮儀是漢文明最為典型最為古老的特徵,也就是漢族的風俗習慣傳統,漢族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周禮和漢服是華夏的標誌。禮儀文化可追溯到堯命舜推行的「五典之教」。舜時主管教育的官職有三, 其一為司徒,負責「敬敷五教」;其二為秩宗,負責「典朕三禮」;其三為典樂,負責「教胄子」。「五教」即五常之教, 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所謂「 三禮」,即天神、地祇、人鬼之禮。
藝術
漢文化極其重視禮樂,可分為雅樂、燕樂和俗樂。其歌有韋生、王蕭、踏歌、浩歌等曲;樂器則有琵琶、琴箏,一弦之屬。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的民族樂器製作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帝時代,黃帝命伶倫製作樂律,根據鳳凰之鳴訂定十二律。伶倫在西山找到了粗細適中的竹子,用其中最結實的竹子削成竹笛。於是黃帝時產生了最早的禮儀性樂舞《雲門大卷》。堯時產生《咸池》,舜時則有《大韶》,儒家以雅樂為正聲,每個王朝建立伊始都要制禮作樂。漢樂分五音:宮、商、角、征、羽。宮、商、角、征、羽,謂之五聲。金、石、匏、革、絲、竹、土、木,謂之八音。劉邦榮歸故里時唱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視頻
漢文化 相關視頻
>
參考文獻
- ↑ 中華禮儀之邦,禮儀之大謂之夏,簡書,2020-3-4
- ↑ 蘇美爾學: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與文字(組圖) ,搜狐,2017-5-16